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士道-希求解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中士道-希求解脫

中士道-希求解脫

​​佛陀說,所有痛苦的因都在我們心中。

所以必須把內心深處的問題解決之後

痛苦才不會再發生。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真如老師

                                                                                                                    

【廣論‧消文】

 一、科 判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己一、正修意樂 

   庚一、明求解脫之心

庚二、發此之方便

        辛一、由於苦集門中思惟

         壬一、思惟苦諦生死過患

           癸一、顯示四諦先說苦諦之意趣

             癸二、正修苦諦

              子一、思惟生死總苦

                    丑一、思惟八苦

                    丑二、思惟六苦

                    丑三、思惟三苦

                子二、思維別苦

                    丑一、三惡趣苦

                    丑二、人苦

                    丑三、非天苦

                    丑四、天苦

                       寅一、欲天三苦

                       寅二、上二界粗重苦

         壬二、思惟集諦流轉次第

      辛二、由於十二緣起思惟

                                                                                                                    

二、消文

敬禮勝尊具大悲者足。(敬禮句)

此處宗大師敬禮的目的,是為了能圓滿撰造共中士道的修心次第,真實利益眾生。

所頂禮的對境,是勝尊具大悲者,也就是具足大悲的道次第所有傳承上師。

 <一>須修中士意樂

   1、下士道內涵總攝

    如是隨念 當死 及 思死後墮惡趣 之道理,能令其心厭捨現世,於後善趣發生希求。次由共同 皈依 及由定解黑白業果,勵力斷惡修善,則能獲得善趣妙位。

    透由思惟死亡無常、三惡趣苦的道理,能引導我們厭捨現世,而轉為希求後世善趣;然後由皈依三寶,對業果法則產生深忍信,經過努力地斷惡修善,可以確定未來能獲得人天善妙的果位。


  2、為導入大乘而須修中士之理

    然非以此便生喜足,是令發起共下士之意樂及發共中士之意樂,厭捨生死一切事已,依此因緣而發大菩提心引入上士,故於此中,須修中士之意樂。

     但我們不能以此為滿足,應該要依次發起共下士及共中士的意樂,厭捨生死輪迴中的一切事之後,以自己解脫出發,並誓願救度一切眾生,這樣才能真正生起大菩提心,進入上士道。所以在這個道次第的引導中,修行人必須修習中士的意樂。


  3、不應以下士為滿足道理

    所謂雖得人天勝位,然仍未能出於行苦,若即於此執為樂性,實為顛倒。故於真實全無安樂,其後定當墮諸惡趣邊際惡故,譬如有一無間定當墮於懸險,現於險崖暫為休息。《入行論》云﹕「數數來善趣,數受諸安樂,死後墮惡趣,常受極大苦。」《弟子書》中亦云﹕「諸常轉入生死輪,而於暫憩思為樂,彼定無主漸百返,漂流等非等諸趣。」

     雖然我們獲得了人天妙位,但是還沒有脫離行苦,還是在生死輪迴當中,如果我們不了解,而將它執為真正的快樂,那實在是顛倒。正確來說,人天只算是暫時的安樂趣,並非真實恆久不變,因為等到福報窮盡,一定會再墮入惡道受苦。這就好比即將墜落懸崖的人,眼前只是在崖邊暫時棲身歇息,終非究竟安樂之處。《入行論》中說:「雖然多次投生善趣,享受種種快樂,但死後也常常墮入惡趣,遭受劇苦。」《弟子書》中也說:「眾生恆常在生死當中流轉,有時在善趣,有時在惡趣。好不容易到善趣,卻將輪迴中短暫的痛苦止息當成真實的安樂,最後必將身不由己的隨業漂流,一次又一次地在善、惡趣中流轉,無窮無盡。」這說明不論善趣或惡趣,都是在生死輪迴中,都不是真正究竟的安樂。

   (此篇所論述:目標為上士道,以共下、共中士道做為進入上士道的基礎,以這樣的意樂來學習共下、共中士道)

   (下士道分為兩種:1. 普通下士-只求眼前安樂為主  2. 殊勝下士-希求後世善趣圓滿為主,不希求眼前的安逸 )

   此處的共下士:是指共通殊勝下士,希求後世安樂,但不以此為終極目標,而是希求生生增上,終極目標為:發無上菩提心,趣向最極圓滿佛果!

