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管課程(五) 模組一「機會辨識 2」

2024/03/2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拖了好幾天,終於找到空檔來寫課程的下半場,要趕在下次上課前把它完成,不然一天拖過一天,記憶都被洗掉了。

當郭家齊演講完後,我們開始進行小組討論,主要有兩個問題,一個跟「平台策略」有關,另一個則跟「創業思維」有關。

這兩個問題,第一個的專業性比較強,但我修過相關的課,所以大致上有自己的想法;第二個問題就屬於本堂課的核心範疇了,我先前攻讀的 MBA 課程,從頭到尾都是圍繞著「創業思維」這個主題在打轉。

只要是想做「平台」的題目,都會思考是要先拉「供給方 (賣家)」 還是「需求方 (買家)」,印象中以前上這個課程,是講 Uber 的個案,怎麼媒合司機跟乘客;至於我們在做專題報告時則是選台灣大車隊。

時間走到現在,已經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平台」非常活躍,例如像外送平台媒合店家、外送車手以及顧客、蝦皮購物也成功地媒合小眾買家及賣家、讀冊則是二手書交易。

但我們要搞清楚做「平台」的困難點,當賣家很少的時候、基本上也不會有買家上去逛;反之,當買家很少的時候,賣家也沒有意願上架。

想突圍就得先攻一方,看是要選擇衝買家、還是賣家。

我原先以為同學們會很熟悉這個問題,因為他們是數位原住民,「平台」對他們來說並不陌生;但讓我意外的是,原來大家並沒有想過這個問題,而且對於平台是 B2C 或 C2C 也不熟悉。

個人認為,C2C 的平台比 B2C 困難很多,畢竟 端比較容易突破,如果賣家是公司,就比較有方法可以衝量,先做線下的商業談判,不管是用讓利或補貼的方式做都行,只要是讓公司多一個通路可以曝光,相信會直接拒絕的店家應該是少數。

但如果賣家是獨立個人,那就很麻煩了,就算想動員都不知道從何處下手。

關於 C2C 的突圍,郭家齊給了一個很酷的思路,那就是先拉線下的店家 (B),讓它們偽裝成個人 (C) 上架,這樣瞬間就能讓平台上有足夠的賣家,所以說「地面推廣」在這個時代還是很重要,只是引流的方式變了而已。

至於第二個問題,就跟「創業」有很大的關係,我們在創業前到底有什麼方法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呢? 還是都只能等頭洗下去才知水的冷暖?

這題牽涉到的範圍很廣,同學們第一個想到的問題都是「」,沒有錢怎麼驗證想法? 又或者是有沒有辦法通過「低成本」的方式來驗證。

討論時,回答的同學比上一題更踴躍,他們可能都有修過相關的課,有好幾位都說先做「最小可行性產品 (MVP)」驗證,至於怎麼做就呵呵呵,天曉得;其中有一位學生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他說先在學校裡面用社團的名義讓學生打白工,免成本的人力資源,這同學還真狠阿!

其實新創企業最重要的資源就是「錢」跟「時間」,只不過就我自己在台灣的經驗,當你還是創業小白的時候,大概也只有 3F 願意投錢,等到做出點成績才有機會對外募資。

就募資的部份,郭家齊後續回答他自己的想法時,也說出類似的話;當他第一次創業時,也是先燒自己的錢、燒完找親友籌錢,幸好最後有成功賣掉出場,讓他有機會在下一次創業時更容易找到資金。

投資人很現實的,你先有一次成功經驗,讓投資你的人跟著賺錢,那第二次才會有人想跟;我覺得這很合理,換成我自己是投資人,應該也是同樣的想法,要學會用「投資人視角」來看待「募資」這件事。

當然,郭家齊第二次創業又創下電商最快上櫃的紀錄,投資他的人又成功出場了;因此,他後來創業的時候,資金就不是問題了。

千萬別看到他現在「募資」很容易,就覺得台灣的投資人怎麼這麼友善,這都是假象;人家可是「連續創業家」,而且每次都讓投資人大賺特賺,這可不是一般的創業小白可以比的。

所以當他說出「先找團隊、再想創業題目」的時候,很多同學都在思考原來創業可以這樣做;但我馬上跟我這組的同學講,那是他連續創業成功後的做法,要是你們第一次創業就這樣幹,那估計連火花都看不到、錢就燒沒了。

郭家齊最後分享一個「超級重點」做為本次演講的收尾:「不管創什麼業,都要財務紀律搭配募資規劃,就算要用錢換規模,也要聰明花錢。」

閱讀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得別人經驗,培養閱讀能力,一生受益。但要記住,別只讓自己的大腦永遠處於「輸入狀態」,要適當地「輸出」自己的想法。透過閱讀輸入,再利用寫作輸出,就像「費曼學習法」說的一樣,教授到別人能夠了解,自己才算是領悟了這門學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