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分享的教學活動很單純──在高中最後一個學期,每位學生公開分享一個有味道的「自己的故事」,無關升學、不為考試。
教學點子起始於軒透過email情不自禁與我分享她的「精彩寒假」。當其他高三學生莫不緊張張為學測倒數埋首,軒每個週末到社區大學學攝影,因而遭逢業界前輩與大學教授提拔,由是展開電台受訪、協助業界活動紀錄等等連串新鮮經歷。軒沒有想過遇影展評審的面試問題是「哪部電影最難看?」,不諱言在冒險路上真的遭遇課業成績陡降的風險,直到見聞增廣與課業滑落曲線黃金交叉,她確信這一切是值得的。
繼之,映與安向我請了事假,展開到大學旁聽「商用微積分」的自主行動,帶回比大學生更認真聽講的手寫筆記,與大學師生互動、學生學習狀況觀察的第一手訊息。而後,渝敘述她因緣際會在寒假從事「清潔人員」打工,親身體會處理子母車垃圾的箇中甘苦,由是感知社會偏見,也對自我接納有了更深刻的看見;吟以TED規格介紹自己對於投資理財的規畫,區辨「生存」與「生活」,犀利叩問多少薪資夠生活?以及自己又值多少薪資?……一個接續著一個溢出課本的主題,打破高中生齊一的「拼升學」印記,班上孩子於焉有了個性與差異。
似乎已是約定俗成。學生會在遷入高三教室開始學測倒數,多數會比高二更加認命地讀書考試,然後學測。淡淡三月天、四月時,班上湊雜著繁星錄取的準大學生、寫自傳忙備審的申請生,與需要再拼一輪的指考生,人心浮躁,班級動亂,老師與學生哪來閒工夫考掘故事、分享故事、聆聽故事?
回溯推敲,要讓這「看起來」與考試課本無關的教學活動得以融入課堂,還真的需要一定「抵抗流俗」的鋪陳。
打從高二新接班級,我便反覆叮嚀,高中三年的重大目標不在「升學」,而為「成年」,堅持定調國文教學來自有溫度的生活文本解讀,原本沒有區分什麼課內課外。
平心而論,一般「先別管那麼多,先好好讀書,考上大學再說」的班級經營策略,確實簡單好用,卻完全禁不起高三下「那我現在不拼考試了,幹麻還要讀書?」的說詞挑戰。即使新課綱「延後升學時程」,也只不過掩蓋這個教學Bug,眼不見為淨。畢竟如此生活態度在將來還有延伸──別管那麼多,先找到工作再說、先卡位再說、先升遷了再說……捫心自問,身為教師,我們當真期待孩子面對人生關卡的,只是不假思索閉了眼往前衝,一切「再說再說」,如此而已嗎?若以「素養」觀點思之,不免心驚。
事實上,不退流行的「衝刺」、「倒數」式高三規畫,近年已有可能致使學生錯失名額漸多的特殊選才爭取,也可能讓申請入學準備顯得敷衍急就章。再過一兩年,可以想見如此拼命法將會與學習歷程檔案、彈性學習、多元選修等新課綱措施產生更尖銳的教學立意矛盾。愈來愈豐富多元的課程與入學管道,相形出我們對於「高三」的想像匱乏,其處置心態的確有調整的必要。
趨勢之下,教師的使命也許不再是帶頭衝刺,而在創造一個足夠開放自在的生態系,讓學生的個性能在成年前好好伸展。
所謂生態系,是生物和周遭環境所構成的複雜體系,它不是一個兩個教學活動得以建構,卻有可能透過日復一日的相處日常點滴積累。甚至我們不需要刻意多做什麼,只需老師與學生不拘限於既定課次、進度,有意識保持靈活,得以敏銳感知生活,敢於變通,則時下的諸多變動未知,將不再都是「干擾」而充滿教學創想的空間。例如,在聽了翎體會深刻的大學面試故事之後,很快想到、也立刻找到高二導師合作,讓班上高三熱騰騰的面試經驗能夠即時「出口」到高二班級,提供學妹最新鮮即時的經驗分享。
安安分享大學旁聽的親身觀察
眾人不免擔憂,放任學生「隨便亂講」,真的能有教學意義嗎?是的,我們在開放學生自主行動之前,我們永遠無法得知學生可以做到哪裡?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最艱難的挑戰,在於理念堅持與敢不敢在「無法確定」的情況下相信學生做得到。事實上,直到聽了音與貞不藏私分享各自美國大學申請準備的細節,藝為大家帶來沒有考取卻印象深刻的戲劇系面試經驗,我終能暗自慶幸,在高二升高三的的暑假沒有逼迫她們參與學校制式的學習輔導,整個高三上學期,也在導師權限範圍內,給了不少學生最大的請假彈性。
眾人亦不免質疑,讓學生分享與課本無關的「有的沒的」的故事與「國文」本業何干?事實上,國文只教作者、題解、注釋未嘗不是自我設限?人文素養的習得,原需落實於生活感知、滋味品賞,又豈是片面的文字記憶與背誦?若以「棲息」而非「闖關」的概念重新思考高中課堂,則尤其高中鐘起鐘落之間,足以開展出浸淫濡染的功夫境界,抽象而難以言傳的生活態度、素養理念原來是有機會得意而忘形地教導、落實的。唯它的進展在初期很慢很慢,無法一劑見效、一步到位,卻也可期一旦水到而渠成。
有了幾位同學的示範前導,風氣漸興,學生對於生活取材的「想像」開展,此起彼落超乎教師預期的題材紛紛出爐。段考之後,語將以高中生角度審美爸媽情感關係的曲折,昕則呼應以「高中生如何談戀愛」為之前導。羿決定敘說家中的貓如何教會她生活,心想談談處置憂鬱與哲觸哲學的心路,涵怯怯詢問,她可不可以分享13年的電玩經驗?……至此,你知道這些孩子真的有誠意說自己的故事,而不是在寫「命題作文」。
至此,你知道不需要太多「如何說好一個故事」的SOP導引,故事可以確保動人。始終覺得,常常學生不是不會寫、不會說,反而是記了太多該怎麼寫、該怎麼說,而忘了原來可以這麼寫、這麼說。高三下第一課讀《莊子》,惠施客觀理性地區辨名實,卻是莊子一句「請循其本」,拉回差點忘了的濠梁觀魚的初衷。高三為何而教?為何而學?此後教學,我們為素養還是為升學?
