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看預告以為是讚揚母愛光輝的電影,細嚼之後才發現它原來是熟齡獨立女性的側寫。
吉永小百合所飾演的福江,在喪偶之後獨居在鄰近隅田川河岸的老房子裡,守護著丈夫所創立的足袋店。導演以大泉洋所飾演的中年兒子神崎昭夫視角,呈現出名為福江的這個女人的多面性。
註:「足袋」是搭配和服用的分指鞋襪,拇趾與其餘四趾分開,方面穿木屐時可以夾住上面的鼻緒(即類似人字拖鞋的鞋帶)。
在大公司擔任人事部長的神崎昭夫,面臨必須裁掉昔日同學的窘境。另一方面,分居中的妻子又傳來女兒失蹤的訊息,蠟燭兩頭燒的情況下,久違地回老家探望母親尋求心靈上的慰藉,卻發現家裡已經沒了自己的位置,而失蹤的女兒居然理所當然的在阿嬤家蹭飯吃,和福江的親密程度更甚於自己。
或許是為了奪回母親的關注,昭夫開始頻繁地回老家刷存在感,卻發現母親似乎不再是昔日印象中的母親。不但開啟了自己的社交圈,甚至和鄰近的教會牧師發展出了曖昧關係,讓他倍受打擊。女兒舞(永野芽郁 飾演)倒是樂見其成,贊成阿嬤談戀愛,父女兩代對性別角色的態度截然不同。昭夫雖然難以接受,卻也因此看見了自己所不知道的母親的另外一面。
福江的個人故事藉由和孫女舞聊天的過程中,從封閉的記憶之盒中挖掘出來。
她第一段婚姻,是不顧父母反對勇敢追愛換來的。儘管那段戀愛故事,以現代人的價值觀來看,非常不可思議,但至少這是她憑自己的意志做出的選擇。
兒子成年後,透過社區活動的參與,和教會牧師變得親近。福江以自己的方式,倒追起牧師,重拾少女時期為小事而雀躍的戀愛心情,幫平凡的日子添了一些精彩。沒想到當她打算鼓起勇氣告白時,牧師臨時決定回到故鄉北海道的教會傳教,這消息對福江來說是一重大打擊,也讓她正視起自己的心意。牧師臨走前,福江懷著一絲絲希望,半開玩笑地說要跟著牧師一起走,但遭到拒絕。徹底失戀之後,不顧形象的一個人喝悶酒療傷,在這一刻她放下孀婦、媽媽、阿嬤的角色,回到了自己,為自己流淚。
故事的最後,福江的母親意識因為眼前的兒子被喚起,迅速地擦乾眼淚優雅的切換回母親的角色。喚起她的不是責任或義務,而是對兒子、家人那份恆在的包容與關愛。在福江的身上,看到了熱切享受著各種人生角色,從容取得動態平衡的獨立女性身影。
這部電影除了欣賞吉永小百合精湛的演技以及大泉洋的精湛苦瓜臉之外。
我也很喜歡背景裡那些隅田川周邊的特色風景,像是屋形船、晴空塔、煙火大會之類的。讓人又想去墨田區走走,尋找一間古早味餐廳,或是到傳統手工藝店逛逛,啃幾塊慰人心靈的仙貝,沉浸在標準的下町風情中,幫自己充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