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揣台灣的第一條高速公路─麥帥公路舊線跡踏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由於好友王董的期末報告主題是麥克阿瑟公路,這個逐漸被人遺忘的名詞吸引了出草團的注意,於是一人做報告找了六隻小猴子隨行,在東揪西揪之下開始了這條公路的踏查。

raw-image

戰後初期,縱貫線鐵路和台5線北基公路是往來台北與基隆的重要幹道。1950年代在美援支持下,經濟開始復甦,隨著基隆港的吞吐量增加北基公路的交通量也逐漸達到飽和;沿線輕工業區開始發展,使北基公路的負擔更加沉重;鐵路與北基公路都位於基隆河南岸,更可能因空襲而造成鐵公路齊斷,因此當局決定沿基隆河北岸規劃新路。公路局遂於1959年開始進行路線選線規劃[1],並在省政府與美援支持下,北基二路工程處於1961年2月21日成立,總員額99人,負責統籌相關施工事項。[2]

raw-image

北基二路工程於1961年5月2日開工,有趣的是根據施工報告記載當時擔心還有地主對於徵收有意見,所以當天只是象徵性的動工,直到一周後確定民間沒有抗議聲音才正式開工[3](至於是否真的沒有意見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然而這條公路的興建卻是一波三折,由於基隆地區下雨天數多,加上地質條件不佳,路基往往過於鬆軟,甚至還發生邊坡坍方導致台電的高壓電塔倒塌的意外。[4]這條公路的名稱也是一變再變,一開始被稱為北基二路,後來由省主席命名為北基新路,最後因為麥克阿瑟在1964年4月通車前夕辭世,經最高當局指示更名為麥克阿瑟公路,成為繼羅斯福之後第二位留名台北道路的美國人。

歷時三年興建、號稱全省第一條的超級高速公路在1964年5月2日風光舉行通車典禮,更邀請美國大使館代辦高立夫為麥克阿瑟公路紀念碑揭幕。麥帥公路西起南京東路四段(今小巨蛋),東至基隆港,全長23.4公里,沿線設有30座橋梁以及一座隧道,總花費約二億二千七百九十萬元。設計行車的速度平原區每小時最高可達一百公里、丘陵區八十公里,但通車初期考量用路人不熟悉公路環境而限定為平原區八十公里、丘陵區六十公里。公路的兩端都有設立管制站,來往車輛依照大型汽車每輛新台幣十元,小型汽車每輛五元,軍車一元的費率收費。機車和行人都不准在這條公路上通行。[5]

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台北端的起點附近,圖中是位於今天小巨蛋對面的中華體育館

台北端的起點附近,圖中是位於今天小巨蛋對面的中華體育館

通車時的麥帥一橋

通車時的麥帥一橋

不過才通車第二天就傳出八堵基隆之間發現路面下陷或開裂十多處,只能開放單線通行。根據聯合報載,時任公路局林則彬局長說「一條新築的道路,由於路基未臻穩固,其路面發現破裂現象,是無法避免的,也是預料中的事。」,更強調絕無偷工減料。同時進一步指出「北基新路路面破損地段,為汐止至基隆一帶丘陵地區。這一帶山地土質鬆軟,加之有地下水流通,故於施工時即舖設『簡易路面』,以便其於相當時日路基下陷穩固後,再舖設『永久路面』。預計再經過一兩個雨季,路基即可穩固堅實。」最後林局長還提到雨季來臨時,北基新路可能有更嚴重的損壞,公路局已隨時做好準備搶修。[6]公路局於1966年出版的《麥克阿瑟公路施工報告》中也做出檢討,認為施工當時天候不佳、降雨天數過多,使得地層含水量過高,加上有趕工壓力是路面破損的原因。[7]其他還有車禍肇事率特別高等等,本文就不再贅述。

今天的麥帥公路這個名詞早已消失在地圖上,絕大部分的路段都已變成中山高速公路和一般道路,因此我們一行人將踏查重點放在改建為國道一號時截彎取直的路段,以下就開始5/20當天的踏查結果(行文順序不依照實際踏查順序,而從西到東依序介紹)

