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導讀:
【如來所得法】:如來於法實無所得,以無所得心,悟真空無相之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無實無虛】:真空無相之理,不可取及說,唯假以文字之方便,傳佛心印。如來所得法,此法即此心,心外更無別法。如來離一切相,心體清淨,湛然空寂,無相可得,是「此法無實」也。如來真證之心量廣大,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恆沙妙慧,用而不竭,是「此法無虛」也。欲言其實,無形可觀,無相可得,欲言其虛,真空不空,能生妙有之用。是故不可言有,亦不可言無,離是二邊,有而不有,無而不無,非有非無,無實無虛,思量不得,不可取,不可說,唯離相修行,自悟自得,得者,得見本來面目也。所謂「實」者,是凡夫見有相,執以為實,此為「常見」,是落入了「有」之邊見,而生起執取之心。無實無虛,不可以執以為實,亦不可以執以為虛,若執以為虛,是為「斷見」,是落入了「無」之邊見,亦非菩提。「《金剛經六祖口訣》云:「無實者,以法體空寂,無相可得。然中有恆沙妙慧,用之不匱,故言無虛。欲言其實,無相可得,欲言其虛,用而無間。是故不得言無,不得言有,得無而不無,言譬不及者,其唯真智乎。若不離相修行,無由臻此。」
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此法即是本心,以心傳心,如來所說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亦是無實無虛。譬之以何?微塵非微塵,世界非世界,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也。如是甚深經典,難信復難解,故佛告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以令聞法眾人,生信心耳。向前須菩提深解義趣而白佛言:「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即是已明此理,如來所說法,無實無虛,不有亦不無,有無並無,云何可說?既不可說,云何可取?又云何可得?是故〈無得無說分第七〉須菩提白佛言:「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又,如來真證之心量,是離一切之所緣能緣而住於無心,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者,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無有滯礙,是故心量廣大,猶如虛空,虛空無相,如何可得?此是無實也;而生其心者,念念慈悲喜捨,眾生無邊誓願度,此為無虛也。〈大乘正宗分第三〉佛告須菩提:「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此法無實無虛;無實者,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無虛者,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
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假以文字之方便,無實「即非」,無虛「是名」,以是義故,而有「即非」、「是名」之言說章句之喻,亦即「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佛說非身,是名大身。」、「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母娘慈悲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