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聽懂?想懂? — 混合題之理解精細度見真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文/李佩蓉

raw-image

混合題撤除「備選選項」的鷹架,你在無所依傍的情況下,能夠精準地使用「自己的話」把所讀到的文意無論以口說或手寫的方式呈現出來嗎?對學生來說,這是不小的挑戰;對教師而言,這也提供了不錯的檢視學生學習狀況的有據線索。以下試以〈漁父〉「滄浪之水」為例解析:

raw-image

其中2、(3)的填答,需要讀者完全理解文意,段考完,完全得分的同學大約只有半數多一些些,學生答案五花八門,琳琅滿目,依據與文意的貼合程度,或得1分,或得0分。逝者已矣,分數既丟,何妨?我們抽絲剝繭,依循這些瑕疵字裡文海訪遊一番,順勢而為,反而恰恰有機會把無論是「漁父的意思」,或者「混合題的答題技巧」弄得更明白,也未嘗不是一趟豐富的旅程?


完全搞錯

  • 不要跟隨亂世同流合汙
嗯,這個毋需多說,漁父在汨羅江畔談了半天,就是想對屈原說「世道混濁,同流合汙亦無不可」哪! — 這則答題者不是上課沒在聽,就是寫考卷寫到睡著啦……跳過。


主被動或重點錯置問題

縱觀同學答案,稍覺欣慰的是,除了極少數不知魂飛何處「完全搞錯」,其實多數答案都或多或少有「摸到邊」,但實在仍不周全,或者對於漁父的意思有明顯誤解,以至於答案似是而非。其中,有一大宗是在文旨把握上捨本而逐末,致使理解偏斜,或者丟失了漁父真正想表達的。

要言之,漁父談人與環境的關係,以「順勢」為其主張,一方面認為人有一定的主動性,無論環境好壞,人都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因應自主空間;另一方面,卻也坦承不諱,人在環境之前是渺小與受限的,不認為「人可勝天」,是以人需考量環境以為「因應」。在此理解之下,你,有辦法看出以下學生回答出了什麼問題嗎?


  • 環境的好壞,會影響自己的應對方式
漁父的意思是,在優劣不同的環境裡,我可以自主擇選不同的應對方式,主動抉擇權在「我」。此句表達環境「會」影響自己,主動權在「環境」,並非漁父之意。細加區辨,此句更接近《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一段,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


  • 自己決定在什麼環境下做什麼事
    因環境的不同可以自己決定是否要出仕
所謂「過猶不及」,漁父雖肯定人的主動性,卻承認其有限,不認為、也不贊同自己的應對方式可以無止境的恣意而為,不管環境好壞,自己決定做什麼就做什麼事。若這麼說仍不太明白,其實只要「舉例測試」,便很清楚。依此句之意,則「屈原決定在混濁的世道裡做堅持理念之事」、「屈原在亂世裡決定要出仕、要為國事盡心盡力(卻慘遭流放)」,這是漁父贊同的嗎?漁父在〈漁父〉文中很明白地認為這是「深思高舉」,叩問屈原「何必自令放為?」可見,此二句與漁父想要表達的意思有明顯出入。


  • 自己的應對方式環境的好壞還要重要
此句無明顯違背漁父的意思,但更仔細區辨,無論從漁父「何不淈泥揚波」的建議,或者自歌「滄浪」所用的「『可以』濯纓濯足」,都更接近「提供解方」而非「比較重要性」。再說,正因為漁父坦承環境對人的影響、牽制甚大,不認為人只要堅持就可戰勝環境,才會覺得人可以讓自己安處的方式是「順勢因應」,完全沒有要強調「環境好壞不重要」的意思。


過度「儒家化」

這一點,應該說我們的孩子都很乖巧聽話嗎?(誤)同學在答題時很容易秉持著自小的師長教誨,不假思索、想當然耳地以「儒家」概念來回應,以至於無法精準把握漁父明顯「偏向道家」的人生觀。以下回答的誤區非常隱微,對於讀更久「聖賢書」的老師們在區辨上其實也不太容易呢!但細究之,此與彼,真的仍然有所不同:

