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中的島與峰—遇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01/04/2017

山海中的島與峰—遇見

 

我知道蕃茄也會來攀登島峰,出發前看過他的行程,我會在往魯卡拉的路上,和他相遇。

 

但也真的忘了是那一天,在那一個路段。

 

由孟鳩出發往魯卡拉的路上時,走過一個身穿黑衣的登山客旁,他低著頭。

但我的餘光瞧見了他的側臉。

我停下了腳步,回頭再看了這人的身型,肯定的叫了他的山名。

 

以下內容截取引用自蕃茄的臉書。

 

「番茄!」


從Phakding前往Namche的路上,有一個雪巴人突然叫住了我,聲音卻是如此熟悉~


仔細端詳,這不就是Mars嗎?怎麼黑成這樣?


Mars本來是要跟我一起去Imja tse的,後來他提早出發,花了一個月時間完成Mera peak縱走Imja tse大環線,


短暫的交談,告知我許多目前山上的狀況,對於之後我們攀登的成功助益不少~


後來遇到與Mars同行的Smile Taiwan,也是曬黑的像雪巴一樣,當下我就決定,健行過程中要用頭巾把自己的臉包得緊緊的,再也沒有拿下來過~


 

蕃茄看到我之後,不可置信的連忙拿出防曬乳液拼命的往臉上抹。

這點實在無可奈何,在進入梅樂峰基地營前,我的膚色都還正常。

 

進入基地營後,我停留的地點,連著十三天都在平均五千公尺以上的高度。

空氣中含氧量低,紫外線原本就比平地高了。

雖然並不是每天都大太陽,但除了陽光照射外。

雪地反射,還有更可怕的藍色冰層的折射。

戴了風鏡的上半部,都沒有曬黑。

某些路段,我甚至將全罩式的魔鬼帽都戴上。

即使頭部罩上魔鬼帽包著,但也總會在攀爬過程中。

因無法呼吸而將口鼻的面罩拉下,而露出一截。

因而鼻頭及臉頰被陽光直射或折射曬得脫了一層皮。

 

其實不是只有我這樣,傑藍,蘇里曼,蘇吧也都如此。

蘇里曼是第一個脫皮的,但也恢復得最快。

不用說,我這個皮嬌肉嫰的都市人,當然復原得最慢。

 

其實我戴上太陽眼鏡後,就連當地人,都以為我是嚮導還是挑夫。

用尼泊爾語跟我交談。

 

曬成這種膚色後,回到基路營的山徑上。

登山客見到我,都很難不被我吸引。

在天波崎的那天清晨,

為了拍攝聖母峰的光影變化,

我一大早就站在寺廟下方左側的平台上,拍著聖母峰的縮時影片。

縮時攝影就是按下快門後,人就站一旁等待著。

我在相機附近遊走時,一位西方女遊客,興致昂昂的看著我。

終於她走向我,用手勢比了她的相機,意思是想要幫我拍照。

她拿著長鏡頭對著我的臉,不停的按著快門。

最後,她心滿意足的離開,跟我說了聲謝謝。

我真想跟她解釋,我不是當地人,我也是來登山的。

 