第一站是內湖交流道。因為內湖與南港併入台北市,為了開發這兩塊新合併的地區,連接成功路的內湖交流道在1968年提出,規劃設計為四葉式斜坡匝道,第一期先完成東北與西南兩葉,通車後再完成第二期剩下的兩葉,同時將收費站從南京東路五段起點遷往汐止,讓往來台北市內的車流不用收費。[8][9]

1969年1月9日台北市都市計劃委員會通過匝道建設計畫,並在1970年元旦通車。不過據報載,通車不過兩周路面就損壞,當時的工程人員表示完全是趕工沒有把路基壓實,經不起昨天一場豪雨的侵襲所致。[9][10][11]

不過根據1972年航照比對,內湖交流道仍維持第一期通車的東北與西南兩葉的規模,目前筆者仍未查到為何第二期未繼續施作。再和現今的地圖比對,西南的一葉如今已經不存,東北的一葉線型和今天非常相似,極有可能是1970年原物。

1967年航照,紅線即為麥帥公路

1967年航照,紅線即為麥帥公路

1972年航照,連接南港的成功橋也在約同一時期完成

1972年航照,連接南港的成功橋也在約同一時期完成

從石潭公園旁拍攝東北一葉的匝道

從石潭公園旁拍攝東北一葉的匝道

一旁矮牆為磚造

一旁矮牆為磚造

從橋上往出口方向拍攝

從橋上往出口方向拍攝

第二站來到五分吊橋。五分吊橋昔日是內湖地區煤礦運往南港的聯絡橋樑,目前僅剩北橋頭留存。不過很神奇地,即使麥帥公路已被改建為國道一號,當時為了與輕便軌道立體交叉所設的涵洞還留著。

從《麥克阿瑟公路施工報告》所附的平面圖中可以看到輕便軌道與公路立體交叉

從《麥克阿瑟公路施工報告》所附的平面圖中可以看到輕便軌道與公路立體交叉

1965年航照

1965年航照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之後麥帥公路和國道一號分手進入康寧街,但分手的地點缺乏比例尺更大的舊地圖佐證,直到出發前才由好友王董由路線平面圖對照出應該是明湖加油站附近的金龍公園,而不是一開始以為的三民康寧街口。筆者回來後透過美國CORONA衛星在1969/2/11所獲得的編號DS1106-2086DF118_b影像也證實了這個想法。現地勘查也在公園內電桿上發現麥帥幹線的牌子,可見這條台電的輸電線路以前應該是沿著麥帥公路建設。

往基隆方向拍,右邊即是國道一號

往基隆方向拍,右邊即是國道一號

往基隆方向拍,公園內

往基隆方向拍,公園內

麥帥幹線輸電線路

麥帥幹線輸電線路

麥帥公路沿著康寧街來到了七號與八號橋,前者為全長65.5公尺的三孔混凝土懸臂樑橋,後者為長126公尺的六孔混凝土丁字樑橋。[12]橋的護欄雖然已經改建了,但樑和橋墩仍為原物。而八號橋基隆端的小山丘上還留有一座碉堡,推測應該是昔日看守全台灣各大橋梁與隧道的橋隧連。

七號橋南面

七號橋南面

七號橋橋下結構(從台北端拍攝)

七號橋橋下結構(從台北端拍攝)

七號橋橋下結構近觀

七號橋橋下結構近觀

七號橋=八號橋間(往台北方向拍攝)

七號橋=八號橋間(往台北方向拍攝)

八號橋橋下結構(從台北端拍攝)

八號橋橋下結構(從台北端拍攝)

八號橋橋下結構(從台北端拍攝)

八號橋橋下結構(從台北端拍攝)

八號橋俯瞰(從基隆端拍攝)

八號橋俯瞰(從基隆端拍攝)

8號橋施工情形

8號橋施工情形

八號橋基隆端的碉堡

八號橋基隆端的碉堡

八號橋基隆端的碉堡

八號橋基隆端的碉堡

過了八號橋之後的路線變成一條死巷,目前是汐止清潔隊使用中,踏查當天經詢問後被拒於門外,只允許我們在門口拍攝。

(往基隆方向拍攝)

