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惟集諦(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2 分鐘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raw-image

當感覺到一個問題卡了你太久的時候,
要記住對佛菩薩祈求,然後要勤行懺悔、
服務大眾集資糧,
資糧夠了的時候你就會超越。

所以要想辦法收拾難題,不要讓難題收拾你。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廣論‧消文】

一、科 判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己一、正修意樂

庚一、明求解脫之心

庚二、發此之方便

辛一、由於苦集門中思惟

壬一、思惟苦諦生死過患
壬二、思惟集諦流轉次第
癸一、煩惱發生之理
子一、正明煩惱
子二、如何生起之次第
子三、煩惱之因
子四、煩惱過患

癸二、彼集業之理
子一、正明所集之業
丑一、思業
丑二、思己業
子二、如何集業之理

癸三、死歿及結生之理
子一、死緣
子二、死心
子三、從何攝煖
子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
子五、次於生有受生道理

辛二、由於十二緣起思惟



二、消文

本週進度: P169LL1 第二由集諦門 ~ P171LL1 生一切過失

第二.由集諦門思惟流轉生死次第分三.

癸一.煩惱發生之理
子一、正明煩惱
子二、如何生起之次第
子三、煩惱之因
子四、煩惱過患
癸二.彼集業之理
癸三.死沒及結生之理   今初


癸一、煩惱發生之理

成辦生死之因.雖俱須惑業.然以煩惱而為上首。若無煩惱.雖有宿業超諸量數.然如種子.若無潤澤及其土等.定不發芽。如是諸業缺俱有緣.亦定不能發苦芽故。又若有煩惱.縱無宿業.無間新集.取後有故。如是亦如《釋量論》云.「超度諸有愛.非餘業能引.滅盡俱有故。」又云.「若有愛.仍當出生故。」是故開示煩惱對治極為重要。此復賴於先知煩惱.故於煩惱.應當善巧。

形成生死輪迴的,雖然必須具備煩惱兩個條件,但二者之中,又以煩惱為主要。假如沒有煩惱,雖然具有不可計數的宿業,但業不會感果,就像「種子」如果沒有水的潤澤以及土壤、陽光等助緣,絕對不會發芽。同樣的,諸業如果缺少俱有緣(煩惱),也一定無法長出苦芽。又如果具有煩惱,縱然沒有宿業,也可以由煩惱立即造集新業,又會產生後有,業感果就出現了。就如《釋量論》所說:「如果能夠斷盡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當中的愛取(煩惱),那麼相續中所餘的宿業不會再引生後有,因為已滅盡了俱有緣。」又說:「如果相續中還有愛取(煩惱),則仍會出生能引後有的業,輪迴也就相續了。」因此,宣說如何對治煩惱,極其重要。要想對治煩惱就必須要先認識煩惱,所以對煩惱的行相、生起次第、成因和過患等,應該善巧、充分的了解。

恩師日常老和尚開示

這個痛苦真正的根本,在這個「惑」,或者叫無明,或者叫煩惱「業」,或者叫,或者叫什麼其他的種種的名字,有各式各樣的不同的名字。總之一句話,這兩樣東西。十二因緣當中說無明、行這兩個,就是這樣;或者是愛、取、有,,這樣。那麼,但是雖然要這兩樣東西呀,這個裡面主要的卻是惑,卻煩惱

「超度諸有愛,非餘業能引,滅盡俱有故。」

我們要想超出諸有,諸有就是三有,三有是什麼?欲有、色有、無色有。「有」是業,為什麼叫作「有」,不講業呢?就是說,它一定會感得下面這個新生命的結生的這個力量,這個業力在十二因緣當中會詳細說明它,說明它。就是說你要想超越這個生死輪迴,當一切的諸有的這個愛,是惑,你能夠把這個能夠超脫了,超脫出來的話,那麼其他的所有東西,就不會再引發你的業,說「非餘業能引」,它就不會再引發你的生死。為什麼呀?「滅盡俱有故」,就是那個俱有緣,上面說那個俱有緣哪,統統弄乾淨了,統統弄乾淨了。就像你要做一個布一樣,經線雖然擺在這裡,緯線沒有了,對不起,那個 (p285) 就是經線,就不成其為布。你做任何一件事情,少掉一樣東西—你那個電燈,樣樣弄好了,電沒有,沒有用;再不然你雖然有了電了,燈沒有,它也不會亮,就是這樣。所有的事情,兩個人吵架,它一定是兩個人才吵得起來,一個人吵不起架來。這個天底下的事情,就是這個樣