   (中士道分為兩種:

      1. 中士夫 - 以求自己解脫為目標,透由四諦法門 或者 十二緣起法門實修,實證了脫生死,證阿羅漢果位 (二乘聖者)  

      2. 共中士夫-不以此為終極目標,透由中士修學後,不取證阿羅漢果,而是趣入菩提心的修學,進入大乘菩薩行的行列)

    名詞註解:

     行苦:苦諦三苦之一。指遷流變化之義。世間一切都是無常變化,好壞都沒有辦法常住不變。   

 另:苦苦: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痛苦        壞苦:世間所認為的快樂,其本質也是苦諦所攝,也是苦


 <二>、對於輪迴圓滿不修厭離則無解脫,故應勤修

故於善趣亦當厭患,猶如惡趣。  《四百論》云﹕「諸智畏善趣,等同奈洛迦,不畏三有者,此中徧皆無。」《攝功德寶》中亦云﹕「諸具貪生死意恆流轉。」《弟子書》中亦云。「如如於諸趣中起樂想,如是如是痴闇極重厚,如如於諸趣中起苦想,如是如是痴闇極微薄。如如修習淨相極增長,如是如是貪燄極熾然,如如修習不淨極增長,如是如是貪燄極殄息。」  此說從無始來,執著三有盛事為樂,增益串習諸淨妙相。能治此者,若修苦性及不淨相彼等便息,若不修習便增痴貪,轉諸有輪,故修諸有過患為要。

       所以即使身處善趣,也要激發起厭離心,猶如在惡趣中一般。聖天菩薩在《四百論》中說:「真正的智者,看待善趣等同地獄一樣痛苦,令人怖畏。如果說生死輪迴裡有個安樂處,能讓智者歡喜,恐怕找不到。」《攝功德寶》中也說:「凡是對生死有所貪著,必定無法脫離輪迴。」 月官論師(也就是廣論中提及的大德月大阿闍黎)《弟子書》中也說:「如果看不清楚真相,把輪迴善趣當成是快樂,那是增長自己的無明癡闇。如果能看清楚真相,把輪迴善趣也視為痛苦,那是自己的愚癡黑闇比較微薄。如果經常串習生死輪迴中悅意清淨的一面,耽著短暫快樂,實際上它是增長貪燄。反過來,經常串習生死輪迴中不悅意清淨的一面,畏懼輪迴過患,則貪欲的火焰能逐漸息滅。」

       這說明眾生從無始以來,以執著三有的圓滿興盛之事為快樂,不斷在心中串習、強化境界清淨悅意之相。要對治這些妄執非理作意,必須真正了解輪迴本質,只有純然的痛苦和不淨;唯有認清真相,修習苦性及不淨相才能止息妄念而能出生如理作意,若不修習而放任愚癡及貪愛勢力增長,將永無機會脫離輪迴。所以修習生死輪迴的過患,至為重要。

 (此段用對比的手法,顯示出非理作意 與 如理作意二者 在作用上的差別)

   補充:

月官論師的故事

 https://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old_site/Tvo/tvo_156_157/tvo_156_157_11.htm

三有: 欲有、色有、無色有。義同三界


中士道次修心分四,一 正修意樂,二 彼生起之量,三 除遣於此邪執分別,四 決擇能趣解脫道性。初中分二,一 明求解脫之心,二 發此之方便。 今初 <科判>

 <一>、明求解脫之心

        (1) 認識 「解脫」與「繫縛」的體性

  言解脫者,謂脫諸縛。此復業及煩惱,謂於生死是能繫縛。即由此二增上力故,若依界判,欲界等三。以趣分別,謂天趣等或五或六。依生處門,謂胎等四,即於其中結蘊相續,是繫縛之體性。故從此脫,即名解脫,

