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離婚時的經歷,當時社工來家中訪視,詢問我與前夫的相處情況。我試圖客觀陳述事實,既不掩飾對方的問題,也不過度批評。然而,社工聽不下去,直言我「活在粉紅泡泡裡」,意指我仍在美化對方。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有人這麼直接地評論我的思維模式。我腦中立即浮現畫面——一顆粉紅泡泡包裹著我的頭,盲目且易碎——這讓我聯想到「戀愛腦」。我對社工的直言心存感激,並思考:如果生活中更多人能夠如此言簡意賅地點破問題,該有多好?
我的人際圈中,要麼是溫柔體貼、說話委婉的人,他們的話如春風拂面,吹過無痕;要麼是過度干涉、強勢指導的人,讓我本能地抗拒。回想起來,我可能曾經誤把質疑當稱讚,也錯過不少能幫助我更清醒的反思機會。社工的話雖簡短,卻引起了我的好奇。
重新審視戀愛腦
當時的我早已走出迷戀期,但回頭看,或許我曾經的確是「戀愛腦」。否則,怎麼會進入一段問題重重的婚姻,並以如此慘烈的方式收場?
帶著這個疑問,我開始尋找相關書籍,從腦科學、社會學、婚姻經營、到兩性關係專家,試圖理解自己過去的選擇。每位作者的分析都遠比我當時的思維清晰。
雖然這類書籍幫助我釐清不少觀念,但我的分享興趣仍更偏向「人際關係」與「人性」,而非僅限於戀愛話題。不過,當我在書架上看到《重設戀愛腦》,便決定快速整理作者的核心觀點,當作週末輕鬆分享。
《重設戀愛腦》的核心觀點
1.戀愛中的性格,決定戀愛中的命運
作者指出:「一個人在戀愛中的性格,可能與日常生活中的性格截然不同。」
我們平時的性格是經過社會化打磨的,而在親密關係中的性格則更趨原始。若未察覺這種差異,我們可能會:
- 無法理解自己在戀愛中快樂與痛苦的來源
- 盲目嘗試錯誤的方式,導致焦慮與折磨
這些現象都很正常。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探索、修正與成長。擁有穩定的自我意識,才能不因戀愛迷失。
2.戀愛模式的四種類型
作者將戀愛模式分為四類,每種模式皆有其特點,並無優劣之分:
- 享受型:樂於接受另一半的付出,容易順從,統計上也是「被出軌率」最高的類型。
- 自虐型:對關係標準極高,非黑即白,一旦自尊受損,就容易逃避。
- 掌控型:希望改造另一半,使其變得更好,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
- 取悅型:高度敏感,總是以讓對方開心為目標,容易陷入人際關係的災難。
這四種模式可組合出10種愛情關係。作者提醒,這僅是觀察與分析的工具,並非絕對的定論。此外,一個人在不同關係中,可能會展現不同的戀愛模式。
3.避免「情感模式坍縮」
有兩點值得注意:
- 情感成熟度與社會成熟度並不相等:一個人在工作與社交場合游刃有餘,不代表在親密關係中也能成熟應對。當兩者落差過大,就容易產生「坍縮」,做出自己事後也無法理解的行為。
- 時間才能驗證情感模式是否契合:「不在時間裡被反覆驗證的細節,只是一時的偽裝。」真正穩定的情感模式,經過長時間互動才能看清。戀愛初期的表現,可能只是暫時的包裝。
總結
《重設戀愛腦》是一本有趣且易讀的書,提供了一個實用的框架來檢視戀愛模式。無論是對過去關係的反思,或是未來戀愛的選擇,都能從中獲得啟發。
💡你的故事,也許能啟發更多人。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來自陽台上的女作家|優化人生選擇,設計理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