名相註解:

俱有緣:近取因及俱有緣都是「能幫助果出生」,果與它自己的近取因及俱有緣都會成立「無彼則無此依之而生的係屬」。-出自大慈恩譯經院

個人理解補記:

對於一顆成熟的蘋果來說,當初種下的那顆蘋果的種子,是眼前熟成蘋果的近取因(或叫根本因),而這顆種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陽光、空氣、水分等的作用力,使它發芽、成長、開花、結果。那麼,陽光、空氣、水分等,就是這棵蘋果種子能結果的俱有緣

同樣的,造下了輪迴生死的業,這是我們感得流轉生死的主因(近取因),這個近取因凡夫在還沒有證得空性慧以前,還不能把輪迴生死的業種子完全剷除。

但是,種子雖在,如果讓他照不到太陽,也不施以養分,更不加以灌溉,種子等同死亡,結不出果實。同樣地,雖然有無量無邊的業種子(近取因)在排隊等著感果,如果我們能熄滅內心與他相應的貪、瞋等煩惱(俱有緣),也就等同於間接讓種子壞死,不再出生輪迴之果。

這裡並不是從近取因的角度來談,是因為一個凡夫剛開始修,一定是從染污心識開始修,從外在能努力的地方開始一步一步走,最後終將走進核心-證悟空性慧,滅除人我執,那個時候就會把近取因根本拔除,斷生死苦。

輪迴之根本因雖是造了感得輪迴的業,但如果不用煩惱來滋潤它,種子不會發芽。所以宗大師說:若有煩惱.縱無宿業.無間新集.取後有故。 當努力認清煩惱行相,止息煩惱習氣,截斷煩惱續流。



此中分四.一正明煩惱.二如何生起之次第.三煩惱之因.四煩惱過患。  今初

子一、正明煩惱

煩惱總相者。如《集論》云.「若有法生.即便生起極不靜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續.極不靜起.是煩惱相。」謂若何生.令心相續.極不寂靜。

煩惱的行相,分總、別兩種,先來認識煩惱的總相。如《集論》中所說:「一切法(萬事萬物)生起時,當下就使得內心現起不寂靜之相,而且它的產生,會令我們身心相續不斷地現起增長極不寂靜,這就是煩惱之相。」這是說明任何境界現起時,就會令我們身心相續相應的產生極不寂靜的現象。

(或由外境或內心妄念引內心動轉,心動則煩惱住,由煩惱住而增長,使內心不寂靜,這就是煩惱的總相。)

恩師日常老和尚開示(生活中觀察指導-拿法與身心結合增長體會)

任何一個法—這個「法」指一切色法、心法,所有的任何一樣東西—如果這個生起的時候,就生起一個不寂靜、不安靜的相。因為這個生了以後,令我們身心相續 不寂靜繼續不斷地生起,這個叫煩惱相,這個叫煩惱相。所以現在我們因為沒有體會到這個「靜」這個狀態,所以這個煩惱相不明顯,但是呢粗猛的卻是很容易。譬如說你發脾氣了,我自己覺得:唉呀!那個時候人就坐立不安,然後呢就是面孔上青筋直爆,心裡面就直跳。啊!這個樣子,就什麼事情都幹得出來,跟著來了。貪心來的時候也是一樣,那個時候心裡面是很強烈的狀態,可是沒有這種強烈的這種啊,細微的這個狀態平常就難感覺得出來了。只有當你要學定,坐下來的話,你就自己覺得心裡邊:「哎呀,這個不行啊!」所以你一定要相對地去學一個寧靜的狀態,那個時候你就顯得出來不寂靜的狀態,那個時候你也才了解所謂行的自相,這一點在這個地方特別說明一下。

反過來,你有了這個經驗,就很容易感受到:哦,這個煩惱生起來了!就在任何那個時候心裡面生起來,你就認得它。通常我們的凡夫剛才開始覺得什麼叫煩惱,好像等到你發了脾氣了這個才叫煩惱,不是的,不是的。就是你眼前在任何狀態都是,這是都在煩惱當中,不過這種煩惱比較細,或在癡性當中,這個是我們必定應該了解的,這個是它的總體整相。

尊貴圖滇悲桑格西開示(理路更細的理解與剖析)

