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邏輯(Effectuation)與因果邏輯(Causation)之簡介

2024/03/1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久違的商管課程」一文中有提到:在決策模型中,分為效果推理/實效邏輯(Effectuation)與因果推理/目標導向(Causation);稍微查了一下,Sarasvathy2001 及 2008)所提出的「實效理論 (Effectuation Theory)」主張在新創脈絡之下,創業家決策通常採取資源導向邏輯,而非傳統的目標導向邏輯。

本文將更進一步探討「效果邏輯(Effectuation)」跟「因果邏輯(Causation)」的細節與差異。

這邊主要的參考文獻先以「創業學:創業家、機會與環境視角」的第七章與第八章為主,之後有機會再把我手邊收集到的相關論文做一次整理與討論。

首先我們要了解到「心智模式」的差異,人天生具有逃避風險的心態、以及企圖控制未來的本能,因此一般常人會想要經由「預測未來」來取得掌控的權力。

但創業家通常不去預測未來,而是主張要勇於開創未來,縱然未來充滿「不確定風險」,但只要去做,就有可能在未來實現自己的想法。

創業心智模式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在後天「行動中學習」獲得的。
  • 一般人的心智模式:設法先預測未來,然後再設定目標與計畫方案,控制執行過程,以確保達成預定目標。
  • 創業心智模式:眼前才是唯一能掌握的,不去擔心設想未來,針對眼前能夠掌握的事物,設定目標,採取行動。

專業的創業家通常會專注於「當下機會」,運用手邊所有的資源、工具與方法展開行動;他們善於控制「創業風險」,心中隨時想到最糟狀況,不要去冒無法承受的風險。

創業心態要對於非預期與計畫外事件的發生,抱持正面態度,並在其中尋求新機會,因此能因應環境變化與意外事件,適時地動態調整創業方向。

Saravathy (2003) 認為專業的創業家採取的是「效果導向(Effectuation)」的思維模式,亦可稱為效果導向的創業家 (Effectual entrepreneur),他們的創業心智模式具有以下四項特徵:

  1. 從能做的的開始 (start with your means)。
  2. 理性設定風險底線。
  3. 建立夥伴關係利用外部資源。
  4. 善於運用動態變化來開創新局。

計畫導向創業過程被比擬為「拼圖遊戲」有非常明確的圖形目標,要找到各種正確的圖片資源,才能實現設定的目標遠景;而效果導向創業發展的過程就像「拼花布塊」,只能就手邊的既有的圖形進行拼湊。

計畫導向創業其實並不符合大部分的創業實況,因為未來充滿不確定風險,能夠找到的外部資源與合作夥伴也不同於期待的圖片形狀,因此創業家必須遷就當前的情境,就地取材,設法將能夠取得的「外部資源」做出最大的發揮。

這邊要注意,「創業」不是一種因果的觀念,不同於「企業管理」與「策略規劃」,因為創業是一種無中生有的過程,也是一種探索與創建未來的行動。

因果邏輯(Causation)」認為系統關係是穩定的,未來是可被預測的;因此,只要設定明確的目標,研擬理性的行動方案,投入必要的資源,應該就能成就目標。

「因果邏輯」追求最高的投資報酬率,將報酬凌駕於風險之上,並強調市場分析與競爭策略,認為超越現有市場競爭者是事業成功的關鍵因素,因此必須控制與排除不確定風險,走在預先規劃的主軸道路上,偏離計畫就無法達成預期目標。

因果邏輯」是建立在 FGPDCA (Forecast, Goal Setting, Plan, Do, Check, Action) 的理性規劃模式基礎上,這是專業經理人慣常採用的管理思維模式;他們認為未來是可以被預測的,只要經由詳細深入的產業與市場機會分析,為事業的未來設定明確的目標,進行策略研擬與行動方案規劃,新事業就可以水到渠成。

但創業是一個從「創意構想 (pre-start-up)」到「採取行動 (start-up)」,從無到有,由出生到存活,再由立足到成長的過程。

創業過程充滿了不確定因素,創業團隊、創業資源、市場機會都將出現很大變化;因此強調穩定的系統關係及認為未來是可被預測的「因果邏輯」,並不適合做為創業過程的管理模式。

建立在 FGPDCA 理性規劃模式基礎的「因果邏輯」,較適用於新事業進入「成長階段」後的經營管理模式,是一種專業經理人的管理思維,而不適合做為專業創業家在創業初創階段的思維模式。

效果邏輯(Effectuation)」則認為未來是無法預測的,未來也不等同過去的延伸,未來更多是因為人們的投入才被開創出來的。

  • 認同「效果邏輯」的創業者,當他們看到市場機會來臨時,會利用自己所能掌握的有限資源,先採取行動進行驗證,並設法使未來發展符合自己的期待。
  • 採用「因果邏輯」的創業者,較適合在穩定與可預測的環境中進行新事業開發;採用「效果邏輯」者,較適合在不確定環境中進行新事業的開發活動。

舉例來說,在新市場中開發新產品,就是一種在不確定環境下從事的開創性活動,「創業精神」要比分析、規劃、控制等專業管理能力更為重要。

創業精神是「效果邏輯」的核心支柱,就如同企業管理能力是「因果邏輯」的核心支柱;創業精神強調無中生有的開創態度,因此「態度」與「執行力」要比分析規劃資源能力更為重要。

如果市場需求相當明確,產品規格也經過市場的充分驗證,那麼未來市場是可被預測的,這時就比較適合以「因果邏輯」來規劃有效的行銷與市場競爭策略,經營管理的效率就成為該新產品上市成功的關鍵因素。

「效果導向」的創業家,在創業初期會將重點放在當下,而不是寄望於未來;他們寧願投入在那些失敗代價不高的機會上,並審慎控制創業初期的資金支出與投資活動。

創業初期需要很小心地控制投入與產出,盡量避免進行高風險的投資活動或需要長時間才能回收的研發活動。

「風險控管」是創業初期的重點工作,創業家通常都會設定它們的風險底線,並花很大的功夫來控管風險。

閱讀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得別人經驗,培養閱讀能力,一生受益。但要記住,別只讓自己的大腦永遠處於「輸入狀態」,要適當地「輸出」自己的想法。透過閱讀輸入,再利用寫作輸出,就像「費曼學習法」說的一樣,教授到別人能夠了解,自己才算是領悟了這門學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