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開合唱團是由部落青年組成的 A Cappella (阿卡佩拉)合唱團,亦即無伴奏合唱,成立於2004年。
2012年底第一張專輯《O-Kai A Cappella》獲得第24屆金曲獎的六項提名,獲得其中的最佳演唱組合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及評審團獎。
歐開由不同部落的音樂人組成,在整張專輯,可以看到不同語言交織在一起的運用。這張《最好的日常》多數採用部落傳統歌謠,而這些歌謠原本就是日常勞動時而唱。
從古訓、出生、童年、成年、戀愛、工作到死亡,曲序依循著人的生死,這不只是生命的過程,也是部落的日常,畢竟最後又回到了泰雅古訓所代表的重生。歐開玩的很盡興,而聽者則在不同曲風的行進間,抓住隨風搖曳的日常狀態。
泰雅古訓這首泰雅族人應該都聽過的,先後被不少泰雅歌手翻唱過,像是雅維茱芮、依拜維吉、呂薔布偶。而在歐開合唱團這張專輯,為了讓專輯更符合主題,營造生命循環傳承的流動,特別找來持續推動部落文化和女權運動的歌手 #雲力思。
我也沒聽過清唱版的泰雅古訓,其他流行歌手多會重新編曲。以前雲力思在舞台唱這首歌時,曾經被部落反對,因為這是首男性才能唱的歌,經過了多年,才讓部落認可。而這次收錄在專輯內,也是一大嘗試,讓後代族人持續記得泰雅族祖先的叮嚀。
因為滿常待在部落書寫,知道滿多部落早已開始搜集過去的古謠。不少都是日常生活所唱的歌,但我有聽過 #餵奶歌 ,第一次知道也挺好奇的。
餵奶歌是太巴塱部落的阿美族傳統歌謠,大概是有一次出外遊玩時,負責照顧孩子的阿公阿嬤喝醉酒,忘了餵奶。孫子只好在搖籃裡,嚎啕大哭的故事。
不知道每次聽到拍手歌 都覺得很開心,或許是可以跟著唱的緣故,雖然不是原住民,但總覺得這首歌在夢裡出現過很多次。或許我還需要重新過一次童年,也或許我還是赤子心。
這首歌結合了賽夏族的「數一數」跟布農族知名的「拍手歌」串成兒歌組曲,真的是太有趣了,趕快撥給自己小孩聽吧!這首歌是由美國編曲家 David Maddux編曲,
#日出東方 是民國40年代,臺東海岸阿美族盛行的歌曲,描述了遊子離家北上工作,出發前的心情。有不少阿美族歌手演唱過,甚至Kivi也曾跨族群演唱。
所選擇搭配的 #Danny Boy是17世紀初的愛爾蘭民謠,1913年才由費德里克.魏舍利填詞,表達出去後,與家人不再相見的淒慘故事。
聽慣了華語流行的情歌,來聽看看原住民表達情感的歌曲,有什麼不一樣吧!這是排灣族婚禮中常出現的歌曲,編曲老師Darmon Meader把這首歌編的挺唯美的。
不少族群都有自己的 #工作歌 ,這是專輯中唯一自創曲,不知道是不是工作歌太多種,就選擇自己創作。在自己寫的族語歌詞後,還接著歡快的工作歌英文歌詞。
作為當代的工作歌,必須帶有時代線索。歐開便用這首歌做了全台第一首人聲爵士重唱歌曲,不只有爵士三重奏,還有爵士密集合聲,讓整首歌聽起來相當過癮。
#引思 有兩個版本,一個是由原創作者 林正治所演唱,另一則為歐開合唱團的版本。這首歌其實是阿美族人熟悉的 #太巴塱之歌 ,但歐開在尋訪時,原創作者希望正名這首他十六歲的創作,而改為「引思」。
林正治先生曾為太巴塱的祭司,也為頭目。出生於民國二十八年(1940年),大概是在二戰時期寫了這首歌的旋律,思索如何帶部落人突破現狀,後來才填入阿美族歌詞。
這首歌原來大家較熟悉的曲名是「太巴塱之歌」,但經尋訪作者後,希望正名為「引思」。這首歌曲是作者林正治十六歲時的創作,因內心有感自身對於部落以及族群的重責大任,思索著該如何引領族人突破現狀,於是在山上作出了「引思」的旋律,後來才填入阿美族語,成就這首令人驚艷的作品。
一開頭我還以為有手碟的加入,沒想到是這麼清脆的人聲啊!聽到阿美族歌謠的旋律,改編成帶有R&B 色彩的轉音,讓這首歌從莊嚴,更多了青壯年版的浪漫與感動。編曲的Mark Kibble老師,真的是編曲大師啊!
生命走到最後,放置了 #鄒族 的「安魂曲」。這樣的作法,與上一篇介紹的李孝祖以 #安全門 ,代表阿美族傳統的 #走喪文化 有異曲同工之妙,相當有意思。
安魂曲其實是居住於阿里山地區的北鄒族,在傳統祭儀 mayasvi(戰祭),與亡靈對話的歌曲。最早是由鄒族的高英輝神父,於民國七零年代後期,採譜紀錄並分享給族人流傳。
過去,部落會以獵人頭作為互相敵愾的方式,而他族的頭骨之靈被奪去後,會成為戰祭的一份子。「居於幽冥的祢啊!莫要悲傷!居於幽冥的妳啊!莫要悲傷!這是無可奈何的啊!」
而歐開會選擇這首歌,服膺專輯的生死走向,因為曾聽過許景淳入圍第十一屆金曲獎最佳方言女歌手的專輯《天天都是新世紀》中,收錄了安魂曲,便決定以這首作結。
終曲則是回到故鄉部落,讓歐開歷代成員的孩子們,用自己的聲音唱起 Gaga,有濃厚傳承以及展現部落強勁生命力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