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年過四十最好戒掉貪執?因為,你已經沒有本錢心碎?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883 字、2 則留言,僅發佈於吳九箴的覺修講堂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657會員
216內容數
人人都可以離苦,可以自在喜樂,但前提是,你要成為一位覺修者,就能度一切苦厄... 畢竟,人各有因緣,不是每個人都有累劫功德,可以出家修行。 因此,成為一位覺修者,在不離紅塵,在照顧緣親的同時,你也能進入清淨無染,平靜無憂的境界。 這個講堂的文章,都是我個人親證的覺修體悟,希望對於有緣人的覺醒和修持,有所助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吳九箴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未覺醒前的某日,我在大白天昏睡時,突然聽到有人大力敲家裡大門的聲音,迫於敲門聲不斷,我拖著病痛的身子,開了大門,卻發現門外根本沒有人。 如此來回三次,都是在我再次臥床時,敲門聲再度出現,但前去應門,卻看不到人影。 此時,我內心感到不安。 儘管門外沒有人,但我似乎知道自己應該無路可逃,因為債
近日有讀者問,為何我每逢問答,文末經常留阿彌陀佛的名號? 此外,他也常在電線桿或舊衣回收箱,或其他地方都看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呢? 答案是,阿彌陀佛名號,除了可以提醒覺修者,眾生本來是佛,本來面目都是無量光,無量壽佛,也可以讓未覺修眾生,在這「減劫」的末法惡世,「少受五濁」之苦。
《西藏度亡經》說,當人們睡著了,進入作夢的狀態,其實跟死亡是沒有兩樣的。 這個狀態,就叫「中陰身」。 所謂的「中陰身」,是指一個人往生後,到下一世投胎前的期間內,靈識處於一個不在人間,也不在六道的過渡狀態。 「中陰身」有六種,其中「睡夢中陰」和「死亡中陰」是一樣的,差別只在於「睡夢
我知道,還未覺醒,還沒學會靜觀和禪定的朋友,對於我說的邪魔眾生一事,可能會感到不可思議,甚至認為我在妖言惑眾。 近日也有讀者朋友來問,這世間真有邪魔眾生嗎? 我們的煩惱痛苦,不是內在心魔引起的嗎? 為何邪魔眾生可以「偷改」我們的靈識參數呢? 實相是,邪魔眾生不但存在,且時時刻刻都在影
未覺醒的凡夫,終究無法明白人類的頭腦,再有效率和強大,頂多擁有二元邏輯的聰明和知識。 只有超越頭腦的靈識,才能擁有宇宙高層次的智慧,甚至契入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 或許有朋友不明白我在說什麼。 舉個例子,儘管經過醫學院多年教育,加上在醫院實習數年,才能成為人類中菁英層級的醫生,長期看了太多病
生而為人,有恐懼和焦慮是正常的。 因為,我們的色身太脆弱,慾望和妄想卻太多。 因為,我們有杏仁核和邊緣系統。 因為,為了求生,我們需要靠恐懼和焦慮,來解決問題,來突破現實上的困境。 然而,邪魔眾生卻在我們的靈識參數動了手腳,讓我們的恐懼和煩惱,也變成是一種癮頭,一種迴路,讓我們習慣性地在
未覺醒前的某日,我在大白天昏睡時,突然聽到有人大力敲家裡大門的聲音,迫於敲門聲不斷,我拖著病痛的身子,開了大門,卻發現門外根本沒有人。 如此來回三次,都是在我再次臥床時,敲門聲再度出現,但前去應門,卻看不到人影。 此時,我內心感到不安。 儘管門外沒有人,但我似乎知道自己應該無路可逃,因為債
近日有讀者問,為何我每逢問答,文末經常留阿彌陀佛的名號? 此外,他也常在電線桿或舊衣回收箱,或其他地方都看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呢? 答案是,阿彌陀佛名號,除了可以提醒覺修者,眾生本來是佛,本來面目都是無量光,無量壽佛,也可以讓未覺修眾生,在這「減劫」的末法惡世,「少受五濁」之苦。
《西藏度亡經》說,當人們睡著了,進入作夢的狀態,其實跟死亡是沒有兩樣的。 這個狀態,就叫「中陰身」。 所謂的「中陰身」,是指一個人往生後,到下一世投胎前的期間內,靈識處於一個不在人間,也不在六道的過渡狀態。 「中陰身」有六種,其中「睡夢中陰」和「死亡中陰」是一樣的,差別只在於「睡夢
我知道,還未覺醒,還沒學會靜觀和禪定的朋友,對於我說的邪魔眾生一事,可能會感到不可思議,甚至認為我在妖言惑眾。 近日也有讀者朋友來問,這世間真有邪魔眾生嗎? 我們的煩惱痛苦,不是內在心魔引起的嗎? 為何邪魔眾生可以「偷改」我們的靈識參數呢? 實相是,邪魔眾生不但存在,且時時刻刻都在影
未覺醒的凡夫,終究無法明白人類的頭腦,再有效率和強大,頂多擁有二元邏輯的聰明和知識。 只有超越頭腦的靈識,才能擁有宇宙高層次的智慧,甚至契入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 或許有朋友不明白我在說什麼。 舉個例子,儘管經過醫學院多年教育,加上在醫院實習數年,才能成為人類中菁英層級的醫生,長期看了太多病