返台後,老婆的保養品,面膜,敷臉的泥不知道用了多少斤。

但我相信我有的不會只是滿臉的風霜,經歷了這一切也會使我保有堅毅的眼神。

avatar-img
2會員
922內容數
在家是爸爸,工作是Mars,山上是當歸。 記錄自己走過的路,作過的夢,擁有過的回憶。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的記憶的延續 的其他內容
01/04/2017 山海中的島與峰—失踪   到了南齊巴札,己是午後了。 我們進了餐廳,吃了中飯後。 剛好今天在村口有市集,去逛了逛後,再上路。 今晚我們預定住在孟鳩。   走著走著,突然發現人越來越少。 我還心想著,怎麼今天去南齊巴札的人這麼少。 我只遇到兩位來登山客問我到南
01/04/2017 山海中的島與峰—回想   到達孟鳩時,我們住在閣樓之上,旁邊的咖啡廳裝飾著一點都不喜瑪拉雅。 這間客棧,簡直可以用精美來形容了。 櫻花在咖啡廳前的花園中盛開著。   大批西方遊客就在溫暖的大廳中大口喝著350盧比一瓶的啤酒。 事隔三年,再走了部份的基地營路線,實
01/04/2017 山海中的島與峰—雪巴人   現在時間,早上七點五十二分。 我在天波崎。   除了全程的聖母峰基地營路線,天波崎也是這路線的一個套裝行程。 第一次造訪時,我不明白為何路上這麼多人都只要走到天波崎。 但是只要你費力爬上那段長坡,經過尼瑪堆,走進天波崎寺廟前的廣場時。
01/04/2017 山海中的島與峰—嘈鬧的夜晚   我們坐在大廳中,聽著週遭滿滿的人潮。 溫暖的大廳將低溫隔絕在外。   傑藍為我們找了間房間,但他和蘇里曼却沒有房間住。 客棧主人願意讓他們待在大廳中睡,但他們不願睡大廳,寧可搭起了帳篷。 睡在外頭的空地上。   搭好了帳,我們
01/04/2017 山海中的島與峰—判斷   早餐時我問蘇里曼,當他爬到上面去架時,看到冰層狀況所想到及下的判斷。   我和建宏都認為,就差最後幾十公尺而不能登頂,身為攀登嚮導的蘇里曼,心中或許失落感比我們還大。   但對於愛登山的我們,還想了解這技術上的問題,可以作為一個經驗。
01/04/2017 山海中的島與峰—Way to island peak   今早離開觸空前,我特地再去看了當年在這裏見到的這個指標。 上面簡單寫著,Way to island peak。   記得當時我站在指標前, 這簡單的指標像是有著魔力般的吸引著我。   指標後方就是島峰的
01/04/2017 山海中的島與峰—失踪   到了南齊巴札,己是午後了。 我們進了餐廳,吃了中飯後。 剛好今天在村口有市集,去逛了逛後,再上路。 今晚我們預定住在孟鳩。   走著走著,突然發現人越來越少。 我還心想著,怎麼今天去南齊巴札的人這麼少。 我只遇到兩位來登山客問我到南
01/04/2017 山海中的島與峰—回想   到達孟鳩時,我們住在閣樓之上,旁邊的咖啡廳裝飾著一點都不喜瑪拉雅。 這間客棧,簡直可以用精美來形容了。 櫻花在咖啡廳前的花園中盛開著。   大批西方遊客就在溫暖的大廳中大口喝著350盧比一瓶的啤酒。 事隔三年,再走了部份的基地營路線,實
01/04/2017 山海中的島與峰—雪巴人   現在時間,早上七點五十二分。 我在天波崎。   除了全程的聖母峰基地營路線,天波崎也是這路線的一個套裝行程。 第一次造訪時,我不明白為何路上這麼多人都只要走到天波崎。 但是只要你費力爬上那段長坡,經過尼瑪堆,走進天波崎寺廟前的廣場時。
01/04/2017 山海中的島與峰—嘈鬧的夜晚   我們坐在大廳中,聽著週遭滿滿的人潮。 溫暖的大廳將低溫隔絕在外。   傑藍為我們找了間房間,但他和蘇里曼却沒有房間住。 客棧主人願意讓他們待在大廳中睡,但他們不願睡大廳,寧可搭起了帳篷。 睡在外頭的空地上。   搭好了帳,我們
01/04/2017 山海中的島與峰—判斷   早餐時我問蘇里曼,當他爬到上面去架時,看到冰層狀況所想到及下的判斷。   我和建宏都認為,就差最後幾十公尺而不能登頂,身為攀登嚮導的蘇里曼,心中或許失落感比我們還大。   但對於愛登山的我們,還想了解這技術上的問題,可以作為一個經驗。
01/04/2017 山海中的島與峰—Way to island peak   今早離開觸空前,我特地再去看了當年在這裏見到的這個指標。 上面簡單寫著,Way to island peak。   記得當時我站在指標前, 這簡單的指標像是有著魔力般的吸引著我。   指標後方就是島峰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短短幾天裏,不能說我們與嚮導和腳夫們建立了深厚友誼,但在閒聊之中,我們感受到他們的純樸,每一個嚮導的過去,都經過無數次以腳夫身分上落山,他們與林賈尼火山的關係密不可分,他們踏出的每一步,都是對大地大山的熟悉,依賴和愛護。每一次看到他們對大自然畏懼又真摯的眼神,都提醒我要時刻保持謙卑。
Thumbnail
出國前在規劃行程時,大多人都像我一樣貪心,這個教科書上有看過,這裡有古城遺跡,等等,還有達人推薦的美食一定要吃⋯⋯在規劃行程時,就要面臨取捨的問題,有時甚至至陷入天人交戰。
Thumbnail