   所謂解脫,就是脫離束縛。業和煩惱是把眾生緊緊纏縛在生死輪迴中的兩股力量。由於這兩股力量不斷的輾轉增長,使眾生無自主地一直在三界,或說六道,或說四生當中輪轉受生不已。以「界」分別,為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以「趣」而分,為天道等五趣或六趣眾生。(六趣中阿修羅與天道歸為一類的話,就是五趣眾生。)若按「生處」分,則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四種。所謂結蘊相續生死輪迴,就是由業和煩惱的力量,使心相續(心識)與蘊身(父精母血結合而生之五蘊之體)緊緊結合而不斷受生,並將前後的生死續流緊緊連結,成為難以掙脫的束縛,這就是繫縛的體性。所以逃離繫縛,從生死輪迴裡透脫出來,稱之為解脫。

六道眾生

1. 以所處的位置、分界來分類:

      (1) 欲界眾生(最低層,飲食、男女) 

     (2)色界眾生(高一層,有色相,而無男女諸欲) 

     (3)無色界眾生(居在三界之頂點,其天壽亦長於其他天眾。是無物質的世界,無身體、無宮殿、無國土,只有心識住於深妙禪定中,是純粹精神的存在,故又稱「空界」)

2. 善惡趣來分: 三善 三惡

3. 以出生的方式來分:胎生(如:人、牛等) 、卵生(如:雞、鴨等)  、濕生(如:飛蛾、蚊蟲等)、化生(如劫初之人、天眾、地獄之有情、中有之有情等)


      (2)認識 「求解脫之心」

欲求得此,即是希求解脫之心。

  真實生起想要解脫出來的心,即稱為希求解脫之心。


    (3)遣除對解脫的增益

又此解脫,非為惑業諸行生已息滅,以諸生法,於第二時定不安住,不待修習能治等緣,則不須勵力,一切解脫便成過失,故若未生對治,當於未來結生相續。由其發起對治力故,結生相續即便止息。

 而解脫的真正涵意是什麼呢?我們由於煩惱造了業以後,這個業自己本身是不會停駐的,因為一切的有為法都不會恆常安住,一定會慢慢地變化乃至消失掉。所以惑跟業生起以後,會不斷遷流,最後消失掉,這樣並不是解脫,我們必須要去修對治,對治沒有生起的話,雖然惑跟業感果後就到此為止,可是感果當下業、惑又會輾轉的生起,真正經過修習對治有了力量,這個結生相續便會停止,那就是解脫的時候。

   諸行生已息滅:生了,然後息滅,比如我們現在的這個人身出生了,然後死了,這樣的結束並不是解脫,只是這一期生命的終點,同時也是下一期生命的開始。

 解脫,是指如果不努力對治惑業,雖然先前惑業感果就到此為止,可是感果當下又會新造諸業,所以這兩股力量又會輾轉結生,形成後有;因此,唯有強力發起對治力,才能終止業和煩惱的結生相續,而唯有這個結生相續停止了以後,繫縛也就沒有了,而此時即是解脫了。

 <二>、發此之方便

 第二發此之方便者。譬如欲得止息渴苦,由於渴逼,見非愛相。如是欲得,諸取蘊苦寂滅解脫,亦由觀見,取蘊苦性所有過患。

     第二、引發求解脫心的方法。譬如想要止息乾渴之苦,必須要先感受到乾渴難受之苦,而後能生起欲解渴之心。同樣的道理,如果想要解脫生死,必須先認識惑、業所產生的取蘊之苦,透過觀察取蘊苦的所有過患,而後才會真正想要獲得解脫,才會去尋求解脫的方法。所以成辦解脫的先決條件就是認識五取蘊之苦性。

