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擺脫粉紅泡泡,重設戀愛腦?

如何擺脫粉紅泡泡,重設戀愛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回顧離婚時的經歷,當時社工來家中訪視,詢問我與前夫的相處情況。我試圖客觀陳述事實,既不掩飾對方的問題,也不過度批評。然而,社工聽不下去,直言我「活在粉紅泡泡裡」,意指我仍在美化對方。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有人這麼直接地評論我的思維模式。我腦中立即浮現畫面——一顆粉紅泡泡包裹著我的頭,盲目且易碎——這讓我聯想到「戀愛腦」。我對社工的直言心存感激,並思考:如果生活中更多人能夠如此言簡意賅地點破問題,該有多好?

我的人際圈中,要麼是溫柔體貼、說話委婉的人,他們的話如春風拂面,吹過無痕;要麼是過度干涉、強勢指導的人,讓我本能地抗拒。回想起來,我可能曾經誤把質疑當稱讚,也錯過不少能幫助我更清醒的反思機會。社工的話雖簡短,卻引起了我的好奇。

重新審視戀愛腦

當時的我早已走出迷戀期,但回頭看,或許我曾經的確是「戀愛腦」。否則,怎麼會進入一段問題重重的婚姻,並以如此慘烈的方式收場?

帶著這個疑問,我開始尋找相關書籍,從腦科學、社會學、婚姻經營、到兩性關係專家,試圖理解自己過去的選擇。每位作者的分析都遠比我當時的思維清晰。

雖然這類書籍幫助我釐清不少觀念,但我的分享興趣仍更偏向「人際關係」與「人性」,而非僅限於戀愛話題。不過,當我在書架上看到《重設戀愛腦》,便決定快速整理作者的核心觀點,當作週末輕鬆分享。

《重設戀愛腦》的核心觀點

1.戀愛中的性格,決定戀愛中的命運

作者指出:「一個人在戀愛中的性格,可能與日常生活中的性格截然不同。」

我們平時的性格是經過社會化打磨的,而在親密關係中的性格則更趨原始。若未察覺這種差異,我們可能會:

  • 無法理解自己在戀愛中快樂與痛苦的來源
  • 盲目嘗試錯誤的方式,導致焦慮與折磨

這些現象都很正常。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探索、修正與成長。擁有穩定的自我意識,才能不因戀愛迷失。

2.戀愛模式的四種類型

作者將戀愛模式分為四類,每種模式皆有其特點,並無優劣之分:

  • 享受型:樂於接受另一半的付出,容易順從,統計上也是「被出軌率」最高的類型。
  • 自虐型:對關係標準極高,非黑即白,一旦自尊受損,就容易逃避。
  • 掌控型:希望改造另一半,使其變得更好,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
  • 取悅型:高度敏感,總是以讓對方開心為目標,容易陷入人際關係的災難。

這四種模式可組合出10種愛情關係。作者提醒,這僅是觀察與分析的工具,並非絕對的定論。此外,一個人在不同關係中,可能會展現不同的戀愛模式

3.避免「情感模式坍縮」

有兩點值得注意:

  • 情感成熟度與社會成熟度並不相等:一個人在工作與社交場合游刃有餘,不代表在親密關係中也能成熟應對。當兩者落差過大,就容易產生「坍縮」,做出自己事後也無法理解的行為。
  • 時間才能驗證情感模式是否契合:「不在時間裡被反覆驗證的細節,只是一時的偽裝。」真正穩定的情感模式,經過長時間互動才能看清。戀愛初期的表現,可能只是暫時的包裝。

總結

《重設戀愛腦》是一本有趣且易讀的書,提供了一個實用的框架來檢視戀愛模式。無論是對過去關係的反思,或是未來戀愛的選擇,都能從中獲得啟發。

💡你的故事,也許能啟發更多人。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來自陽台上的女作家|優化人生選擇,設計理想生活

avatar-img
策略寫作坊
5會員
35內容數
🖋️ 策略寫作 | 寫作技巧與品牌經營,累積數位資產,實現財務自由。 💪 柔性力量 | 自我成長與個人突破,培養內在韌性,走出力量之路。 🧠 思想筆記 | 書籍評論與觀點反思,穿透日常表象,尋找深度啟發。 在這裡,我們透過策略寫作探索財務自由,練習柔性力量,反思成長路徑,開展一場從寫作開始的自由練習。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策略寫作坊 的其他內容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感官節奏,決定了我們與世界的互動方式。文章探討文字、影片、藝術等不同媒介的節奏特性,並引導讀者覺察自身偏好,找到最適合的資訊吸收和創作方式。文中強調尊重孩子的感官節奏,而非單純限制媒體使用,幫助孩子建立自主選擇與控制節奏的能力。
對你來說,壓力是好事還是壞事? 無論你的答案偏向哪一邊,我們都會發現,現實中的壓力經驗往往難以被簡單地歸類為「好」或「壞」。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壓力推動我們成長;也有些,則漸漸壓垮我們。 因此,壓力不必然有益,也不一定有害。它更像是一種能量,關鍵在於理解它如何進入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如何回應它。
最近我在思考「內耗」這個問題,發現很多時候讓人疲憊的不是投入本身,而是缺乏策略性的投入。與其陷入無效的情緒循環,不如用「投資心態」經營人生,學會在投入前做好風險評估,關注長期價值,避免全盤皆輸的陷阱。這樣一來,即使短期遇到波折,也能保持從容和韌性。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感官節奏,決定了我們與世界的互動方式。文章探討文字、影片、藝術等不同媒介的節奏特性,並引導讀者覺察自身偏好,找到最適合的資訊吸收和創作方式。文中強調尊重孩子的感官節奏,而非單純限制媒體使用,幫助孩子建立自主選擇與控制節奏的能力。
對你來說,壓力是好事還是壞事? 無論你的答案偏向哪一邊,我們都會發現,現實中的壓力經驗往往難以被簡單地歸類為「好」或「壞」。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壓力推動我們成長;也有些,則漸漸壓垮我們。 因此,壓力不必然有益,也不一定有害。它更像是一種能量,關鍵在於理解它如何進入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如何回應它。
最近我在思考「內耗」這個問題,發現很多時候讓人疲憊的不是投入本身,而是缺乏策略性的投入。與其陷入無效的情緒循環,不如用「投資心態」經營人生,學會在投入前做好風險評估,關注長期價值,避免全盤皆輸的陷阱。這樣一來,即使短期遇到波折,也能保持從容和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