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光明的陰影—一段未成功的自律旅途》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你是否也有這種經驗過,看了看時鐘6:57,決定3分鐘後在開始做事,於是拿起手機想說等一下就要認真了,等再次回過神來,已經10點了,看了看之前寫好的計劃,改掉日期,決定明天再開始做事。
等到了明天,看著越來越多的代辦清單,拍拍臉頰,正要開始時,突然,手機上跳出一則訊息,”要不要打一場有息”,心裡想說玩一場就開始寫,只是,等最後一場打完,早已超過了訂定的時間,想做的事還沒做,規定要做的事還沒完成,於是陷入了深深的自責。


這是一段親身經驗:我曾經停用手機一個禮拜,在那之前,我認為自己不太使用,停用後應該沒差別,但,直到分開後,出門總覺得忘記了甚麼,等車時總會習慣性的將手伸入口袋,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成為了一種習慣。在這停用的一個禮拜,前幾天蠻特別的,有種自己做了甚麼改變的感覺,但時間一長,新奇感慢慢消失,漸漸的動搖了原本做決定時的決心,直到最後,我還是沒能達到我心目中的標準;還是認為自己無法完全管控好自己,即便經過了一個禮拜的分離。




自律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自律的本質是甚麼?相信很多人一想到自律便會想到身陷囹圄的感覺,不能做自己想要的事,不能玩想玩的遊戲,自律好痛苦,好沒自由。其實不然,我們都把自律這件事看得太嚴肅了、太侷限了,正如同上面所說的,當你一轉眼發現已經要睡覺了,卻沒有完成該做的事,於是你可能熬夜完成,可能放棄搶救,但最後,結果是你必須放棄真正想做的事。所以,自律其實不是約束自己,而是一種工具,一種給自己更多的空間的工具。


自律的價值

其實自律不光只是一種工具,更是一個追尋夢項的契機。自律是在夢想道路上的印記,不多,但足以證明我曾經努力過,而在途中,會累,會辛苦,會想放棄,但等走一段路後回頭,看著印記,看著自己,看著這段時間,你會發現,自律不僅是一個工具,更是一個過程,一個幫助你達到目標得技巧。然而,最珍貴的莫過於最後達成的目標,而是一路上的印記—你所投入的時間。不管是在這段期間所付出的辛苦或經歷的困難,最終都會為這段路上刻下深刻的痕跡,而直到某一天,便會以一種意想不到的形式回報於你。


關於自律的三個小故事


藉口的藉口

沒有人比自己更清楚自己了,對吧。失敗能找到藉口,放棄能找到藉口,甚至藉口都能找到藉口,於是藉口就成為了最好的保護傘,保護那脆弱又微小的自信。還記得上次找藉口是甚麼時候嗎?我也不記得,這似乎變成了反射動作,為了抵禦這充滿難關的社會。更可怕的是,欺騙自己的愧疚感正慢慢消逝,曾幾何時,還會因為對不起良心而輾轉反側,只是現在的我似乎失去了這種情感,我能很輕易地說出:我沒有時間做我想做的事,卻依舊滑著IG,看著影片。看著不斷流逝的時間,我很慌張、很著急,只是手上的手機,依舊留著。沒有人比自己更清楚自己了,對吧。


誰侷限了我

曾經的我對自己也很有信心,認為一切事情想做就做得到,只是在一次次的失敗後,逐漸地失去了一開始的果斷和自信。因為昨天的目標沒達成,那今天更做不到,既然今天做不到,那明天一定也做不到:昨天都失敗了那今天也可以失敗吧,明天再開始努力,很明顯的,我逃避了。今天是今天,昨天是昨天,難道我不知道這個道理嗎?知道,但做不到。想像一下當你一睜開眼睛,看到的是永遠處理不完的考試,想到的是昨天還沒做到的任務,你,會有動力嗎?計畫表上永遠少幾個勾,床邊的書依舊沒翻過幾頁,一次次的「失敗」淹沒了我,於是選擇用網路來麻痺自己,在跟自己說,我是這樣的人,我就是這樣的人。   



一條孤獨的道路

下課時,一個沒有手機的人是多麼格格不入。有人曾問我為甚麼要做這「愚蠢的計畫」,我沒有回答,只是在那一個禮拜中,看著一有時間便拿起手機的同學,看著火車上滑著手機的大人們,我清楚,這段路必然孤獨。跟大多數人不同的理念本就不太相同,一路上,會有同學對你發出遊戲邀請的誘惑;會有等待時的枯燥,只是,一定有人與我並肩同行。也許,只有當進如自律的旅程中,才能發現我並不孤單。中午的圖書館沒什麼人,只是,裡面的每個人都比我更加努力,讓我見識到比我更自律的人其實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多,原來,這條道路上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在努力著。


在實踐過程中的建議

  1. 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在這段路上,會很辛苦,而當身邊有個夥伴能彼此依靠時,會感到輕鬆許多,但要慎選夥伴,因為其中一個人的放棄或偷懶,會動搖另一個人對於目標的追求決心,特別在中段想放棄時。
  2. 不要依靠意志力:意志力的功效很薄弱,大約只能維持前幾天而已,而當過了約5天後,便會感到疲憊
  3. 找到真正的目標:不要依靠外在的獎賞(具有不確定因素的)來作為自律的動力,若有一次沒得到獎賞,那會對內心造成極大的衝擊,可能導致放棄這個目標。所以,應該注重的是我在自律的路上所得到的經驗和心理上的滿足。
  4. 環境的重要:可以試著將想做到的事放到一個明顯的位置,能有助於提醒自己目標的存在,進而更有機會讓自律變成一種習慣。
  5. 目標的挑選:適當的目標有助於不必要的挫折感,而當挑選時,要規劃周全,預先想到其他替代方案(例:如果目標是每天跑步,那如果下雨就要改成核心訓練之類的),能減少自己偷懶的可能性。



結論

最後,不管你有沒有自律,父母的標準、社會的框架永遠都不是最終要的,只要你在每天夜裡,看著自己在窗戶上的倒影,能對自己說聲,辛苦了,就夠了。在這一條漫長的道路上,對自己負責才是最重要的。活得精彩不是要賺多少錢,要爬到什麼樣的位置,而是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一個喜歡的自己。


後記

這是一篇關於失敗的闡述,我並不覺得我有多厲害能教導該如何自律,我能做的只有寫出在進行的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或挫折,期望在未來的某一天,我也能達成我心目中理想的模樣。


自介

高二亮孩






    Pokemon go go
    Pokemon go go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