  五取蘊:色、受、想、行、識五蘊。 (其中 色-物質部分  受想行-指心所部分 識-指心王)  即由取(煩惱)而生或能生取之有漏之五蘊。(由業惑感生的凡夫身,由物質與心識組成,再細分下去為五個部分)

 師父開示節錄:這個取蘊就是我們身心的五蘊—它那個特質是苦的,以及它這個苦的種種的過失、患害。(五取蘊苦在後面苦諦中,宗大師會詳細講解)

 

故若未修三有過患,於彼發起欲捨之心,則於苦滅不起欲得。四百論云﹕「誰於此無厭,彼豈敬寂靜,如貪者自家,難出此三有。」

 如果不修習三有的過患,就不會生起出離心,也就根本不會想要從生死輪迴的痛苦當中解脫。《四百論》中說:「如果對生死輪迴不起厭離,又豈能以歡喜心希求寂靜涅槃?就像貪著自家親眷恩愛、世間盛事,自然難以出離三有。」

三有: 欲有、色有、無色有。義同三界-欲界 色界 無色界   


avatar-img
26會員
67內容數
一旦我們的內心調到一個學習的角度, 無論面對任何境界,我們只會計算學到了什麼——昇華內心,服務他人。 我們最在意的是內心的收穫,所謂欲平天下者,先平自心。 —《希望新生四季法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22春103班部落格 的其他內容
師父叮嚀:不過這個地方犯戒前面已經說過了,尸羅、軌則、淨命、正見這個四樣東西,前面三樣東西沒有圓滿,如果你正見具足的話不會墮落,這個我們要了解。尤其是現在末法的時候,你要絕對清淨的話,這個的的確確比較難;但是呢反過來,如果說你得到了正見,努力去做的話,這個就有絕大的功德。
師父叮嚀:不過這個地方犯戒前面已經說過了,尸羅、軌則、淨命、正見這個四樣東西,前面三樣東西沒有圓滿,如果你正見具足的話不會墮落,這個我們要了解。尤其是現在末法的時候,你要絕對清淨的話,這個的的確確比較難;但是呢反過來,如果說你得到了正見,努力去做的話,這個就有絕大的功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Thumbnail
佛陀「轉四諦法輪」,第二種法輪叫「勸轉」。「此是苦,汝應知。」這個世間有三苦、八苦、眾苦、無量諸苦逼煎,所以你應該知道。「此是集,汝應斷。」這些苦,是你自己集合、招感來的。很多人都說:「我有很多無奈......我也很想學好,我做不到......」
Thumbnail
《西方極樂淨土祈願文》是 恰美仁波切開示的金剛句,非常適合末法的眾生來受持。末法時期,很多的災禍劫、天災人禍、疾病苦惱,每天都在發生,「人」實在要有一個究竟安樂的去處。我們在人世間受苦,受很多違緣、逆境的時候都會想:「這個受苦要受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就算人世間的苦暫時過去,也還沒
光師傅說心經4 作者 慧光法師/菩薩寺廟 IBS 總住持 2022 維摩舍文教 ❍ ❍ ❍ ❍ ❍❍ ❍ ❍ ❍ ❍❍ ❍ 斷煩惱更是如此,唯有靠自己努力,自己的苦才有辦法超越。 愈認識煩惱,你就愈有動力去消滅它;愈不認識煩惱,你就愈可能認敵為友、任它擺布。所以要精進,要主
Thumbnail
在人世間受苦或者是受很多違緣、逆境的時候,都會想:「受苦要受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就算人世間的苦暫時過去,也還沒到頭!人世間本來就有很多痛苦的本質,蓮花生大士開示:「世間上的快樂,它的本質都是痛苦。」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究竟安樂、永恆的歸處。
Thumbnail
「西方極樂世界」種種的勝妙安樂,是一個永恆圓滿的故鄉,這個地方連「苦」這個字都沒聽過,更何況會發生? 希望大家立定「志向」,修行要有志向,短期的志向、中期的志向、長期的志向,都要把它訂定出來,往志向勇往直前,排除萬難。 西方極樂世界「極樂淨土的願文」這個法門很重要,收錄在《佛王誓約》這本書裡面。
