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冷知識

2024/02/1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眾所周知,饅頭是中國傳統麵食之一,是一種用發酵的面蒸成的食品。

  之前剛去外地上學的時候,當時關係很好的同學把他一整個學期的生活費一次性花完了,我就接濟他吃飯之類的。有一天早上,我懶得去食堂買早餐,就把我的飯卡給了他,讓他自己去買吃的,順便幫我帶兩個菜饅頭回來。

  問題來了,他聽到我說菜饅頭,就有點不解問我那是什麼,剛開始我還以為他在裝傻,故意聲情並茂的描述道:菜饅頭就是將麵粉和水按比例混合發酵後拌入菜餡蒸制而成的食品。

  他聽了恍然大悟,說:這叫包子,菜包子,饅頭是沒有餡的。

  可是我們這裡從小都是這麼叫的啊,沒餡料的叫白饅頭,肉餡叫肉饅頭,菜餡叫菜饅頭,還有小籠饅頭,生煎饅頭等等。

  於是,我們就去問了其他的同學,結果除了我和幾個蘇州的同學講菜饅頭外,別的同學都認為饅頭是沒有包餡料的,有餡料的叫包子。我思來想去,覺得好像它們說的也有點道理,於是之後我也改叫包子了,最明顯的就是:從小吃到大的小籠饅頭,之後我就改叫小籠包了。不過跟家人講的時候還是依舊用某某饅頭這樣的稱呼,而且在我們江南吳語地區的店家,如果老闆是本地人也都會用饅頭稱呼,當然你去買的時候,無論是講菜包子還是菜饅頭,老闆都是懂的。

  反正在之後的很多年里,我一直以為包子才是對有餡料的饅頭的正確叫法,一直到今天。

  今天在玩支付寶遊戲的時候,有個問題:你知道嗎?我國古代的饅頭最初是?選項有兩個。A、有餡的;B、油炸的。

raw-image

  我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油炸的,結果就錯了,看了它的解析才知道,原來饅頭最初是有餡料的啊。我還特地去搜尋了一下,以下內容來自維基百科:

  「饅頭」一詞相傳出自三國蜀漢諸葛亮。當時諸葛亮率軍南渡瀘水以討孟獲。諸葛亮率領大軍準備渡江,突然烏雲密佈、狂風大作。當地一個老人告訴他,這是戰死士兵的鬼魂在興風作浪,要獻上49顆人頭來做祭品才行。諸葛亮不願傷害同袍,就命令手下殺牛宰羊,剁成肉餡,再包上麵粉,做成人頭模樣充當祭品。古時候用來做祭品的都是南方蠻人,因為饅頭的「饅」和南蠻的「蠻」讀音相似,諸葛亮就給這種祭品取名叫做「饅首」,後來饅首經常被用在祭祀活動中。 又因為「首」和「頭」是相同含義,所以「饅首」又叫「饅頭」。

  在此之後無論有無餡心均統稱饅頭。直到北宋才出現包子這一稱呼,指代有餡的饅頭(用菜葉裹餡的菜包),而饅頭一詞本身則逐漸變成無餡製品的統稱。現在蘇南及浙北地區,如上海、蘇州、杭州,仍將無論是否含有內餡的饅頭統稱為饅頭,例如肉為餡的稱為「肉饅頭」。

  原來我們江南吳語區的人,只是遵循了古語的叫法,傳承了自古以來的中華文化而已,並沒有錯啊!

  好了,我得去吃個西紅柿炒番茄內陷的饅頭壓壓驚了。

我沿途看了一下風景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