四月中旬離澳後,我與男友決定趁著回臺前的空擋,完成我們人生清單中的項目之一,到紐西蘭南島開著露營車去公路旅行!在這為期兩週的旅行途中,我們將會以露營車為家,沿著紐西蘭的公路前往各個景點,第二天,我們先是去爬蒂卡波湖旁的 Mt.John 在沿途慢慢前往庫克山的方向前去。
Thumbnail
氣溫明顯隨著陽光折射驟降,走下碎石坡時,能清晰看見底下山嵐氤氳。我們倒是沒有太過驚慌,畢竟山裡午後起霧很正常。在3K點先行一步的阿聖估計已拉開一公里左右,我和嶸恩則陪著南昶徐徐下行。 相較上山的艱辛,下山只要抓牢結繩便能迅速垂降,雖然南昶的精神不差,但仍邁不開步伐,以當前的速率保守估算也要六點
Thumbnail
假日爬山的人意外多。輾轉抵達登山口時約早上十點,已有遊客三兩下山,男女老幼,配備萬全者頭巾腰包手杖一枚不少,輕便者薄衣薄褲短毛巾就上陣。 我們的出發時間和行裝都那麼不上不下,還是進了山。 山不會拒絕任何人,也不迎接。它只是看,看你迷眩在滿目林色,渾沌於鳥語蟲鳴。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說了好久的爬山,我終於去了,那是一條我沒走過的路,唯一知道的是,地圖上的地標,我都去過,但是從來沒有用爬山的方式前行        所幸前方還有兩組老年夫妻,讓我覺得這段山路不是那麼可怕,但走不到十分鐘,我回頭看們怎麼都沒跟上來,讓我很緊張,因為對山路不熟,再加上山裡的樹蔭茂密,陽光
Thumbnail
據光頭所述,這次的路線不是難在山有多陡、路有多長,而是要越溪17次,然後爬上兩座山。 網路在此已經消失,留下給我們的除了凱旋而歸的兩人,或是兩具冰冷的遺體。
去走 不曾走過的地方 去看 不曾看過的風景 時間再往前推,去年的最後一趟,原本是參加登山社的神阿縱走行程,但因那幾天左腳就開始怪怪的,有點猶豫要不要去走,怕走到一半,腳突然卡住,沒辦法行走,而拖累到其他人,剛好有幾個人也沒有要走行程,將要爬山的人在新中橫公路上轉接駁車,遊覽車會開到阿里山裡等
Thumbnail
我像是走了很久很久的路 從山下要走到山頭 獨自一人走 我在山下看著山 一個嶄新而未知的山 在黑夜之下 每棵樹木都長滿未知與恐懼的樹葉 遍布整個山林 我從沒走過這個山 只知道有個山頂 只知道要往那裡走 即便前面沒有路.....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短短幾天裏,不能說我們與嚮導和腳夫們建立了深厚友誼,但在閒聊之中,我們感受到他們的純樸,每一個嚮導的過去,都經過無數次以腳夫身分上落山,他們與林賈尼火山的關係密不可分,他們踏出的每一步,都是對大地大山的熟悉,依賴和愛護。每一次看到他們對大自然畏懼又真摯的眼神,都提醒我要時刻保持謙卑。
Thumbnail
出國前在規劃行程時,大多人都像我一樣貪心,這個教科書上有看過,這裡有古城遺跡,等等,還有達人推薦的美食一定要吃⋯⋯在規劃行程時,就要面臨取捨的問題,有時甚至至陷入天人交戰。
Thumbnail
四月中旬離澳後,我與男友決定趁著回臺前的空擋,完成我們人生清單中的項目之一,到紐西蘭南島開著露營車去公路旅行!在這為期兩週的旅行途中,我們將會以露營車為家,沿著紐西蘭的公路前往各個景點,第二天,我們先是去爬蒂卡波湖旁的 Mt.John 在沿途慢慢前往庫克山的方向前去。
Thumbnail
氣溫明顯隨著陽光折射驟降,走下碎石坡時,能清晰看見底下山嵐氤氳。我們倒是沒有太過驚慌,畢竟山裡午後起霧很正常。在3K點先行一步的阿聖估計已拉開一公里左右,我和嶸恩則陪著南昶徐徐下行。 相較上山的艱辛,下山只要抓牢結繩便能迅速垂降,雖然南昶的精神不差,但仍邁不開步伐,以當前的速率保守估算也要六點
Thumbnail
假日爬山的人意外多。輾轉抵達登山口時約早上十點,已有遊客三兩下山,男女老幼,配備萬全者頭巾腰包手杖一枚不少,輕便者薄衣薄褲短毛巾就上陣。 我們的出發時間和行裝都那麼不上不下,還是進了山。 山不會拒絕任何人,也不迎接。它只是看,看你迷眩在滿目林色,渾沌於鳥語蟲鳴。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說了好久的爬山,我終於去了,那是一條我沒走過的路,唯一知道的是,地圖上的地標,我都去過,但是從來沒有用爬山的方式前行        所幸前方還有兩組老年夫妻,讓我覺得這段山路不是那麼可怕,但走不到十分鐘,我回頭看們怎麼都沒跟上來,讓我很緊張,因為對山路不熟,再加上山裡的樹蔭茂密,陽光
Thumbnail
據光頭所述,這次的路線不是難在山有多陡、路有多長,而是要越溪17次,然後爬上兩座山。 網路在此已經消失,留下給我們的除了凱旋而歸的兩人,或是兩具冰冷的遺體。
去走 不曾走過的地方 去看 不曾看過的風景 時間再往前推,去年的最後一趟,原本是參加登山社的神阿縱走行程,但因那幾天左腳就開始怪怪的,有點猶豫要不要去走,怕走到一半,腳突然卡住,沒辦法行走,而拖累到其他人,剛好有幾個人也沒有要走行程,將要爬山的人在新中橫公路上轉接駁車,遊覽車會開到阿里山裡等
Thumbnail
我像是走了很久很久的路 從山下要走到山頭 獨自一人走 我在山下看著山 一個嶄新而未知的山 在黑夜之下 每棵樹木都長滿未知與恐懼的樹葉 遍布整個山林 我從沒走過這個山 只知道有個山頂 只知道要往那裡走 即便前面沒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