(往基隆方向拍攝)

基本上裡面停滿了垃圾車(往基隆方向拍攝)

基本上裡面停滿了垃圾車(往基隆方向拍攝)

過了清潔隊之後,麥帥公路又再度進入國道一號,因此我們前往下一個截彎取直路段。在七堵的實踐路253巷,國道一號在此截彎取直跨越基隆河兩次,而麥帥公路則繼續沿著基隆河北岸前進。不久後我們來到七堵21橋,和《麥克阿瑟公路施工報告》中的資訊作對照,應該是17號橋,全長61.33公尺,為三孔混凝土丁字樑橋[12],台北端橋頭隱約可看到被水泥封住的橋名牌,護欄也維持舊式款式。

(往基隆方向拍攝)

(往基隆方向拍攝)

仍維持舊式的護欄
但不確定是否為通車時的樣式

仍維持舊式的護欄 但不確定是否為通車時的樣式

橋頭似乎有橋名牌存在

橋頭似乎有橋名牌存在

17號橋南面

17號橋南面

橋墩特寫

橋墩特寫

(往台北方向拍攝)

(往台北方向拍攝)

接著來到18號橋(今七堵19橋),全長82.16公尺,為四孔混凝土丁字樑橋。[12]麥帥公路在橋樑東端進入地塹,但不知道是因為土石流還是埋設管線,地塹的高程明顯比橋面高出了一輛汽車。目前地塹內部已經長滿了比人還高的草,實踐路253巷則向南繞開了地塹。

麥帥公路在圖中停車處進入地塹(往基隆方向拍攝)

麥帥公路在圖中停車處進入地塹(往基隆方向拍攝)

(往台北方向拍攝)

(往台北方向拍攝)

麥帥公路進入地塹

麥帥公路進入地塹

原本以為會很難走,但在草叢中仍有一條明顯的小徑,顯示直到最近都還有人在利用這個地方。一開始的路徑是向南微高繞,然後在一個大崩壁前回到地塹中心。大約到路程中點時,小徑爬上南邊山丘,眼前被柵欄擋住,但仍留有一個小洞可以穿過去,映入眼簾的是一塊被開墾的土地(從衛星影像上也可以看到)。回到地塹中繼續向前走,突然在右側出現一座天然氣排放塔,路底則出現鐵門擋住去路,這才發現我們走到中油的油庫了,只好回頭走回車上。

山壁崩塌可能是這條地塹比18號橋面高的原因

山壁崩塌可能是這條地塹比18號橋面高的原因

比人還高的草中有一條明顯的小徑

比人還高的草中有一條明顯的小徑

難得的開闊地(往基隆方向拍攝)

難得的開闊地(往基隆方向拍攝)

爬上山丘之後所見的柵欄,可能是高速公路時期的產物

爬上山丘之後所見的柵欄,可能是高速公路時期的產物

從另一邊所見的樣貌

從另一邊所見的樣貌

路底是中油的油庫

路底是中油的油庫

麥帥公路穿過油庫之後進入國道一號,就這樣沿著國道一號直奔基隆,於是我們的最後一站來到中興隧道北口。根據《麥克阿瑟公路施工報告》的資料[13],中興隧道原名獅球嶺隧道,全長440公尺(其中南端40公尺為明隧道),拱高7公尺,淨寬10.2公尺,為當時全台灣最大斷面的公路隧道。

麥帥公路通車時車隊經過隧道的照片
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麥帥公路通車時車隊經過隧道的照片 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然而在1976年,因為附近工程土方堆積加上豪雨,明隧道段不但嚴重龜裂,甚至造成路面凸起。[14]原來在中興隧道建設時這一段早有地滑的問題,路線還因此往南移6公尺,並建設明隧道阻擋土石[13]。面對隧道嚴重龜裂,同時正在進行國道一號建設的工程單位決定挖除明隧道,改做六個大型沉箱作為路基來加強穩固性[15],也因此使得中興隧道的長度縮減為今日的396公尺。