  • 用行舍藏
先說這個答案我給分1分。一來,要大加肯定學生能以這麼有學問的成語回答問題;二來,這個答案真的已經非常接近漁父的意思!但實在無法給到2分的原因在於,「用行舍藏」已經滿穩固地被用以指稱儒家的仕隱態度,其「行」、「藏」的進退作為,除了取決於外在環境的「治世、亂世」,這個概念並未放棄儒者自身的「道德堅持」。因此,尤其在「舍藏」的姿態上,帶著很明顯的「不屑與亂世為伍」的不遇之感,與漁父所表達的「何妨?何不?亂了髒了有什麼關係?」的滿不在乎,是很明顯不同的調調。不過,也正因為它是凝練的成語,老師可幫忙一定程度從「儒家框架」解放出來,則「舍藏」雖不周全(對漁父來說,「濯足」不見得隱遁,也可以不堅持原則地在朝為官),但沒有明顯違悖,是以可部分給分。


  • 達則兼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這個答案其實就是上述「用行舍藏」的更明確說明。不過,也因為說得更明確,以至於儒、道在行事上的關鍵差異 — 「善」的標榜 — 被明顯提出,而失了權宜給分的空間。就漁父「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的表達,「達則兼善天下」他沒有明顯反對,但「窮時獨善」則明顯與「濁斯濯足」不合。濯足,一點沒有對「善」的堅持的意思,尤其先前漁父給予屈原「眾醉獨醒」的建議是「何不淈其泥揚波?」、「何不哺糟歠醨?」,更明顯可見對於「獨善」的不以為然,因此這個答案雖也用了有學問的名言,但實在明顯違悖漁父原意而無法得分。


老師,那為什麼我的答案得2分?

很有意思的是,在課堂檢討時,有個可愛小姑娘課後跑過來,為她很類似的答案做分數確認。她的答案是:

  • 若世道清明兼善天下,時局混亂隨俗漂流
這個答案雖與上句類同,但隱去了「獨善其身」的道德標榜,改為「隨俗漂流」的姿態主張,完全符合漁父的意思。且大家有發現嗎?在首句她用的詞語是「『可』兼善天下」,給出「何妨為之」的自主取決空間,一定程度修飾了儒家「達『則』兼善天下」裡,「務必為之」的強制感。雖只是一字之差,表達的語調卻有滿大的差別呢!因此這個答案可得2分無愧。


  • 世道變化的好壞,自己要知進退、懂應對
    用不同的心態面對,有不同的收穫
這兩個答案與漁父所表達的也沒有很明顯的出入,但「語調」卻是明顯不對的!漁父無論在先前對話裡使用的「『何不』淈泥揚波」、「『可以』濯吾足」,都是「提供解決方案」的語氣,沒有「『要』知進退、懂應對」(否則就不夠好、不夠禮貌)的說教意味。是以,漁父的建議更主要的重點,著眼於人可以如何在處境裡活得更舒適自在一些?是關於「自適自保」的生存方案提出,而非如何才能「有收穫」的人生策略指導。


  • 懂得適應環境又不失去自我

「適應環境」接近漁父意旨,但從「濁斯濯足」的方案來看,「失不失去自我」並非漁父在意之事。再看其「淈泥揚波」的建議,漁父並未談及或定義如此行為背後的心理狀態,是以淈泥揚波的理由可以是明哲保身、待時而動;也可以是隨波逐流、同流合汙,漁父並未對「保有自我」一點設定前提但書。再做「舉例測試」,面對混世,選擇「退隱不仕,不貢獻所長」可乎?選擇「在朝為官,不堅持自我原則而求全身」可乎?對漁父的「濯足」方案皆無違悖,無論失不失去自我,皆無妨,皆可。


概念誤解

漁父OS:我沒有這麼說啊~~

  • 要與世推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方式
此句前半「與世推移」沒有問題,但後一句則明顯誤讀。漁父「濯纓濯足」的多元方案,是表現在「個人」面對環境變化,「『個人』可以有很多套」應對方式(『個人』可以選A,也可以選B),而不是主張「『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套』」(『有的人』選A,『有的人』選B)。漁父強調「個人」的權衡應變,而非主張對「每個人」的人生選擇的「包容尊重」。同樣再運用「舉例測試」--屈原有自己的一套「堅持到底」的方式--明顯漁父並不認為聰明。


  • 不論是敬重或輕蔑都不要太在乎
從此答可見,答題者對於文意的誤解更源自於前一題,漁父對「滄浪之水」的喻意設定。對漁父來說,「滄浪之水」是指「外在環境」,「清濁」是指環境好壞,「濯纓濯足」是指「自己應對外在環境」的方式,完全無涉敬重/輕蔑等「他人對待自己」的問題。
那麼,是誰在探討「敬重或輕蔑」的問題呢?沒錯,那是題目甲文中的「孔子」!孔子把「滄浪之水」比喻為「自身修為」,順此語境,「清濁」是指自己的「作為好壞」,「濯纓濯足」才是指「他人敬重或輕蔑的待對」,這兒把牛頭對上馬嘴啦!


