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從早上9:30評到晚上7:30,共10小時,10位同學,中間40分鐘吃午餐&參觀系館旁的茶屋,早上下午各一杯咖啡。與十年前不同的是,外評老師變多了(我這場有七位,當時只有三位);將設計一比一實作的作品變多了(十件中有三件);都市尺度的設計變多了(十件中有四件)。相同的是,一個人做一件設計並且感受到同學對自己設計的熱愛;出圖的量還是可以圍成三面(一樣錄豪出的?);黑天鵝展示廳的冷氣還是一樣冷。
首先,感謝鄭晃二老師的邀請,讓我在畢業十年之際有機會回母校與談。這也是我第一次參與畢業設計與談,我想老師會想邀請我應該是想聽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所以在與談的過程中,所給的建議更多是希望同學能再深入思考,如:可再思考結構性、更多環境因子?從西方傳入的AI如何回應在地性或東方特有空間性?何謂城市經驗的普遍性或個別性?何謂生活感、街道文化、生命在空間中的形式、理想的未來住宅或都市與自然的邊界?如何看城市、自明性如何產生互動?做設計很愉快,但若未釐清議題,將議題思考到最遠處,與之搏鬥,設計將淪為簡單粗暴甚至無效的回應,無法真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見全貌。
恭喜學弟妹要畢業了,這屆畢業生是1999年至2000年出生的數位原生世代,從小就生活在網路社群的環境中,更是從大二下就開始受疫情影響的一屆。以下給學弟妹簡單的三個建議:
第一個建議,暫時離開建築。雖然好不容易從建築系畢業,卻不一定要馬上投入業界,因為不會馬上就考上建築師,就算考上也不會馬上成為成熟的建築師。以本班為例,就我所知目前僅有兩位開業建築師。重要的是要成為具有創造力的建築師,而創造力的養分正是來源於建築師之外的跨領域知識。同學們可以思考若不做建築可以做什麼?或除了建築是否還有其他興趣?建築系的好處在於,可作為延伸學習其他知識的立足點或批判的對象,如:可從建築史延伸到歷史學、從結構力學延伸到科學、從設計延伸到藝術、或建築為何成為一門學科的哲學。世界很大,暫時離開建築,讓我們得以見樹又見林,知道建築所處的位置、限制、或可能性。而正是離開建築才讓我們能夠更認識建築、更認識自己。
第二個建議,不斷學習。現在是個活到老學到老的社會,我今天也是以學生的身份與在座的同學學習。建築系在學校是不看書的,考前也只是臨時抱佛腳,我反而是在畢業後,會重新拿起以前未真正閱讀過的教科書,如:赫曼‧赫茨伯格的《建築學教程:設計原理》、諾伯舒茲的《場所精神》,從舊的東西中找到創新的可能。台大畢典黃仁勳演講時說:「奔跑吧!不論是為了覓食而奔跑,或是不被獵食而奔跑。」重要的不是奔跑,而是往哪裡跑。奔跑是動物的本能。然而,人不同於動物在於,人會停下來思考,而非本能的直接反應,並且人會追求意義。隨著AI興起,人們擔心是否會被取代,但AI終究是歸納的結果,真正創新、賦予意義的終歸是會思考的人。
第三個建議,成為無可取代的人。你之所以為你,並非是職稱或頭銜定義了你,而是你正在做什麼事定義了你。不管未來是否做建築,你想為這短暫的一生做些什麼?或留下些什麼?給自己一點空間與時間,靜下心來思考並勇敢嘗試。祝 鴻兔大展 美夢成真。
2023/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