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短影音的第一印象如何?——映光乍現·短片放映:短片與新媒體的碰撞與潮流(下)

2024/01/21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四、對短影音的第一印象如何?


張硯拓:


一開始是從演算法感受到短影音的市場,因為本身沒有追蹤任何短影音創作者,所以在首頁看到的短影音推播是大數據演算下的結果。在 YouTube、TikTok、Instagram 上皆會推播一些短影音,這些短影音形式多為直式,適合於手機的直式螢幕上播放,也因為預設大眾是在手機的小螢幕上觀看,所以畫面製作不須太過精緻;預設觀眾在觀看短影音的很多時候無法開啟聲音, 或是戴耳機,所以很多短影音三分之二的版面都是字幕;預設觀眾是在有干擾的環境下觀看,所以內容必需一目瞭然,不論是一個精簡幹練的梗或是一兩分鐘的快速劇,決勝負的關鍵只有三秒鐘。


短影音是社群時代原生的創作形式,這個因應網路社群興起的創作模式,創作者的創作動機多為希望得到按讚、互動、追蹤、訂閱,所以在短影音的內容創作是希望留住觀眾,讓觀眾點擊下一次的影片。創作者藉由短影音建立人設,吸引粉絲訂閱,爾後將粉絲、流量變現,因此賺錢。短影音即使有很多厲害的創意、高超的技術,但是創作者究竟是希望呈現一個靈光,還是要表現自己人設,這有著核心本質的差異。


游婷敬:


短影音的製作方式和觀看方式門檻很低,一般大眾都能參與短影音的產製、傳播過程。其中,雙胞胎妹妹愛吃美食,常常會分享自己吃美食的短影音,而隨手拍攝的短影音也可能獲得兩百讚數;自己的國中女兒也很愛看這些短影音;有時候也會為了快速取得資訊煮飯做菜此種內容而搜尋短影音。在這資本化的過程中可以看到人與影像之間的關係變革,更加遊戲化、娛樂化,以適應這個快速的商業市場、社群模式。


生活日常當中的確可以從短影音得到很多靈感,但是也因為通俗商業化的內容,短影音也考驗、改變了某種電影美學的眼睛。橫式電影較為接近古典美學 16:9 的模式,構圖可以分為三等份、旋轉型、消逝點等等,呈現手法較為拐彎抹角,觀看時需要思考;直式短影音則適合置中型 4:3 的構圖模式,因為對於眼睛的刺激與感受更為強烈、直接,呈現手法明確,觀看時不需思考。這兩方的藝術美學與通俗美學還是相差甚鉅。電影的觀看地點多於電影院,是個神聖的黑盒子殿堂;短影音的觀看地點則不需要進到一個神聖的空間,於某種絕對的時空下觀看。


趙鐸:


自己對短影音並不會感到很排斥,因為自己從小就是個電視兒童,常常會邊看電視邊做其他事情,劇情也是斷斷續續地接連著看,反而是長大開始看電影後,才開始訓練自己要坐在螢幕前兩個小時專心看完整部電影。因此,幼年時期自己與影像的關係就不像是電影那般神聖莊嚴的狀態,而是建立於某個場景的片刻畫面,如同短影音提供之內容價值一般。自己陪家教小孩觀看 YouTube 時,發現原本鄙視的幾分鐘解析電影系列影片意外地資訊量很高,不過就像是填鴨式教育一般,短影音沒有預留時間給觀眾思考,一味地投餵資訊給觀眾,無論觀眾是否消化良好。反觀電影就會留白、呼吸,讓觀眾自己想像、詮釋、玩味。


回應上述游婷敬提到短影音與電影之間美學的對立。短影音的直立式畫面構圖特性其實可以連結到古典肖像畫,肖像畫即展現觀者的期待的理想型態,難以處理景深;電影的橫式構圖則較適合處理動作和場景之間的關係。短影音的構圖特性又與資本主義緊密關聯,透過觀看短影音,觀者可以看見理想中的自己,也可以想像自己如何被觀看。當初拍照技術剛出來時,人們就有相關討論,不過短影音更是加速世界舞台化的趨勢。


電影於一個沉浸式空間創造幻想,但短影音不再於一個沉浸式的空間創造幻象,短影音反而如同訓獸師一般訓練觀眾的行為模式。透過大數據預判觀眾的行為,將短影音設計成意識之前的直覺反應攔截,讓觀眾不知覺地一直滑下去。這行為並非個人意志抉擇,而是未經思考的直覺反應。短影音與電影並非對抗關係,我們該思考的是短影音這種影像形式出現之後如何改變我們與影像之間的關係?


史前時代的短片,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的短片特色是將攝影機固定於某個地方,盡可能拍攝到戲劇性,越多越好。不過他們的敘事方式無論是鏡頭還是影音的給予都是不斷讓觀眾聚焦重點的過程,讓敘事可以被推進。短影音採取的敘事推進法則是一直提供連續的感官撞擊,刺激你想一直看下去的慾望反應。


五、欣賞或評論短片與短影音的方式?


