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農曆年有位同事很興奮地過來問我中文「快樂」怎麼說,我教了他,還重複好幾遍。然後他用中文小心翼翼地說「快樂新年」! 接着冒出一句廣東話的「恭喜發財」Gon Hay Fat Choy。看他說得那麼興奮又流利,我實在不忍心糾正。
相信他一定也是說「快樂生日」和 「快樂聖誕」。
美國人學中文跟我們學英文一樣,照自己的語言翻譯。剛來的時候認識一個美國人,國語說得非常流利。在金門橋以北的小鎮搭巴士去舊金山上課碰過他幾次,在公車上他會大聲用國語跟我交談,引起車上其他白人的側目。他叫麥可,國語說得這麼流利,竟然從來沒有離開過美國。
有一次他來我家作客用國語聊到晚上11點。我一直打哈欠,最後他終於站起來要走,才送到門口,他就說「待會見」。我嚇到差一點要問:你⋯⋯還要回來嗎? 現在我不會嚇到了,那時候說「再見」從不會想到 see you later 這種純美式說法,甚至不是非常確定他的意思,一直擔心他到底是說再見,還是待會真的要回來。這位老兄把純美式的說法直接翻譯成國語。這不跟我們說英文一樣,用自己的語言思考,用另一種語言說出來?
美國人分不清廣東話和國語,恭喜發財都用廣東話說。電視台大年初一播新聞也會用廣東話的恭喜發財開場。曾經同事看到我寫中文,問我寫的是國語還是廣東話,後來看到我帶滷蛋他還很詫異地問這麼大的巧克力在哪買的。
畢竟過去的170年中的120年廣東話就是美國唯一的中文。國語是七0年的以後才出現的語言,北京話又晚了30年。早期國語不流行,老一代的台僑也都被逼著學會了廣東話。那時候去中國城買雜貨,很多東西用英文不知如何表達,會先用英文問會不會說中文。碰了幾次商家都說會,然後噼哩啪啦開始用廣東話交談。當時對他們來說廣東話就是中文,也許是唯一的中文。後來漸漸看到雜貨店貼條子說會說國語。早期也聽過有美國人學中文,學了半天才發現不是國語。所以白菜、燒賣、點心、海鮮醬這一類的中國雜貨,到今天老美都是根深蒂固地用廣東話說。他們根本不會知道那不是國語。
曾經在中國城吃飯,看到櫃檯前面貼著「 櫃檯毆打免貼士」的中文字條。嘴巴重複唸了好幾遍才會過意是:櫃檯 order 免 tips。在舊金山偶爾會看到瑪結、燕書這類的廣告招牌。前者是市場 market,後者是保險 insurance。多唸幾遍就體會得出來了。
舊金山有幾條華人眾多的公車路線,每到一站就用英文和廣東話播放站名。那次站在我旁邊的一個老黑人每到一站,就跟著用廣東話重複站名,像鸚鵡一樣,說得很不標準但很大聲也很認真,全車都聽得到。有時候下一站還沒到,他就先用廣東話廣播。旁邊的婆婆媽媽各個摀著嘴偷笑,實在忍不住了就趕快鑽到車子另一端。
近幾年越來越多美國人把小孩送去學中文,為了就是培養下一代的國際競爭力。比起當年我們拼命只想把英文學好,也為英文不標準覺得丟人。如今兜了一大圈,我知道在這個大熔爐裡英文帶口音是正常,也代表你的優勢,因為你精通另一種語言,了解另一種文化,是美國人該羨慕你才對。果你說的英文跟美國人一模一樣,你的想法、思維、觀點,不過就是另一個美國人。
在競爭激烈的國際職場上, 帶有口音彰顯深刻了解另一種文化,有不同的思維與觀點⋯⋯ 職場混久了,才發現不同觀點竟然這麼珍貴。美國人也了解英文不標準背後隱藏著某種價值。矽谷常看到一線高階主管上台開口說著不標準的英文,那時候不會有人認為他怎麼連英文都學不好,而是在心中忖度這家伙必有兩把刷子。口音,有時甚至包括小小的錯誤,在矽谷已經慢慢成為另外一種標記。所以別再為了口音問題而自責了,好好珍惜你所深刻了解的另一種文化與價值體系吧。你擁有別人沒有的財富,那套財富往往從語言瑕疵上漏出馬腳。就讓語言有點小瑕疵吧,那已經慢慢變成一種榮耀。那瑕疵是在告訴別人:我不在這裡出生長大,但你會的我都會,我會的你不見得會。
再過幾天又要過年了,我也很快又會聽到那句我從來不想糾正的「快樂新年」,每年聽一次也挺有趣的。語言的瑕疵往往逗人會心一笑,也沒什麼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