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圍棋九段李世乭與AlphaGo的對弈已經三連敗,可以大膽預期,接下來的兩戰也差不多,甚至AlphaGo將全世界各地的棋王都打敗,我也不覺得奇怪。3個月前,能在圍棋盤上戰勝AlphaGo的人類可能已經不到千人了。未來無人能敵也只是時間的問題,AlphaGo已然成為全世界最會下棋的「超級電腦」(如果電腦也有分物種的話),但是又如何呢?從AlphaGo戰勝人類,看見蒙地卡羅樹狀搜尋、隱馬爾可夫模型、貝葉斯網絡等發展的成功,先撇開科技發展人工智慧的部分,我想問的是,人們會想要看兩台AlphaGo對弈嗎?只怕還沒下第一子之前結果就已經出來了。跟電腦下棋有什麼意思呢?與電腦下棋和與人下棋的差異在哪?
目前電腦取代的是下棋的勝敗,它甚至無法感受「勝利」的喜悅,如果有一天,有了完美的人工智慧,亦如電影《人造意識》裡頭的機器人─艾娃,完美到可以欺騙人類了、完美到和人對話時,對方察覺不出它是機器人,或許,到時候我們才會願意看看人類與機器人之間的對弈。當然,現在看李世乭與AlphaGo的對弈純粹是人類對於陌生事物的一種好奇心而已;好奇人類被人工智慧超越的歷史時刻而已,並不是真的對人機大戰有多大的興趣,可以想見,當圍棋成為機器人的天下時,看人類下棋反而更有樂趣。
有句話說「千古無同局」,就機率而言,下同一盤棋的機率為361!(圍棋棋盤為19*19=361個格線,第一子有361種下法,第二子有360種下法,一共361*360*359……*1=361!種下法),就算有幸出現一模一樣的棋局,也不能說是同一局的原因在於,下棋當下兩人的心智狀態不同;緊張、興奮、壓力、情緒、氣候、環境等不同,過程是不同的(節奏快慢),而那正是人類下棋的樂趣所在─「時間感」。
有人說AlphaGo與李世乭的對弈不是一對一的,而是有一堆資料、數據再幫AlphaGo下指導棋,如果要說公平競爭的話,那也應該是全人類和AlphaGo下一盤棋。AlphaGo每秒可考慮10萬種棋路,下一手幾乎可以說不必「思考」。「思考」指的是除了考慮棋局、考慮個人身心狀態外,最重要的是一種「後視」的能力,我們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考慮對方的身心狀態,思考對方可能會走的棋路,然後做出判斷。AlphaGo省略了「思考」,計時器對它來說只是個純粹的裝飾品,除了思考的不同,人與人下棋最大的樂趣在於─「時間感」,思考也是一種時間感,在思考時間的長短之中,感受到對方對我下這一手感到的壓力或不知所措等。從AlphaGo和李世乭對弈時間來看,第一戰下了3小30分,第二戰下了4小時,第三戰下了4小時10分。以日本棋王保衛戰幾乎下好下滿到8小時,AlphaGo和李世乭的對弈,在短時間的對弈內,便缺少了人與人之間在對弈的時間過程中成長的可能。
在時間的堆壘之中,開局到結束之間人們會改變,也許一開始下的比較鬆、後半段下的比較積極,針對每一手做調整,但不變的是棋手的「思考邏輯」。在這一局和下一局之間,人們也會因為有了更多的經驗累積而成長改變,但是我之所以還是同一個我的原因在於,我依然具有相同的思考邏輯、相同的記憶、相同的嗜好等等,而人們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經驗、不同的人格中塑造出不同的思考邏輯,而這正是觀賞下棋的樂趣所在,雖然是同一組人下棋,但是結果卻是不可預期的。而這也是為什麼圍棋納入亞運和世大運的比賽項目,因為圍棋具有運動家的精神,我們看得不只是當下那盤棋、那場比賽,而是看見選手在下棋的過程中,表現出他訓練的過程、表現出他與上一場比賽成長的過程。或許「電腦佐為」永遠能戰勝人類的塔史名人,但是它永遠不會知道下棋的樂趣,以及體會時間在人們身上留下的痕跡。
參考資料:
《AlphaGo既不是起點也不會是終點,從頭述說人工智慧走過的這70年》http://pansci.asia/archives/94904
《用十分鐘瞭解 「電腦到底是怎麼下棋的」》http://pansci.asia/archives/95013
201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