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終於知道「很多人關注」是什麼心情!

更新於 2024/02/10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threads有感!

從Facebook跳出到matters/方格子寫文,已經整整四年。我很少有很多人關注的機會,在matters大概是第一次有那種「我寫文有好多人會看、有好多人會互動、有好多人會關注⋯⋯」的心情:啊!原來是這樣的感覺啊!我興奮地與我某個「人氣很高」的朋友分享這種心情!然後我得到的是某種訓戒,好像我多麼在乎那樣的人氣,或者我多麼「自以為是」認為自己很受歡迎。

那也是一次「別人口中的我不是我」的感受。大部分的人對於「數字」這件事有某種迷思,好像每一個人都會想追求那個數字,以證明自己某種地位或是備受關注!我好像除了「我的收入要養活我自己和存夠錢」會稍微追求一下數字之外,看著「訂閱增加」「按讚很多」,我比較想知道「這些人到底從哪裡看到我?」(比如說我方格子的沙龍,為什麼一直有人訂?到底在哪裡被看到了?如果方格子的新用戶讀到這篇文,可以告訴我嗎?)

其餘的,我比較在意的是「演算機制下形成的不對等」而讓我隱身在社群平台裡(我的threads就連被看到的機會都沒有)而這事更是有趣地成為多數人對我「在意」「有沒有人追蹤我」,認為「應該每個人都很在意有沒有被追蹤」這件事。

(事實證明,沒有演算法的世界,我有同等被看到的機會時,我還是可以被關注的,在matters或在方格子上,雖然就這麼一小搓人而已)

「流量變現」不是每一個人「想要追求」的事。初初在matters寫字有人看,那是一種「自我證明」,那也不是很多人寫作時總需要被鼓勵:「你們的鼓勵是我繼續寫作的動力。」而是在Facebook的數據演算之下,能創造流量的、能站在話題尖上的,需要去創造流量、聲量(或者如我說的「跟風」)若你不跟隨著「寫別人想要看的」「說別人想要聽的」,那麼你就會被淹沒在龐大的貼文裡。

而我僅僅是想證明:人可以不用那樣跟風的書寫、閱讀,甚至不需要以那樣的方式換來很多的讚、很多的互動、很多的交流!(啊!寫字、社交,其實不需要讓自己扮演成一個小丑或是設定一個討喜/討厭的人設,才會引人注意。)像我這樣乖乖地寫著自己想寫的、說著自己想說的,不一定很會寫、不一定寫多數人都在看的⋯⋯都會有人看。

真的有人看的時候,會相當的興奮,大概只是那樣的心情,我只是想分享那樣的興奮!覺得自己選擇離開「Facebook」是明智之舉XDDDD(耶,我是對的!這種心情。)

流量、聲量絕對是一種「賺錢」的方法,它背後帶來的可能是代言變多了、業配變多了、可以寫稿賺錢(任何)的機會變多了、賣自己的商品更容易推銷了⋯⋯

我也確實在matters、方格子都賺了一點「寫字」的錢,或者讓人看到我的手作、繪圖也賣了不少商品。

但,這世界,真的,不是每個人,都想要追逐那個流量、聲量過活!有些人擅長拋頭露面賣臉,有些人喜歡站上舞台表演,有些人腦汁不斷地總是能跟上潮流做些話題上的影片、節目,也有些人願意花時間製作一集又一集的節目(任何,podcast或是youtube),更有些人光是開直播就可以用抖內過活。

在什麼都試過以後,我既不喜歡拋頭露臉,也不喜歡podcast及直播那種「一直在講話」的形態(我喜歡寫字,但很不愛開口說話)更不太會寫業配文,也經常無法配合演出去介紹什麼,更不可能站到人前說話(我試過,不喜歡)對於非常耗時的「影音」製作,也許「年輕」的時候會想嘗試及學習,但在一個年紀以後,還是會認為「精進自己已經在做的事的能力」遠比追逐「大家都在做而且很有流量」的那些重要一點!