文意不周全或文句不通

  • 處於混濁世俗中則與世推移

此句「混濁世俗」的前提設定,充分說明了「濁斯濯足」的意思,卻也完全丟失「清斯濯纓」的意涵,文意詮解不周全。只要刪去「混濁」二字,甚至只要回應「與世推移」,便可允當。


  • 可以自己選擇同流合汙或者是不願沉淪世俗
  • 是跟隨世俗或是繼續維持高潔的處事
此類句子本身句意不完足(第二句比第一句更甚),句中未說明是在「什麼情況下」做選擇?「舉例測試」--「在亂世裡選擇不願沉倫」?「在亂世裡繼續維持高潔」?因為前提語焉不詳,給了填答任意事例的縫隙,致使出現與漁父文意相悖的大漏洞。若答題者能說明清楚,在清明世道可維持高潔,在亂世可隨俗而為,則意思通達。


  • 要如何處世,皆可
此句文句雖通,但泛論太過,表達答題者的理解內涵太少,且同樣對於局世應對的配對設定言說不清。老樣子「舉例測試」:在亂世堅持高潔?漁父亦覺甚好?


  • 無論社會狀態為何,自己變通,依舊融入自己
前兩句大致合乎漁父意旨,但最後一句「依舊融入自己」所指為何?一來語焉不詳,二來明顯非漁父原意。


最後提供一個雖也有小瑕疵,但因書及明確「關鍵詞」而得2分的答案:

  • 因應世間的風氣,調適個人的理想與追尋
雖「個人的理想與追尋」實非漁父在乎,但此句寫出明確而精準的關鍵詞「因應」、「調適」,算是能掌握漁父所欲表達的意旨核心。是以教師自行接續腦補,所謂「調適個人理想追尋」可調到極大,認真作為(清斯濯纓),也可以調到極小,至不在乎無理想與追尋(濁斯濯足),足以合乎漁父原意,故得分。


考後講解,請答錯的學生再寫一次,多數可以更妥適回答,諸如:

  • 隨環境的不同,改變自己的處事態度
  • 懂得適應環境,調節自己的思想及作為
  • 隨著世局的變化,調節面對世俗的態度


以下兩個答案也沒有大錯,唯若要吹毛求疵,回答仍顯空泛,可試著把話說得更明確清楚一些:

  • 因應世間,調節自己
因應世間的什麼?調節自己的什麼?可再修潤為「應世間『變化』,調節自己『的作為』」,語意更為周詳。


  • 在不同的社會,與世推移
或可修改為「依順外在局勢,隨俗推移」。「與世推移」確實已包含「順勢而為」之意,但如此前一句完全屬於可直接刪去的廢句,因此建議直接刪去,或者至少加個動詞,為自己的回答增色。若是講究,你也可以感覺到,回答時字數雖少,但「社會」、「局勢」的字眼運用,其質感檔次是有所不同的。

至於最後這個答案仍有明顯誤讀,你,發現了嗎?

