隨著生成式 AI (Generative AI ) 2023年大紅大紫,許多人也正熱烈討論 AI 到底會不會讓人失業,這是個很有趣的話題,因為科技變革千百年來從未停止過,現在發生的事絕對不是新鮮事,我們就來從留聲機被發明到被反對,甚至被視為危害文明的歷史反思當前的科技趨勢。
留聲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雖然在21世紀,功能已經被手機、電腦取代,但它從1877被創造出來就只專門提供一種功能 : 錄下音訊。
留聲機的發明對當時的人們創造了許多科技變革,這些變革不僅局限於音樂領域,還影響了社會和文化的多個層面。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科技變革:
當時留聲機馬上影響的就是現場音樂演出,普遍那個行業的工作者都擔心,留聲機一出來,就沒有人要聽現場音樂了,在家有留聲機,幹嘛還要跑到現場去?
John Philip Sousa (1906),當時帶頭反對留聲機的音樂人用一套論述,試圖說服大眾、政府應該限制留聲機 :
媽媽養育小孩時都會唱歌,例如搖籃曲,這些歌聲可以使小孩跟母親更親密,如果以後媽媽都不唱歌了,都播留聲機,以後的小孩都會認機器是媽媽,我們以後會有一整個世代的 machine baby。
聽起來很扯吧,但當時確實有部份的人是相信的,因為人們行為的某部分被科技、或外部力量威脅了,造成蝴蝶效應,讓整個社會都改變了,看起來是很合理的論述,也可以類推到更廣泛的,如 :
這些焦慮當時來看確實非常合理,既有的價值創造流程,有更好更便宜的替代方案問世時,確實容易有疑惑,那麼我之後該怎麼辦? 但如果回過頭來看,這些新機會、新技術不只沒有讓人失業,甚至還帶來正向成長,音樂人因為有留聲機得以發展唱片產業,讓自己的音樂傳播全世界,銷售數百萬張唱片,WTO 開放20年來,雖然農民數量、耕地面積都下降,但我們的農產品出口反而提升了 (資料來源 : 前農委會主委陳武雄)。工廠自動化,但我們也產生更多工程師製作、監控這些機台。
從留聲機到無人工廠,從汽車到無人駕駛車,每一次技術的進步都深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然而,在這些變革背後,更值得關注的是人類的適應能力。
我們天生就有面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即使新科技取代了某部份的工作流程,但人類適應這些變化的能力同樣強大。這種適應力源自於我們對於新知識的學習能力,對於不確定性的接受能力,以及在變革中尋找新機會的創新精神。無論是前人適應留聲機這樣的古老技術,還是我們適應當今的智能科技,我們都展現出了令人敬佩的適應與學習能力。
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快速發展和革新,我們正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變革時代。這些變化不僅在技術層面上挑戰著我們,更在社會、經濟和個人職業發展等各個層面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在這個時刻,我們需要認識到,適應力和對所從事領域的熱情,是我們面對 AI 時代挑戰的關鍵。
首先,適應力使我們能夠靈活應對新技術帶來的變化,並從中尋找機會。當 AI 技術改變工作方式和生活模式時,擁有高度適應力的個體和組織能夠更快地掌握新技能,並利用這些變化為自己創造價值。這不僅僅是學習如何使用 AI 工具,更重要的是理解這些工具如何融入我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
其次,對所從事領域的熱情是推動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當 AI 技術越來越多地被應用於各個領域時,對這些領域的深刻理解和真正的熱愛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整合 AI 技術,並在這一過程中發揮創造力。熱情驅使我們深入探索,不斷創新,並在 AI 帶來的新機遇中找到自己的獨特位置。
科技變革是一場持續的旅程,而人類的適應力是這趟旅程中最重要的伴侶。無論未來科技將我們帶向何方,人類的學習、對於特定領域的熱情和創新精神將持續引導我們前行,不斷適應新的世界。
喜歡我的內容也歡迎追蹤,每週兩篇文章,提升你的知識力,幫你趕上 AI 革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