那年開始被關注而有的興奮之情,多少還伴隨著「原來是這種感覺」:也許有時候會很困擾(比如說前陣子我有一篇寫在facebook的高雄輕軌貼文,有幾百個讚後,底下就開始出現支持輕軌或反對輕軌的留言~~~欸,我不是只是說我去搭輕軌而已嗎?這就讓我很厭煩,然後我就把文刪了。)也許我也經常需要花很多時間去交流或互動(然後工作都沒做。)也許我也需要背負某種被期待被等待的情緒:「原來~~還會遇到沒有關注時的其他大小事!」而不是我很自滿地覺得自己紅了~~~(我比較希望有多一點人找我做書和買我的商品/電子書,這樣我賺錢比較心安)

threads上有很多有趣的現象,流量和按讚數這些數字,很多都是instagram連動到threads上,也有很多默默無名沒流量的,到了threads上突然粉絲比instagram的人多的用戶,也感受到「自己被關注」的興奮之情,這讓我想起,我初初離開Facebook,在matters上紥營的心情。

這是流量/聲量的時代,但不是每個人,都如此趨之若騖!

P.S
新年還是感謝一下每個願意看我五四三寫一堆的人,能有這樣小小一方天地能寫字,我覺得很開心了!感謝無論我有沒有與你互動,你都願意讀我的文字的人。另,潛在threads看到好多現象可以寫,改天再寫。有人在玩threads的嗎?