兩全,自然最好。但在各種教學細節的輕重取捨上,新時代新趨勢,身為教師,我們已然可以不同流俗,可以有獨立思辨之後的新的自我定位。
高三下,孩子有更高度的出路自覺,思考、處事能力也達到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十八歲,是個體對生命格外有感、格外詩意浪漫、很合適深度思考的年紀。既然教學趨勢一再強調生活化、情境化、歷程化,我們又何必自限於過去「拼聯考」的衝刺經驗,帶學生盡全力去拼所謂學科「基本」能力測驗?如今出路多元,「一試」早已不保證什麼,也定不了一個有見識、有個性人才的終身。
我們往往把「升學」看得太重,又把「成年」看得太輕。如果花了高中三年的時間,只把孩子訓練成專業的考生,未免太過浪費師生彼此的青春。「溫暖痴狂,使命必達」是從高二教室搬遷過來的高三教室的唯一點綴,我願從我手上畢業的孩子,一個個都敢於追求自己認為值得追求的而終不失人情溫暖,無論在多麼要緊的現實裡都能從容忠於本心,漸漸長成自己的樣子,擁有一段獨一無的人生故事。
「溫暖痴狂,使命必達」是貫串教學的核心理念,抽象而難以言傳,卻有可能意會
●潘映瑜
這次「商用微積分旁聽」分享和以往的報告非常不同的地方是,不是因為功課,而是分享一個追逐理想的過程。除了讓大家可以了解大學和高中的不同,也希望讓更多人有勇氣為自己想要的事努力爭取,才是我這次分享最主要的目的。班上有位同學因為聽了我的分享,真的踏出那一步,和一位他很喜歡的學姊詢問未來的方向,這樣的成果,比起任何數字更來的有意義。經歷佩蓉老師多次上台發表的訓練,不再只是「完成作業」,更是訓練將自己的想法有條理地說出來,對我來說更是讓我能夠將自己的故事分享給大家、讓臺風更穩健,往後進入職場做專題報告時,能夠比別人更有經驗。
●談家吟
從很狹隘的閱讀心得出發,到架構化甚至歸類不同的要點。在這次專題中,我最大的目標與收穫莫過於「透過它向別人傳達了什麼?」在這個過程中,我修了三次的簡報。題目都一樣,但內容與講解方向完全不同。從單純講存股的意義,轉變為抓住投資的核心。試著用淺顯的詞彙來把自己的邏輯跟知識簡化給非接觸相關領域的人,是在這次專題報告中,我所勇於修改跟嘗試的。在歷經多次模擬跟錄音後,逐漸熟悉這套模式並臨場加上自己當下再一次的領悟。很幸運的擁有這個機會學習課外的必備知識,也很高興能在高三這個轉捩點分享自己不一樣的心得。
●林佳貞
從自己挑選語言補習班,到用自己戶頭裡面的錢和爸爸一些的補貼去支付昂貴的學費,讓我更加珍惜每一節課和每一個讀書學習的時間,很幸運地,我一步一腳印自己走完全程。如果沒有這樣的機會和觀眾,我可能也不會把這些我18、19歲年華中的點點滴滴串連起來,去細細品嚐箇中滋味,和去後設思考這些看似平凡無奇的事件對你人生產生的影響。
隨著時代的改變,越來越多人願意嘗試走走不同的路,那是一種不怕跌倒的勇敢。從紫軒、映瑜到佳渝再到我的經驗分享裡面,我挖掘了大家生命中的寶藏,那是光讀課文和刷考題得不到的。後來我也從同學身上了解,你不一定要做一件浩浩湯湯的大事才可以搬上檯面去訴說,反而是,若如芝麻般小事你都可以發覺其中深重的意義,那其實才是一種功力和厲害。找到自己在這世界上的定位反而是我們現在真正需要做的,而唯一能夠真正做到的方法,就是做自己。
本文原題「成年,不衝刺◎高三學生「個性化」生態系的建置」,發表於《幼獅文藝》2020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