按照《集論》的意思,使得心變得不寂靜者是煩惱。煩惱如何讓心變得不寂靜?不符合事實的認知會造成內心不寂靜;再者,無法受自己控制,也會造成內心不寂靜。生起煩惱而後做出某種事情時,若能公正地檢視自己的心,會發現內心深處有一種做錯事的感覺。總之,煩惱會讓心變得不寂靜。

補充說明:

1.大慈恩譯經院

「極不靜相」 等於「不寂靜相」?請參閱大慈恩譯經院釋疑(請點擊藍色字體有網頁連結)

關於煩惱總相,《廣論》中引《集論》說:「若有法生,即便生起極不靜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續極不靜起,是煩惱相。」玄奘大師所譯的《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作:「若法生時相不寂靜,由此生故身心相續不寂靜轉,是煩惱相。」宗大師解釋《集論》時說:「謂若何生,令心相續極不寂靜。」《四家合註》中語王尊者對此註解:「貪瞋等類發起之時,心便擾擾,此即心極不靜;無如是者,心正安住,是則名靜。」

按照語王尊者的解釋,此處的「極不寂靜」與「寂靜」是相對的,煩惱生起時,心不寂靜就是極不寂靜,而藏文中「極」字,有時是強調,而非表達程度之最。玄奘大師所譯的《集論》中也沒有提到「極」字,所以此處的「極不寂靜」與「不寂靜」應是同義,師父的解釋與祖師大德的密意是相符的。

2.尊貴的




各別相中有十煩惱。

貪者.謂緣內外可意淨境.隨逐耽著.如油著布難以洗除。此亦耽戀自所緣境.與彼所緣難以分離。

煩惱的各個別相中,有十種煩惱。十種煩惱又可以分為:五種思惑(五鈍使)─貪、瞋、慢、無明(癡)、疑;和五種見惑(五利使)─壞聚見(身見)、邊執見(斷見或常見)、見取見(法執)、戒禁取見(邪戒)、邪見。以下一一解釋。

一、。貪,就是心緣著內在或外在的悅意境,隨起貪著,就像油沾在布上難以滌除一樣。如此耽著貪戀某個所緣境後,內心與所緣境難以分離的狀態。

補充說明:

五利使:見惑。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利使。「使」,有驅役之義,能驅使眾生流轉三界。具有推崇探求的特性,作用猛烈,所以又稱為「五利使」(透過學習可以改變故亦名"利")

五鈍使:思惑。即貪、瞋、癡、慢、疑等五種煩惱;由於生生世世長久薰染,以致成為習氣,故須下一番功夫,才能轉化、去除。此五種煩惱,因來得慢、去除亦慢(不容易撼動,需精進長時修對治),故稱為「鈍使」。

星雲大師勸誡:

生死誠可畏,煩惱禍更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行由品》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煩惱,就是迷惑自性的魔障;煩惱,就是生死流轉的根源。我們要解脫生死的束縛,就要依照佛法的指示,精進修道。

(盲區:貪愛與慈愛(大悲)不同,佛說慈愛是一切安樂的根本,貪欲是一切痛苦的根本。它們兩個雖然看起來很像,但其實截然不同。)


瞋者.謂緣諸有情及苦.苦具.謂刀杖荊刺等.發恚惱心.發粗猛心.於彼諸境思作無義。

二、。就是排斥所緣境;對所緣的有情、苦受、以及造成苦受的器具,比如:刀、杖、荊、刺等,生起恚惱心與粗猛心,想要對這些不悅意的所緣境做一些無理損害的事。


慢者.謂依止薩迦耶見.緣內外之高下好惡.令心高舉.高相隨轉。

三、。慢的所依是薩迦耶見,由於內心經常緣在自己與他人的高、下、好、惡差別,產生一種自心高舉,外露傲慢的行相;這就是我慢。

恩師日常老和尚開示

慢,怎麼來的呢?它有一個薩迦耶見,薩迦耶見通常我們就說「我見」,但是呢正翻的時候不叫我見,叫「壞聚見」,等到下面講那個薩迦耶見的再講。通常就說我,慢就是依我,然後呢我比他高、我不如他,由於這樣,不管是內、是外,現出來這個,總是使得自己要想高過對方、高過別人。


無明者.謂於四諦.業果.三寶自性.心不明了.染污無知。

四、無明。所謂無明,是指對四諦(苦、集、滅、道)、業果及三寶的真實行相,心裡不明了,導致煩惱不淨、愚痴無知,而造作了種種流轉生死的因。

恩師日常老和尚開示
譬如說,我們現在有了,應該了解這個苦的原因,從根本上面下手,但是我們平常都不知道的,平常都不知道的。假定我們知道苦的原因,人家來罵你一下的話,你一定忍受。為什麼?欸,他所以罵我,我總是以前欠了他,還了就好了嘛!但是實際上呢,我們不會。為什麼?因為我們不知道苦的原因,所以第二個,對這個事情的真相的因也不知道。同時呢,這流轉固然不知道啊,說它的的確確苦,也像你所希望的把它徹底地淨除,徹底地淨除有它徹底淨除的辦法,這個叫滅諦、道諦,這是我們更不知道!