隧道口名牌從右書改成左書

隧道口名牌從右書改成左書

隧道口設有奇怪的華表

隧道口設有奇怪的華表

隧道口上有「大道之行」四字

隧道口上有「大道之行」四字

隧道北口東側的廢棄營區,可能是橋隧連

隧道北口東側的廢棄營區,可能是橋隧連

2018/6/24補充:
後續在查閱聯合報歷史新聞中發現到1969年基隆市政府曾在中興隧道北口進行美化工程,新聞中提到隧道北口上「以一‧五公厘之鉛板,製作高六公尺,寬廿二公尺之『蔣總統萬歲』大型空心字牌一面,每字之空心部分,緊貼隧道山頂,種紅草,每字之鉛板部分,刷上反光漆,字之上下左右,種青色韓國草,並備有照明設備。」[16]照新聞描述,應該是現在「大道之行」的位置,不過筆者一直找不到相關照片,不知有沒有人有看過?


註解:
[1]台灣省公路局北基二路工程處編製,《麥克阿瑟公路施工報告》(1966),P8-10
[2]台灣省公路局北基二路工程處編製,《麥克阿瑟公路施工報告》(1966),P22-23
[3]台灣省公路局北基二路工程處編製,《麥克阿瑟公路施工報告》(1966),P55
[4]台灣省公路局北基二路工程處編製,《麥克阿瑟公路施工報告》(1966),P78-79
[5]1964-05-03聯合報第二版 麥克阿瑟公路 昨天命名通車
[6]1964-05-06聯合報第二版 三四天內可以修復
[7]台灣省公路局北基二路工程處編製,《麥克阿瑟公路施工報告》(1966),P189-191
[8]1968-07-24聯合報04版 工務督導會報通過興建麥帥公路匝道
[9]1969-01-10聯合報04版 都市計劃委會通過 麥師路二號橋匝道計劃 收費站決遷往汐止
[10]1970-01-02聯合報08版 兩項立體道路工程 昨日通車典禮 高市長說意義重大
[11]1970-01-15聯合報06版 麥帥路匝道 昨天就壞了
[12]台灣省公路局北基二路工程處編製,《麥克阿瑟公路施工報告》(1966),P140-141
[13]台灣省公路局北基二路工程處編製,《麥克阿瑟公路施工報告》(1966),P148-164
[14]1976-07-08聯合報03版 基隆中興隧道嚴重龜裂封閉、1976-07-10聯合報03版 挽救中興隧道
[15]1976-09-28經濟日報02版 南北高速公路 台北市至楊梅段 下月上旬即可通車
[16]1969-03-18聯合報04版 北基公路中興隧道 市府發包動工美化

參考資料:
        台灣省公路局北基二路工程處編製,《麥克阿瑟公路施工報告》(1966)
        聯合知識庫:https://udndata.com/
        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http://blog.xuite.net/amu390/CYWBCC/8657285
        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nrch.culture.tw/
        航照取自中央研究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台灣CORONA衛星影像
        歷史照片若未註明,皆取自《麥克阿瑟公路施工報告