Thumbnail
「西方極樂世界」種種的勝妙安樂,是一個永恆圓滿的故鄉,這個地方連「苦」這個字都沒聽過,更何況會發生?希望大家立定「志向」,修行要有志向,短期的志向、中期的志向、長期的志向,都要把它訂定出來,往志向勇往直前,排除萬難。
Thumbnail
聖嚴法師說過:「轉換心情的好方法--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當我們面對煩惱或情緒時,要清楚辨知煩惱的緣起與情緒的由來,並以客觀的角度來反省,然後面對它,承認它的存在;進而接受它,找出問題形成的因素,解讀煩惱的根源與情緒的緣由,不拒絕也不排斥;接著處理它,理性思考後才決定其解決
Thumbnail
如果可以勤修佛法,將心中的貪、噌、痴、慢、疑等等無數執著,一點一點慢慢放下,此生就可以因為揹負的執著越來越少,生活得更加輕鬆,更加自在。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Thumbnail
佛陀「轉四諦法輪」,第二種法輪叫「勸轉」。「此是苦,汝應知。」這個世間有三苦、八苦、眾苦、無量諸苦逼煎,所以你應該知道。「此是集,汝應斷。」這些苦,是你自己集合、招感來的。很多人都說:「我有很多無奈......我也很想學好,我做不到......」
Thumbnail
《西方極樂淨土祈願文》是 恰美仁波切開示的金剛句,非常適合末法的眾生來受持。末法時期,很多的災禍劫、天災人禍、疾病苦惱,每天都在發生,「人」實在要有一個究竟安樂的去處。我們在人世間受苦,受很多違緣、逆境的時候都會想:「這個受苦要受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就算人世間的苦暫時過去,也還沒
光師傅說心經4 作者 慧光法師/菩薩寺廟 IBS 總住持 2022 維摩舍文教 ❍ ❍ ❍ ❍ ❍❍ ❍ ❍ ❍ ❍❍ ❍ 斷煩惱更是如此,唯有靠自己努力,自己的苦才有辦法超越。 愈認識煩惱,你就愈有動力去消滅它;愈不認識煩惱,你就愈可能認敵為友、任它擺布。所以要精進,要主
Thumbnail
在人世間受苦或者是受很多違緣、逆境的時候,都會想:「受苦要受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就算人世間的苦暫時過去,也還沒到頭!人世間本來就有很多痛苦的本質,蓮花生大士開示:「世間上的快樂,它的本質都是痛苦。」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究竟安樂、永恆的歸處。
Thumbnail
「西方極樂世界」種種的勝妙安樂,是一個永恆圓滿的故鄉,這個地方連「苦」這個字都沒聽過,更何況會發生? 希望大家立定「志向」,修行要有志向,短期的志向、中期的志向、長期的志向,都要把它訂定出來,往志向勇往直前,排除萬難。 西方極樂世界「極樂淨土的願文」這個法門很重要,收錄在《佛王誓約》這本書裡面。
Thumbnail
「西方極樂世界」種種的勝妙安樂,是一個永恆圓滿的故鄉,這個地方連「苦」這個字都沒聽過,更何況會發生?希望大家立定「志向」,修行要有志向,短期的志向、中期的志向、長期的志向,都要把它訂定出來,往志向勇往直前,排除萬難。
Thumbnail
聖嚴法師說過:「轉換心情的好方法--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當我們面對煩惱或情緒時,要清楚辨知煩惱的緣起與情緒的由來,並以客觀的角度來反省,然後面對它,承認它的存在;進而接受它,找出問題形成的因素,解讀煩惱的根源與情緒的緣由,不拒絕也不排斥;接著處理它,理性思考後才決定其解決
Thumbnail
如果可以勤修佛法,將心中的貪、噌、痴、慢、疑等等無數執著,一點一點慢慢放下,此生就可以因為揹負的執著越來越少,生活得更加輕鬆,更加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