疑者.謂緣諦等三法.念其有耶無耶.是耶非耶。

五、。疑,就是緣著四諦、業果和三寶自性等三法時,心裡會猶豫到底有或沒有、對或不對,無法確定。

恩師日常老和尚開示
1.反面是,我們不要以為我們現在信了,我們信談不到哦!我們只是已經啟發了信的種子,正在這條路上去走。
2. 真正得到了淨信心的,譬如說:證得預流果的聖者叫不壞信,他那個信心就清淨了。他到那個時候一定寧願餓死,他不會造惡。他因為曉得這個一定有它的因果關係,他不會在那個果相上面,沒有一點懷疑。
3. 我們儘管曉得因果,講的時候有,做的時候忘得乾乾淨淨;曉得這個不可以做,做的時候又照做不誤,就是這樣。

壞聚見者.謂緣取蘊.計我我所.染慧為性.我我所見。其中壞是無常.聚是眾多.為欲顯此所見之事.唯是無常.非一之法.全無常一補特伽羅.故為立名曰壞聚見。

六、壞聚見。壞聚見,也就是薩迦耶見,就是把所緣的五取蘊當成是我和我所,並倒執其為「自性有」的我見與我所見,這叫做壞聚見;它的體相是一種染汙慧。壞聚見的「壞」字,是指無常;「聚」是指眾多因緣集聚的意思,說明非一。為了顯示所緣、所見到的其實只是無常、非一的現象,完全沒有常、一的補特伽羅(梵語,意指:有情、眾生),所以立名為「壞聚見」。

邊執見者.謂緣薩迦耶見所執之我.計為常恆.或見斷滅.無從此沒.結生當來.染慧為性。

七、邊執見。邊執見有二種:(1)把薩迦耶見所執著的「我」,當作是恆常不變的,這是常見;(2)或者認為「我」是斷滅的,認為從這一世死亡後,沒有來世結生這回事,這是斷見。這兩種見都是以染汙慧為體性。總之,執著「我」是常、是斷,都是落在一邊,故稱為邊執見。

見取者.謂緣薩迦耶見.邊見.邪見.三中隨一.及彼所依見者之蘊.執為最勝.染慧為性。

八、見取見。就是把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三者之中任何一種錯誤見解,以及此見所依的五蘊之體,執取為最優、最勝。同樣的,見取見也是以染汙慧為體性。

戒禁取者.謂緣壞戒.可捨之戒.及諸行狀軌則.身語定轉.所有邪禁及緣彼等所依之蘊.見為能淨罪惡.能解煩惱.能出生死.染慧為性。

九、戒禁取見。就是把錯誤、應捨的戒行,以及種種邪門的身語行為、姿勢服飾、修行儀軌等等,當作必須如是行持的規定,認為行持這些戒律、軌則,以及具有這種非理戒禁所依的五蘊體,可以清淨罪惡、解脫煩惱、出離生死。這種戒禁取見也是以染汙慧為體性。

恩師日常老和尚開示
現在我們各式各樣的人哪都有這種禁戒,叫算命先生算了一個命啊,說:哎喲,今年你的命宮什麼不利,東南方不要去;唉呀,這個今天出門應該如何、如何。就是這些,平常都是這個樣的。然後呢乃至於什麼很多東西,你說它有沒有道理?它有它相對的道理在,但這種東西啊都是什麼?戒禁取以為這樣做能夠淨罪惡,以為這樣做能夠解煩惱,以為這樣做能夠出生死。假定真的這樣的話,那佛就沒有用了。
譬如說我們現在生了病了,哎喲,講究這個營養啊,這麼一大堆,是不是?它是原因之一倒是的確沒有錯,因為身通常病是由於四大不調,四大不調是要醫藥,但是病並不僅僅是受這個, 這種我們應該了解的,我們應該了解的。再說四大不調有受生理、心理的影響,你執著了這個一部分,對不起!這個都是錯的,這個是戒禁取。


