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鏡文學提供試閱本
*博客來《降魔詩社》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29251

「如果臺灣人都同化為日本人,那我們的文字、歷史、過去種種文化是不是都將被抹去忘卻?可以爭取權益、學習日本的優點,但千萬不能忘記自己的根,不能淡化我們的文化。」
背景設定在臺灣日治時期,且看櫟社、林幼春、賴悔之、林癡仙等真實走在歷史上的存在,躍然紙上。此時的臺灣人們正處於摸索自我定位的時代,無論日常生活還是內心,物質與精神層面,皆充滿本土之根、殖民者文化的衝突。文字傳心中所想,認自我之定位。因此文人透過文字,不只書寫人的意志、精神、民族、文化,更是譜出一首首的歷史之歌,將抗爭精神傳承至下一代。可說文字紀錄的並非僅僅是過去,還能奠定了未來之根。若人文歷史遭到淡忘,甚至破壞、竄改,人們又是如何看待自身在世界中的角色和價值?
故事中利用漢字的特性行文字解謎,詩文字句的影響力具象化,充滿神奇力量,能夠測字占卜未來,也能夠幻化成魔,更能降妖除魔。其影響不分對象,無論是仕紳階級、保存傳統漢文化與民族根性的櫟社成員們,還是處殖民優勢地位、宣揚文明進步與日本美好的日籍記者,甚至是代表臺灣平民百姓、只求生活卻在兩方立場顯得尷尬的主角 ——目仔,都脫離不了時代洪流的影響。換角度看,文字具體影響人們的生活,可一點一滴蠶食歷史,成為民族文化失調的病因,卻似乎也可成為救治民族文化精神的藥方,可載舟亦可覆舟。
櫟社成員與日本記者有各自的驕傲,髮辮、詩社與報社、神社,是他們證明「信仰」的方法。夾在中間的失憶少年目仔,雖然襲承師父的測字占卜,但事發突然,心理建設尚未建立完畢,便面對一連串的定位糾葛,諸如宮廟到神社的信仰轉變、剪去髮辮與否等等,什麼是應當拋棄的陋習?什麼是應當學習的優點?一切顯得手足無措。目仔彷彿象徵當時面對無法預料的抉擇的臺灣人,陷入新舊衝突,或是遺忘根本,或是徬徨迷惘。我們閱讀這則故事,透過目仔視角經歷歷險,一同感受抗議與批判的精神、漢日間的徬徨迷惘,體會時代洪流下的歷史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