游婷敬:


由於短影音的內容有很多不同的方向,有些是唯美浪漫愛情短劇,有些是毫無敘事性的 asmr 短影音,所以要欣賞與評論短影音無法如此簡易地一以概之。如果今天希望評個最無厘頭內容獎,或是最有質感獎,挑選的標準也會有所不同。不過還是認為短影音的創意跟內容還是王道,即便短影音具有容易複製的特質,那個第一或唯一的短影音作品仍十分值得被分析。


張硯拓:


特地搜尋台灣目前規模最大的短影音創作獎「金刻獎」是如何規劃獎項,發現跟一般電影獎非常不同,一般電影獎項分為美術設計、音效設計、最佳演員、最佳導演……但是金刻獎的分類方式是最佳美食、最佳搞笑……


不過也會思考短影音的評論方式真的重要嗎?短影音並非評論家的偏好決定流量與人氣,而是社群、大眾的喜好影響。而且短影音的推播內容更是被大數據操控,通常觀眾滑到那則短影音是因為純粹演算法,而非自己訂閱的內容,即意味著大數據喜歡什麼比大眾喜歡什麼更重要。尤其,演算法的運作方式是人為無法預測的,所以相信可以客觀評價的信念是真的重要嗎?像是演算法會獎勵那些引起爭議與憤怒的內容,因為那些內容的互動性會比引起快樂、幸福的內容高,這是演算法先天嵌入於機制的運作法則。


趙鐸:


以三個層次論述。首先,短片和短影音都有的特性就是成本低、可負擔,所以創作者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常常會選擇短片或短影音形式創作,呈現創作者的點子、靈光。不像集體創作的長片,內容走向或作品呈現很難被歸因為導演或演員,短片或短影音就可以像是文字一樣直接表達創作者的想法,是一種思想最單純、直接的展現。


第二,期待未來能出現更多以短影音思考模式產製的短影音內容。因為之前搜尋坎城短影音的得獎作品,看完發現甚至沒有抖音影片好看,因為坎城短影音的得獎作品就像是以長片概念去拍攝一則短影音,像是被閹割的長片,敘事不強又缺乏短影音特性。藝術性質的表現應該是運用當時人的感知模式,思考這個感知界線並且越過此界線。所以短影音的感知模式雖然是重要的,但是這個重要的感知模式本身畫出一條界線,而短影音的創作是否得以越過這個邊界就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要點。


第三,短影音因為大多於社群媒體上傳播、流行,所以號召行動的驅動力很強,目前短影音常常凝聚成一種負面的意識形態,但短影音是否能夠以毒攻毒,創造一種集體行為?這也算是一種行動藝術。目前藝術界與哲學界對於坐著評論、批判的方式已經漸漸消逝,現在更多是對於行動的編排,藝術家與哲學家希望創造某種流行,徵召大眾的慾望。


六、觀眾提問番外篇:


(一)現在影片的剪輯速度都越來越快,可能是受到短影音的影響,而且發現自己在看比較早期的影片時,會產生不耐煩的情緒,所以也有點訝異自己的觀影習慣也被改變了。之前聽過綜藝節目的製作人說以前剪輯的禁忌是不能跳剪,但現在發現大家都滿喜歡這種模式的剪輯,覺得可以跳過很多不必要的片段。所以想問是否有發現現在的參展影片的剪輯邏輯與節奏變得與以往不同?尤其是兩個不相干的段落被剪到一起,而且觀眾是接受的?


(二)另外也發現今年的金馬 60 宣傳片將以往各個電影的精采處剪接在一起,卻也沒有什麼敘事脈絡。所以想請問講者對於這種敘事手法及剪輯結構有何看法?


(三)山道猴子可能也不太能算是影片,它就是很多的靜態圖片剪接在一起,但它的迴響卻無遠弗屆,這是否代表某種反璞歸真,意味著其實影片的內容、想傳達的概念才是最重要的? 畫面的製作精良反而不那麼重要?


張硯拓:


先回答第三題,我認為山道猴子是直接命中迷因,雖然還是有其特殊的敘事方式,但擺明用戲謔的手法假裝認真敘述一個故事,這也是這部片的魅力之一。


再來回應前面提到的現在的剪接節奏是否越來越快,我會說它確實有影響,但是我不會直接將這歸因為短影音的影響,因為即使不說短影音,光是串流也改變了剪接的方式。像是韓劇如果無法在十五分鐘內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就會被淘汰。


今年金馬前導片的形式二十年前的坎城影展就已經做過了,不是因為近期的剪接習慣改變才做出的因應變化。這是某種剪接藝術、剪接創意,可以看到剪接師的才華,怎麼運用畫面調度並串在一起。但是如果同樣一個構圖裡面有 jump cut 的新形式,我也相信這是新一代創作者想要在他們的影像當中嘗試的手法,因為它會產生某種突兀的有趣感,但同時也可能會被視為粗糙的。


趙鐸:


我分三個角度回答,首先回答山道猴子那一部份。你剛剛的問題讓我想到克里斯·馬克的《堤》,因為《堤》也是用很多靜照串連在一起成為動態影像,所以「動」這個概念到底如何思考?在影像中看到一個人在動但他真的在動嗎?看到蒙太奇剪接也算是動嗎?因為電影本身創造出來的就是它給與我們視覺之外的東西,所以電影給我們的經驗感受是外於它的條件之外,所以我會以這個角度去思考山道猴子,因為它沒有用到任何可以被稱作在動的東西,但是某種思考流通於其中,所以我們不會注意到那些靜態影像。


金馬開場影片跟國影中心的影片也有類似的創意,對我來說,這是影像作為一個記憶載體,透過調度影像不斷地融會記憶與留存記憶。短影音也並非突然出現的產物、斷裂的現象,影視跟電影之間的相互影響是個連續性的變遷。


不從剪輯速度角度來看,有些長片其實是用短影音邏輯製作的,像是《奧本海默》,它每個場景都在交代一個事件、資訊,它不再作場面調度,就像是個兩個小時的電影預告片。而《媽的多重宇宙》在換宇宙時也像是滑閱短影音的感覺。現在人對於超現實的想像從宇宙的邊界轉為數位不同維度,這維度甚至可以是你虛擬的分身。《瘋狂副作用》喜歡把主角放在中景,也沒什麼在做場面調度,我覺得它是有意識的方式用比較媚俗的方式去處理比較嚴肅的議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