邪見者.謂謗無前世後世及業果等.或計自在及勝性等為眾生因.染慧為性。此十煩惱.是如集論.瑜伽師地.釋五蘊論.所出而說。

十、邪見。邪見,可分為損減見增益見二種,前者是執有為無的見解,就是像誹謗沒有前後世、業果等等;後者是執無為有的見解,認為大自在天及自性等是造物主、眾生的因。這種邪見一樣是以染汙慧為體性。

以上十種煩惱,是依據《集論》、《瑜伽師地論》、《釋五蘊論》來做解釋。




第二如何生起次第者。

如許薩迦耶見與無明異者.譬如盤繩.略降黑闇.於繩實體不能明了.於彼遂起執蛇之覺。如是障蔽明見蘊體.由無明闇誤蘊為我.從此發生諸餘煩惱。

第二,煩惱是如何產生的呢?首先說明煩惱生起的根本,這又有承許「薩迦耶見」和「無明」不同及相同的兩個觀點。

承許薩迦耶見和無明二者相異的一派,認為煩惱生起的次第,是先有無明,才會產生薩迦耶見。比如在暗處見到盤繩,誤認為蛇;是因黑暗看不清楚,於是對盤繩生起是蛇的錯覺。同樣的道理,凡夫由於被無明所覆,不了解五蘊的真實體性,才會生起薩迦耶見,把五蘊體妄執為有自性的我,由此產生其餘貪瞋等煩惱。這一派認為,「無明」是生死的根本。

如許彼二為一.即薩迦耶見為煩惱根本。此復由其薩迦耶見.執為我已.遂即分判自他差別。如是分已.貪著自黨.瞋恚他品.緣我高舉.執我常斷.於我見等及彼相屬所有惡行.執為第一。如是便於開示無我之大師.及師所說業果.四諦.三寶等法.邪見謂無.或復生疑.為有為無.是耶非耶.如釋量云.「有我知有他.執瞋自他分.與此等係屬.生一切過失。」

另一派承許,薩迦耶見和無明是一體的,認為薩迦耶見就是無明,所以,薩迦耶見即是煩惱的根本。由於薩迦耶見執著五蘊是實有的我,既然有我,就自然生起自他的分別心。由分別心就區分黨派,產生愛自瞋他、黨同伐異的想法和作為;因為有我,遂生我慢,執著常斷二見;也因為有我,對我見等惡見以及與之相關的種種惡行就會跟隨而來。又由於執我為殊勝與第一,因此對開示無我真理的佛陀,乃至於佛陀所說的業果、四諦、三寶等聖法,生起完全否定,或者懷疑是有、是無、是對、是錯的一切邪見。如《釋量論》中說:「執著有我之後,就有和「我」對立的「他」,於是貪執自黨,瞋恚他黨,以及和這些貪瞋等相關的所有過失,都因此而生起。」可見因執我而生的「薩迦耶見」,是一切煩惱與生死的根本。



師父的叮嚀

我們現在大家都修行了,請問你修什麼啊?你從哪裡修起啊?在這裡,在這裡。所以我們應該想一想,說我們要修行啦,記著我以前說過的話:不要修「我」!修「我」是修我越修越大,跳不出生死輪迴啊!這一點諸位以前前面沒有聽的人趕快補聽,否則的話你跑到這裡來是白上了這個課了。我們都在這兒修我,不知道,還覺得很得意,結果修了我越修越大,只見我大。我既然大,在生死輪迴當中轉,一生空空白費。我們要學佛,因為只有佛是如理如量地解決一切問題,他曉得這個什麼辦法,所以第一件事情現在要認真了解。現在他這裡告訴我們了,原來這個問題在這裡啊!說你要對治這個生死的根本嘛,最後找到了要對治這個煩惱。

你要善巧了知,你才可以對治它呀!否則的話你做任何事情,叫你拔草固然如此,叫你掃地如此,叫你做任何事情……今天跑得來叫你打掃這個房間,掃一下,你到底要掃掉什麼你不知道,本來叫你掃掉地上的垃圾,你卻把桌子上面的那些書本統統掃掉了,那你算什麼呀?那不是開玩笑嗎?這樣。所以必定要把你所對治的內容,要認得得清清楚楚。進一步還要認得,所對治的內容知道了,拿什麼東西來對治它,對治的方法以及這個正確與否,每一個地方它的質、量、次第




Q:如何理解"壞聚見" "無我"- 眾生心中的"常一自主的我"