  • 順應環境,若環境需要自己就積極處世;若環境不需要自己,就隱居
你能精準地指出來嗎?漁父對於外在環境的「因應標準」取決於環境本身的「好壞」,而非「需不需要自己」。漁父沒有那麼貼心,也沒有那麼「積極」,把「環境需要我,我可以為環境效力」視為進退的判準。最後,我們也需注意,若環境不好,漁父並沒有「強制隱居」的意思。莫太在意,毋需太過堅持地繼續在世俗裡任職為官,其實更符合「濁斯濯足」的意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暢談國文沙龍
8會員
39內容數
2016年夏天,傳奇講堂開始著手啟動一系列的「暢談國文」計畫,希望透過創作與行動,讓更多人相信文學其實很美、很好玩。透過實際體驗參與,翻轉對於國文枯燥乏味的刻版印象!
暢談國文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8/08
有沒有可能,我們不把國文科預設為「主要考科」,而將它當做(回歸)為「人文藝術科」,那麼,會不會在進行課堂思辨討論或課外閱讀時的「感覺」,反而就整個對了?
Thumbnail
2021/08/08
有沒有可能,我們不把國文科預設為「主要考科」,而將它當做(回歸)為「人文藝術科」,那麼,會不會在進行課堂思辨討論或課外閱讀時的「感覺」,反而就整個對了?
Thumbnail
2020/06/10
我想分享的教學活動很單純──在高中最後一個學期,每位學生公開分享一個有味道的「自己的故事」,無關升學、不為考試。
Thumbnail
2020/06/10
我想分享的教學活動很單純──在高中最後一個學期,每位學生公開分享一個有味道的「自己的故事」,無關升學、不為考試。
Thumbnail
2018/11/20
談到情境式討論,最大的考驗在於如何讓學生「活」起來。簡要記下入門的5個超級基本款小招式,有心嘗試卻有些害怕的老師,或可從中取一兩招在相對安全的時間點小試身手,說不定玩著玩者,就玩兒出興味兒了呢!
Thumbnail
2018/11/20
談到情境式討論,最大的考驗在於如何讓學生「活」起來。簡要記下入門的5個超級基本款小招式,有心嘗試卻有些害怕的老師,或可從中取一兩招在相對安全的時間點小試身手,說不定玩著玩者,就玩兒出興味兒了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拼字,靠死背:多少人能背光那些例外? 文法,靠理解:多少人能解密那些規則? 語意,靠閱讀:多少人能「看」出那些「音效」?
Thumbnail
拼字,靠死背:多少人能背光那些例外? 文法,靠理解:多少人能解密那些規則? 語意,靠閱讀:多少人能「看」出那些「音效」?
Thumbnail
挑戰雅思時,很多人會在補習班和自學之中猶豫不決。本文分享一系列低成本又有內容的備考資源,包括聽、說、讀、寫全方位的免費線上資源、模擬考題,以及深度準備所需的聽力、口說、寫作資源推薦。同時提供注意事項和個人備考方式。希望這些資源能夠幫助同樣挑戰雅思考試的人順利通過!
Thumbnail
挑戰雅思時,很多人會在補習班和自學之中猶豫不決。本文分享一系列低成本又有內容的備考資源,包括聽、說、讀、寫全方位的免費線上資源、模擬考題,以及深度準備所需的聽力、口說、寫作資源推薦。同時提供注意事項和個人備考方式。希望這些資源能夠幫助同樣挑戰雅思考試的人順利通過!
Thumbnail
英語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全球溝通工具,但其複雜性卻常讓學習者感到頭痛。從文法的變化,到發音的細微差異,再到詞彙的廣泛運用,每一個環節都對準確地表達意思至關重要。詞彙是溝通的基礎,良好的詞彙力不僅能讓你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也能幫助你更精確地理解他人的意見。
Thumbnail
英語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全球溝通工具,但其複雜性卻常讓學習者感到頭痛。從文法的變化,到發音的細微差異,再到詞彙的廣泛運用,每一個環節都對準確地表達意思至關重要。詞彙是溝通的基礎,良好的詞彙力不僅能讓你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也能幫助你更精確地理解他人的意見。
Thumbnail
忘了從哪裡聽到的很有感見解,令人茅塞頓開。 ​ 「溝通」至關重要的關鍵,是傾聽。 遇過不少很會講的人,不會傾聽,很多人不願意聽別人說,往往都是一個勁的塞自己的意見,自己會怎樣做的劇本,給別人。 口沫橫飛的人啊,你真的會溝通嗎?你真的有講到正確的點上嗎? 沒有,那我只好給你打0分。有可取之處
Thumbnail
忘了從哪裡聽到的很有感見解,令人茅塞頓開。 ​ 「溝通」至關重要的關鍵,是傾聽。 遇過不少很會講的人,不會傾聽,很多人不願意聽別人說,往往都是一個勁的塞自己的意見,自己會怎樣做的劇本,給別人。 口沫橫飛的人啊,你真的會溝通嗎?你真的有講到正確的點上嗎? 沒有,那我只好給你打0分。有可取之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