喔,對了,剛到matters時我曾把一堆文刪掉的原因也是「太多人看了,我覺得很可怕!」直到我重新調適好。

20240210高雄。日記

圖:20230303內惟藝術中心,Canon EOSM50



    avatar-img
    13.2K會員
    859內容數
    自由工作者、上班族究竟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呢?來看線線怎麼說;業餘的時候,也來跟線線一起看劇看電影及看書;有空的話一起來學做出版、編輯和電子書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換日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請記得,你不是鄉民,我也不是路人,不要用網路上那種「隨便」的方式對待彼此!如果,你真心認為「誰是朋友」請你誠懇以待!(對任何你把對方當朋友的人都是!)所有愛你的朋友、把你視為朋友的朋友,沒有一個人,會隨便對待你!
    中年人說的話年輕人都不愛聽。那是因為,因為生而為人在心裡內在對自我的質疑、對他人的懷疑、對世界的不信任!深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成為那個「別人口中不好的自己」!而「年紀」是我們用來在時間裡尋找,尋找自己想要成為的樣貌!然後在年紀中,尋找到好好成為自己的方式!
    接下來致力更精進做電子書的技術,並把自己幾百萬字的文章能整理成冊的都上架。屆時再請大家捧場!感謝
    那確實是三十歲之前才會有的浪漫,而這種文字與書的浪漫在現在三十歲之前的青年身上所剩不多。它讓我回到那些還會為愛情熱情澎湃的年紀,像第一次內心無盡慌張卻要壓住高昂的語調;像急切地守在電話前、信箱旁等待對方的隻字片語;像飛蛾撲火般地不顧一切地遠走他鄉只為了一場不知道有沒有結果的愛情!
    是說,網路限制了交友,其實也是個挺孤單的時代吧!
    於是我更加肯定地脫去我工具人與總是積極地與他人互動的外衣:「我在這裡,你來你也願意,我就跟你往來與互動,你不來我也不積極主動的與你同在。」這不是情緒勒索,就是很清楚明白也透澈地看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是單方面的獨舞,而是你來我往的或進或退!
    請記得,你不是鄉民,我也不是路人,不要用網路上那種「隨便」的方式對待彼此!如果,你真心認為「誰是朋友」請你誠懇以待!(對任何你把對方當朋友的人都是!)所有愛你的朋友、把你視為朋友的朋友,沒有一個人,會隨便對待你!
    中年人說的話年輕人都不愛聽。那是因為,因為生而為人在心裡內在對自我的質疑、對他人的懷疑、對世界的不信任!深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成為那個「別人口中不好的自己」!而「年紀」是我們用來在時間裡尋找,尋找自己想要成為的樣貌!然後在年紀中,尋找到好好成為自己的方式!
    接下來致力更精進做電子書的技術,並把自己幾百萬字的文章能整理成冊的都上架。屆時再請大家捧場!感謝
    那確實是三十歲之前才會有的浪漫,而這種文字與書的浪漫在現在三十歲之前的青年身上所剩不多。它讓我回到那些還會為愛情熱情澎湃的年紀,像第一次內心無盡慌張卻要壓住高昂的語調;像急切地守在電話前、信箱旁等待對方的隻字片語;像飛蛾撲火般地不顧一切地遠走他鄉只為了一場不知道有沒有結果的愛情!
    是說,網路限制了交友,其實也是個挺孤單的時代吧!
    於是我更加肯定地脫去我工具人與總是積極地與他人互動的外衣:「我在這裡,你來你也願意,我就跟你往來與互動,你不來我也不積極主動的與你同在。」這不是情緒勒索,就是很清楚明白也透澈地看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是單方面的獨舞,而是你來我往的或進或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其實回想起我國中時,就常常會感到莫名的焦慮、害怕、不安。 只是我因為埋首於課業當中,所以也默默地度過那段升學考試充滿壓力的日子。    考上了大專之後,我非常開心,希望擺脫過去被我討厭的自己,想要開啟新的生活,沒想到一切沒有我想像中的順利。 我一直渴望融入自己的班級團體裡,渴望
    Thumbnail
    第一次看到這個,是數年前去大陸九寨溝時看到的……. 那是在一間放有舍利子的喇嘛廟外, 這樣的經輪,環繞在廟的周圍; 地陪告訴我們, 依據藏傳佛教的教證,若是順時針方向轉動經筒一回, 就等同誦讀了一遍內藏經文; 還說如果轉完寺廟周圍的經輪一遍, 會得到一年的好運, 但如果只轉一半, 則會衰一年! 當時
    Thumbnail
    你可以說現在是最壞的時代,也可以說是最好的時代。 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在於你的改變,改變可以先從身心靈開始,利用資訊爆炸的優勢,學會與自己獨處、與人互動的模式、與宇宙相處。 練習如何冥想、如何超速學習、如何在工作與生活切換自如,實踐早晨的儀式感、健身的計畫表、每週的自我挑戰。 為什麼筆者會這樣說?