師父開示:
(1.釋名) 這個人跟有情在自己身上叫作"我",就這個地方立為壞聚見
(2.過患) 一切的根本都從這個上頭來的,一切的根本都從這個上頭來的。

(3.釋特性:破"常性")
它既無常,也非一,所謂「一」的話,什麼?我們總覺得好像「我」這個東西就是我,天生來如此,獨立的,就是,實際上不是。而且"我"還有一個特質是可以主宰的,這種東西全沒有,我們以前都討論過。無常,早就了解,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沒有辦法停住它,一分、一秒、一剎那。

(4.釋特性:破"我所"是我)
至於這「一」,一跟異是相對的,實際上你真正是一嗎?不是!身、心兩個很明白。如果是一的話,說你那個手,這個手算是你,還是不是你啊?如果說是一的話,那的的確確這個手,你跟手分不開;如果那個手切斷掉了,對不起!你還是你,好好的,只是你少掉了一個手,可想而知這個不是,實際上狀態。同樣理論上面,如果「你的手」或者「我的手」,不要說「我的」、「你的」,屬於你的那不是你,不是很明白嗎?所以這也不是一。那麼手是如此,腳也是如此,乃至於心臟也可以如此,就是這個樣子。我的心呢,應該是我吧?同樣的說「我的心」,那是「我的心」哦,心不是我耶,一樣的道理,這個很清楚、很明白。

(5.釋特性:破"自主性")
然後你能作得了主嗎?那我們已經討論過了,現在談到這問題,又再說一下。我說我啊,不妨我們對白,譬如我們兩人談論,我說:「你作不了主。」你想了半天:「對呀!我是作不了主。」那當然作不了主。也許有人不服氣,說:「不!我作得了主。」當你說你作得了主的時候,你是什麼啊?因為我說你作不了,所以你回答我,說你能作得了主,你這是被動的,對不對?我說你這樣,「欸,我說我這樣。」這你被動的,請問你被動的,這是算「主」嗎?主是什麼啊?主是主動耶,你完全在被動耶!所以你說:「我是作不了。」那麼當然已經作不了。結果你說:「我作得了。」你還是作不了。人就是這麼顛 (p13) 倒啊!這樣。但是呢他的的確確在他相對的範圍之內,是有他似是而非的這種作主,就好像前面說似是而非的那個安樂在,這個就叫作顛倒啊!所以叫染慧。所以他那個觀照的能力,由染污所看見的,所以戴了個有色眼鏡,明明是白的,他看起來戴了個黃顏色就看成黃的,戴了紅顏色就看成紅的,就這樣。這個就是壞聚見。


avatar-img
26會員
67內容數
一旦我們的內心調到一個學習的角度, 無論面對任何境界,我們只會計算學到了什麼——昇華內心,服務他人。 我們最在意的是內心的收穫,所謂欲平天下者,先平自心。 —《希望新生四季法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四個錦囊
光師傅說心經4 作者 慧光法師/菩薩寺廟 IBS 總住持 2022 維摩舍文教 ❍ ❍ ❍ ❍ ❍❍ ❍ ❍ ❍ ❍❍ ❍ 斷煩惱更是如此,唯有靠自己努力,自己的苦才有辦法超越。 愈認識煩惱,你就愈有動力去消滅它;愈不認識煩惱,你就愈可能認敵為友、任它擺布。所以要精進,要主
Thumbnail
福薄於此法,猶豫亦難生;雖僅生猶豫,亦能壞三有。—《四百論》
Thumbnail
如果可以勤修佛法,將心中的貪、噌、痴、慢、疑等等無數執著,一點一點慢慢放下,此生就可以因為揹負的執著越來越少,生活得更加輕鬆,更加自在。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四個錦囊
光師傅說心經4 作者 慧光法師/菩薩寺廟 IBS 總住持 2022 維摩舍文教 ❍ ❍ ❍ ❍ ❍❍ ❍ ❍ ❍ ❍❍ ❍ 斷煩惱更是如此,唯有靠自己努力,自己的苦才有辦法超越。 愈認識煩惱,你就愈有動力去消滅它;愈不認識煩惱,你就愈可能認敵為友、任它擺布。所以要精進,要主
Thumbnail
福薄於此法,猶豫亦難生;雖僅生猶豫,亦能壞三有。—《四百論》
Thumbnail
如果可以勤修佛法,將心中的貪、噌、痴、慢、疑等等無數執著,一點一點慢慢放下,此生就可以因為揹負的執著越來越少,生活得更加輕鬆,更加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