本文於2018.5.首次發表於時光土場Blogger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珍貴好文!🫡
avatar-img
時光土場
52會員
225內容數
隨著日本進入令和時代,日本國鐵分拆民營化已超過三十年的歲月。這段期間不少國鐵時代的路線與車輛一一退場,成為我這個平成人類未曾參與到的旅行經驗。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日本旅行,我希望能在旅途中回味那些逝去的鐵道元素,抓住過去的鐵道風景。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凱旋路上的高雄鐵路臨港線很早就已經停止載客,只在有車前往前鎮車場時才會運行。拍攝的這段鐵路最後只有變為綠廊,成為了高雄臨港線唯一一段沒有變成輕軌路廊的部分,對於這段路廊沒轉變為輕軌有點可惜,覺得輕軌若走這段可以連接高雄車站,讓高雄車站三鐵共構。
Thumbnail
凱旋路上的高雄鐵路臨港線很早就已經停止載客,只在有車前往前鎮車場時才會運行。拍攝的這段鐵路最後只有變為綠廊,成為了高雄臨港線唯一一段沒有變成輕軌路廊的部分,對於這段路廊沒轉變為輕軌有點可惜,覺得輕軌若走這段可以連接高雄車站,讓高雄車站三鐵共構。
Thumbnail
台灣縱貫鐵路於日據時期明治42年(1909年)通車;因路線(山線:竹南→彰化)受地形影響,曲線小、坡度大、隧道長且多、列車牽引噸數與行車率大受影響;大正8年(1919年)爆發「滯貨事件」,因而決定興建海岸線鐵路來疏運
Thumbnail
台灣縱貫鐵路於日據時期明治42年(1909年)通車;因路線(山線:竹南→彰化)受地形影響,曲線小、坡度大、隧道長且多、列車牽引噸數與行車率大受影響;大正8年(1919年)爆發「滯貨事件」,因而決定興建海岸線鐵路來疏運
Thumbnail
麥克阿瑟公路,以紀念美國麥克阿瑟將軍而命名,它是臺灣第一條快速公路,為中山高速公路臺北至基隆段的前身,運用美援款項興築,不僅緩解臺北至基隆交通壅塞的問題,亦有效提升基隆港物資運輸效能。今年適逢通車六十週年,讓我們一同探尋公路的故事,見證臺美友好關係。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案典藏組科員 林怡
Thumbnail
麥克阿瑟公路,以紀念美國麥克阿瑟將軍而命名,它是臺灣第一條快速公路,為中山高速公路臺北至基隆段的前身,運用美援款項興築,不僅緩解臺北至基隆交通壅塞的問題,亦有效提升基隆港物資運輸效能。今年適逢通車六十週年,讓我們一同探尋公路的故事,見證臺美友好關係。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案典藏組科員 林怡
Thumbnail
《家庭矛盾》 時代創造奇蹟,國家安定,百姓才有未來。百業興起,人民開始忙碌。士、農、工、商,戰後一切開始,缺一不可。 阿俊也謀了出路,轉做雞鴨仲介。跟自己大伯借錢,買一部日本進口鐵馬腳踏車,四處到鄰近莊稼人收買生養雞、鴨、鵝,賺取中間差價。再以燃煤火車裝上竹簍,從通霄鎮運送至台北。台北是台灣省都
Thumbnail
《家庭矛盾》 時代創造奇蹟,國家安定,百姓才有未來。百業興起,人民開始忙碌。士、農、工、商,戰後一切開始,缺一不可。 阿俊也謀了出路,轉做雞鴨仲介。跟自己大伯借錢,買一部日本進口鐵馬腳踏車,四處到鄰近莊稼人收買生養雞、鴨、鵝,賺取中間差價。再以燃煤火車裝上竹簍,從通霄鎮運送至台北。台北是台灣省都
Thumbnail
臺灣交通問題嚴重, 需要重新設計交通基礎建設,尤其是道路設施,支持交通環境重塑及改善,單車族應該站出來關注與行動。臺灣的交通有未來嗎?
Thumbnail
臺灣交通問題嚴重, 需要重新設計交通基礎建設,尤其是道路設施,支持交通環境重塑及改善,單車族應該站出來關注與行動。臺灣的交通有未來嗎?
Thumbnail
位於基隆獅球嶺下的一條百年老隧道,見證了台灣第一條鐵路的誕生,鐵路的催生者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巡撫劉銘傳。如今,這條隧道以劉銘傳之名重見天日,不僅具有歷史意義,隧道內部的燈光設計也頗具藝術價值。
Thumbnail
位於基隆獅球嶺下的一條百年老隧道,見證了台灣第一條鐵路的誕生,鐵路的催生者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巡撫劉銘傳。如今,這條隧道以劉銘傳之名重見天日,不僅具有歷史意義,隧道內部的燈光設計也頗具藝術價值。
Thumbnail
沿著自行車道,探訪古老的舊草嶺隧道,造訪石城的烤腸攤和峭壁小屋,尋找龍脊岩與極東點,探索馬崗漁村,最後再回到福龍海洋驛站、福隆海水浴場。
Thumbnail
沿著自行車道,探訪古老的舊草嶺隧道,造訪石城的烤腸攤和峭壁小屋,尋找龍脊岩與極東點,探索馬崗漁村,最後再回到福龍海洋驛站、福隆海水浴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