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的心,不只能溫暖自己也能給他人溫暖。溫暖的心是世界不再黑暗寒冷的起源,是人們相互扶助的開始。那要如何有一顆溫暖的心呢?你要看到、知道、感受,最後你要能付出。付出的行動讓你有一顆溫暖的心。
看到就是觀察,不能觀察他人的景況,便無法知道他人的困難和需求。如同陶潛傳中,陶潛為彭澤令,不以家累自隨,送一力給其子,書曰:「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如果陶潛沒有看到他孩子的情況是困難的,便不會有後續。
看到還需要知道。看到而不知道,就好像外公看到阿啟伯家中十口,有菜就沒飯,有飯就沒菜,卻不知道是因為他們家的貧困才會來他家後院摘瓜。就好像你看到盲人在十字路口前停留不走,卻不知道他無法知道綠燈亮了,而沒有前進。
感受就是感同身受、知人冷暖。知道了,卻不一定能和他人共感,就好像不知人間疾苦的天子說著「何不食肉糜?」,他並非不知道百姓沒飯吃,而是無感。沒有米飯就吃肉丸子啊!沒有錢了就去ATM提款吧!無感的人,就如同穿著狐裘的皇帝,感受不到冷,也無法理解野人獻曝的太陽溫暖。
記得國小時,有一個夏天,下午放學時突然下了大雷雨,沒有帶雨傘雨衣的我,站在學校門口中庭不知所措,看著有帶傘的同學一個個回家了,沒帶傘的同學也有媽媽奶奶帶著傘等著接他們,我卻沒有人接,夏天的短袖短裙在風雨裡特別的冷。我想說怎麼回家?後來旁邊一個不認識的媽媽發現我一個人站著沒有走,就問我是不是沒帶傘?我點點頭。那位媽媽伸出了她溫暖的雙手,幫我撐傘帶我回家。我已經不記得當時回家後是如何?但是我記得那雙溫暖的手。那位媽媽付出她「溫暖的心」溫暖了我。
我也想起,有一天騎摩托車在上班的途中,突然發現路上有一隻小貓咪躺在道路中間,我前進了幾公尺後,又折返了。因為突然覺得心頭一熱,有什麼觸動了我,所以回去察看貓咪的狀況,發現他應該是被車子撞到了,身體已經變冷,我無法讓他回復溫暖,我只能把她移到路旁的樹下,用樹葉和塵土靜靜地掩埋了她。我想我也有一顆「溫暖的心」吧!
所以說,溫暖的心是付出之後才會出現的。付出之前,你需要看到、需要知道、需要去感受,最後請付出行動。這樣你也能有一顆「溫暖的心」。
《昭明文選.陶淵明傳》:有陶潛逸事,陶淵明為彭澤令,不以家累自隨。送一力給其子,書曰:「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令遺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