生而為人,有恐懼和焦慮是正常的。 因為,我們的色身太脆弱,慾望和妄想卻太多。 因為,我們有杏仁核和邊緣系統。 因為,為了求生,我們需要靠恐懼和焦慮,來解決問題,來突破現實上的困境。 然而,邪魔眾生卻在我們的靈識參數動了手腳,讓我們的恐懼和煩惱,也變成是一種癮頭,一種迴路,讓我們習慣性地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一句話說:養兒方知父母恩,這話實在沒有錯。在生了小孩之後,每天這樣一點一滴照顧他,過程很甘甜,但真的也不容易,需要很多的耐心、很多的心力、精神和體力。我總常常在想,如果我這個年紀帶小孩就已經覺得累,那麼那時照顧我的阿公阿嬤,更是多辛苦啊!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所以我是阿公阿嬤養育
Thumbnail
一名男子花很多時間鑽研學業,近日從名校博士畢業,如今30多歲仍母胎單身,男子媽媽替兒子的成就感到很驕傲,希望能幫沒交過女友的兒子找到伴侶,成為真正的人生勝利組。
Thumbnail
生養孩子花的心力財力勞力苦力是算不清的,只要看到孩子一步一步平安長大,一切都值得了,也是對父母最好的回饋。 然而,教養孩子不容易,難免掉入自己習性的窠臼,不自覺以我執教導孩子,孩子心性不同,有的孩子能接受,有的則會反抗到底。如果我們能用智慧善解和包容的方式面對諸多親子問題,用愛和耐心消弭衝突,
Thumbnail
當一位母親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上,學習也好,發光發熱也好,讓小孩看到,並自己去思考這究竟是不是他們要的,這才是渲染力。至少,到了老年,我不希望成為對著子女訴苦:「都是因為你們,我放棄了我自己的人生。」這樣的女人。
對於孩子的關愛,要如何拿捏才不會過度,又不傷自己的心? 二個孩子都年過40, 但都未婚未嫁,這方面我倒是看得很開,也沒去探探他們既有的對象,有沒有要結婚的念想,一切隨緣。 家人,常常就是讓人又愛又恨的情緒,現在的孩子,也不樂意說太多,心情好,什麽都好說,心情不好,還給妳白眼跟愛回不回的方式來相處
這是一個四寶媽嫁給有錢人,但面對身體疼痛和生活壓力的抱怨故事。
Thumbnail
前幾天搭乘計程車的時候,司機跟我抱怨以前總是打罵孩子希望他們要好好讀書,否則以後長大就只能去當工人,結果現在小孩學有所成,全部都在美國定居生活,無法陪伴在自己身邊。我感受到一位母親既驕傲但又後悔的矛盾心情,也安慰她說小孩能有好的發展及安穩的家庭應該值得寬慰。 其實,很多父母總是沒有認知到養育小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一句話說:養兒方知父母恩,這話實在沒有錯。在生了小孩之後,每天這樣一點一滴照顧他,過程很甘甜,但真的也不容易,需要很多的耐心、很多的心力、精神和體力。我總常常在想,如果我這個年紀帶小孩就已經覺得累,那麼那時照顧我的阿公阿嬤,更是多辛苦啊!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所以我是阿公阿嬤養育
Thumbnail
一名男子花很多時間鑽研學業,近日從名校博士畢業,如今30多歲仍母胎單身,男子媽媽替兒子的成就感到很驕傲,希望能幫沒交過女友的兒子找到伴侶,成為真正的人生勝利組。
Thumbnail
生養孩子花的心力財力勞力苦力是算不清的,只要看到孩子一步一步平安長大,一切都值得了,也是對父母最好的回饋。 然而,教養孩子不容易,難免掉入自己習性的窠臼,不自覺以我執教導孩子,孩子心性不同,有的孩子能接受,有的則會反抗到底。如果我們能用智慧善解和包容的方式面對諸多親子問題,用愛和耐心消弭衝突,
Thumbnail
當一位母親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上,學習也好,發光發熱也好,讓小孩看到,並自己去思考這究竟是不是他們要的,這才是渲染力。至少,到了老年,我不希望成為對著子女訴苦:「都是因為你們,我放棄了我自己的人生。」這樣的女人。
對於孩子的關愛,要如何拿捏才不會過度,又不傷自己的心? 二個孩子都年過40, 但都未婚未嫁,這方面我倒是看得很開,也沒去探探他們既有的對象,有沒有要結婚的念想,一切隨緣。 家人,常常就是讓人又愛又恨的情緒,現在的孩子,也不樂意說太多,心情好,什麽都好說,心情不好,還給妳白眼跟愛回不回的方式來相處
這是一個四寶媽嫁給有錢人,但面對身體疼痛和生活壓力的抱怨故事。
Thumbnail
前幾天搭乘計程車的時候,司機跟我抱怨以前總是打罵孩子希望他們要好好讀書,否則以後長大就只能去當工人,結果現在小孩學有所成,全部都在美國定居生活,無法陪伴在自己身邊。我感受到一位母親既驕傲但又後悔的矛盾心情,也安慰她說小孩能有好的發展及安穩的家庭應該值得寬慰。 其實,很多父母總是沒有認知到養育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