    有時候發現 難過的事情有很多 沒有一件關於妳,卻需要妳 正當的藉口就能給我勇氣, 在我受傷 在我脆弱 在我應聲倒地之前。 已經四年了, 這幾天才發現我忘了思考忘了開心忘了期待 了解到,我只是習慣單獨不能習慣孤獨。 剪不斷,理還亂 剪是我,理是妳 妳無窮延伸我本來擁有的幻想, 無名小站我又回去看了,
    最近才認識時間 已經二十三歲,對於十九歲的孩子 真的還是有差別。 我的憂心緊迫,我的壓力緊迫,我的期待緊迫 唯一的慶幸是大我歸零。 意識到努力只是瞎忙 我只是在踏步,而你們都在展翅高飛 你們的世界我的井。 我其實知道妳的敏感,在我袖手旁觀前 妳只是堅硬而已,在逞強甚麼 妳擔心的可能不是我在擔心的,
    Thumbnail
    本以為這是一齣清新的愛情小品,看完卻發覺它其實是一部人生紀錄片。 韓劇《那年,我們的夏天》恰恰也正如劇中紀錄片的命運般,從一開始不受關注的小品電視劇,到榮登臺灣Netflix收視排行榜第一的熱搜劇,證明好口碑是會逐漸發酵的。
    Thumbnail
    我在看劇的過程中,因為明白羅曼史很難玩出新意,其實一直心驚膽戰,生怕一個出差錯就規組害了了,總是在擔心接下來的劇情,到底怎樣的分手才是合理的?哪個時間點才應該復合?這個那個伏筆什麼時候會揭開?但它每一次的轉折都出乎意料的說服了我。
    Thumbnail
    拒學少年斷尾求生錄《那年十五歲的我》,十幾歲的孩子背起書包、出門上學,似乎是理所當然的日常,然而根據調查,全臺灣高中約有六成的學校,有拒絕上學的學生。這些拒學的孩子為何考上了高中卻不願意上學了呢?《那年十五歲的我》的導演何婷婷是一位國中老師,同時也是業餘紀錄片工作者的她,隨手帶上攝影機紀錄這位拒學…
    Thumbnail
    這篇跟大家分享我去年的短短兩個月在品牌顧問公司實習的生活,你也曾經實習過嗎?歡迎跟我分享你的實習生活唷!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其實回想起我國中時,就常常會感到莫名的焦慮、害怕、不安。 只是我因為埋首於課業當中,所以也默默地度過那段升學考試充滿壓力的日子。    考上了大專之後,我非常開心,希望擺脫過去被我討厭的自己,想要開啟新的生活,沒想到一切沒有我想像中的順利。 我一直渴望融入自己的班級團體裡,渴望
    Thumbnail
    第一次看到這個,是數年前去大陸九寨溝時看到的……. 那是在一間放有舍利子的喇嘛廟外, 這樣的經輪,環繞在廟的周圍; 地陪告訴我們, 依據藏傳佛教的教證,若是順時針方向轉動經筒一回, 就等同誦讀了一遍內藏經文; 還說如果轉完寺廟周圍的經輪一遍, 會得到一年的好運, 但如果只轉一半, 則會衰一年! 當時
    Thumbnail
    你可以說現在是最壞的時代,也可以說是最好的時代。 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在於你的改變,改變可以先從身心靈開始,利用資訊爆炸的優勢,學會與自己獨處、與人互動的模式、與宇宙相處。 練習如何冥想、如何超速學習、如何在工作與生活切換自如,實踐早晨的儀式感、健身的計畫表、每週的自我挑戰。 為什麼筆者會這樣說?
    有時候發現 難過的事情有很多 沒有一件關於妳,卻需要妳 正當的藉口就能給我勇氣, 在我受傷 在我脆弱 在我應聲倒地之前。 已經四年了, 這幾天才發現我忘了思考忘了開心忘了期待 了解到,我只是習慣單獨不能習慣孤獨。 剪不斷,理還亂 剪是我,理是妳 妳無窮延伸我本來擁有的幻想, 無名小站我又回去看了,
    最近才認識時間 已經二十三歲,對於十九歲的孩子 真的還是有差別。 我的憂心緊迫,我的壓力緊迫,我的期待緊迫 唯一的慶幸是大我歸零。 意識到努力只是瞎忙 我只是在踏步,而你們都在展翅高飛 你們的世界我的井。 我其實知道妳的敏感,在我袖手旁觀前 妳只是堅硬而已,在逞強甚麼 妳擔心的可能不是我在擔心的,
    Thumbnail
    本以為這是一齣清新的愛情小品,看完卻發覺它其實是一部人生紀錄片。 韓劇《那年,我們的夏天》恰恰也正如劇中紀錄片的命運般,從一開始不受關注的小品電視劇,到榮登臺灣Netflix收視排行榜第一的熱搜劇,證明好口碑是會逐漸發酵的。
    Thumbnail
    我在看劇的過程中,因為明白羅曼史很難玩出新意,其實一直心驚膽戰,生怕一個出差錯就規組害了了,總是在擔心接下來的劇情,到底怎樣的分手才是合理的?哪個時間點才應該復合?這個那個伏筆什麼時候會揭開?但它每一次的轉折都出乎意料的說服了我。
    Thumbnail
    拒學少年斷尾求生錄《那年十五歲的我》,十幾歲的孩子背起書包、出門上學,似乎是理所當然的日常,然而根據調查,全臺灣高中約有六成的學校,有拒絕上學的學生。這些拒學的孩子為何考上了高中卻不願意上學了呢?《那年十五歲的我》的導演何婷婷是一位國中老師,同時也是業餘紀錄片工作者的她,隨手帶上攝影機紀錄這位拒學…
    Thumbnail
    這篇跟大家分享我去年的短短兩個月在品牌顧問公司實習的生活,你也曾經實習過嗎?歡迎跟我分享你的實習生活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