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搜20期_學習筆記(十)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4/21 二水國中 高空探索

主課教練:張雅惠、許國賢
課程教練:莊淳清、陳雅琳、陳錦屏、王守平、劉秀峯、馬豐生、詹宗龍、陳怡德、劉芷妮、蔡旭娥、粘永翰

再一次來到二水國中,其實我不清楚要上甚麼課。
因為光看課程計畫裡的「過五關」、「巨人梯」等名詞。
我完全想像不出來,內容可能是甚麼。
但我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
反正就是來體驗、來見識、來學習。
中搜的課程,目前為止,已經可以讓我說嘴一輩子了。
(根本直追當兵。)
還有更「厲害」的嗎?

Big V

沒想到,張雅惠教練在安全宣導後,上的第一道菜Big V。
就是一個哲學層次的靈魂拷問。
Big V,是一個看起來「不可能」有解的難題。
教練在現地,劃出兩個區域,一區是「無解」,一區是「有解」。
讓所有學員憑自由意志,獨立決定,自己站在哪一區。
換言之,我們要判斷Big V問題,有解嗎?

我經過「理性」的計算後,站在「無解」區。
大多數同學也是。
少數同學,站「有解」區,他們嘗試著,用實際行動去破解。
但是,執行起來,離「有解」,差很遠。

少數有解派的努力

少數有解派的努力

「唉..別浪費時間了」、「快...投降輸一半」。
我腦中響起了幾句「風涼話」。
我沒說出口,但現場大概是這麼一個氣氛。

我可以想像。
少數有解派在多數無解派的圍觀下,又做不出成果時,會承受多大的壓力。
肯定,很快就放棄了。
很少有人 ,可以在這種情境下,好好處理複雜問題的。

事後,有同學說,這是一種「多數暴力」。
說暴力是嚴重了,但雖不中,亦不遠。

少數有解派放棄後,教練用實操演練,證明有解。
教練接下來的論述,在我看來,是哲學了。

一件你認為不可能的事,你不再去嘗試克服,那它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如果你認為有可能,然後不斷嘗試,或許會找到方法,化不可能為可能。

這個觀點,讓我聯想到蕭伯納的說法。

「理性的人改變自己,去適應世界,不理性的人改變世界,讓世界來配合自己 。」

一個更通俗的說法,則是「人因夢想而偉大。」
人為了夢想,為了改變世界,付出無可想像的努力後,會更接近答案的。
這是BigV,給我的第一層啟發。

既然有第一層啟發,當然就有第二層。
我的第二層啟發是,「我對團隊力量,有正確的評估嗎?」
我猜,這應該很難。
因為有兩個先天侷限,導致我們無法正確評估團隊的力量。
第一,我們只了解自己,不了解他人。
例如,我攀岩不行、繩結不行、廚房不行....,一大堆不行與障礙。
但負重、文字筆記似乎還行。
那我的夥伴呢 ?
家正除了社牛、辦活動外 ,還會甚麼?喝酒嗎?
我不清楚。
當我不了解夥伴,自然沒辦法「1+1>2」,發揮團隊效益。

第二,一個更難的先天侷限是,我們不知道「量變是否產生質變。」
一個人解決問題,跟一群人解決問題,是完全不一樣的情境。
彼此腦力激盪後,思考會發散,討論方向或許會「越來越荒謬」。
一開始,有人提出一個「荒謬」的想法。
大家幫忙加工,然後就越來越「偏」,結果解決方案,在「荒謬」中誕生。
這已經不是「1+1>2」了,而是「1+1>N」。

單獨讓一個個隊員,各自思考答案。
我們容易自己否定「荒謬」的想法,將它扼殺於搖籃之中,來不及長大。
最後結局,自然是「無解」。
但,如果大家湊在一起討論,頭腦風暴後,答案卻可能呼之欲出。
正所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豬小弟。

不了解隊友,不了解團隊運作機制,將無法正確評估團隊力量。

過五關

這個關卡,我真不知道該從何說起。
因為我「無顏見江東父老」啊。

我是一路「踩」著隊友的身體,上去的。
隊友可欣,不只是我的堅強後盾,更是我的堅強「墊腳石」。
一顆真的用來踩的墊腳石,而不是抽象意義的墊腳石。

這...上面那個不是我

這...上面那個不是我

要我回顧這段經歷,實在是煎熬啊。

教練談完BigV後,我們開始分組操作。可欣與我一起挑戰「過五關」。
我們是第一組。
沒有教練示範,也沒前組可供借鑑。
我們看著懸在半空中的輪胎,不知該怎麼爬上去。
同學們七嘴八舌討論方案。
我實在是超級後悔的,不知哪個XX建議的,讓我踩可欣上去。
原因是,我上去之後,可以拉可欣。
好吧,誰建議的,不重要。
反正,可欣是我踩的,還有照片、空拍機影片跟一堆證人。
鍋,當然是我來背。

如果能重來的話 向國豪男子漢學習

如果能重來的話 向國豪男子漢學習

「過五關」,就是不斷往上爬。
然後,路上會有幾個「卡點」,要兩人相互合作,才能突破。
於是,我跟可欣的合作模式,可以用一句話濃縮∶
「可欣,站穩了嗎?我要踩了喔。」
可欣身上滿滿的鞋印...。
恩....我實在是描述不下去了...。
各位,這一part,我們就停在這裡吧。
我不想再回憶了。
我要找一天,向可欣謝罪。

繼續踩...

繼續踩...

高空跳台

這一關,一點都不費力氣,因為考驗的是「高空適應」。
爬上高台後,由蹲而站。
人立起來後,重心上提,所站的長柱,會越來越晃。
然後,微蹲,往外一躍,去抓牢半空中的橫稈。
接著放掉橫稈,地面上的確保者,會慢慢放你下來。

準備跳躍

準備跳躍

我在底下看,有的夥伴跳了,有的夥伴下撤。
有的掙扎許久,舉棋不定。
有的喊一二三,結果是假動作,沒跳,還在原地。
有的跳了,抓穩橫桿,順便秀一下引體向上。
(夥伴A向B說,你怎麼沒做引體向上?
B回∶大家都在看,不好意思做。
A說∶就是大家都在看,才要做啊。 )

我沒跳過,心裡沒底,根本不知道,自己上去後,會是哪一種 ?
有些夥伴,是確保者喊123跳的。
我覺得,起跳節奏,自己把握,比較實在。
穿好安全吊帶後,我過去跟怡德教練說,我會喊123。
然後,又補了一句,但不保證,一定跳。

我爬上去後,蹲著往下望,看了幾秒,適應一下高度。
然後慢慢站起來。
長柱越來越晃,我聽到小玉喊∶會晃是正常的。
心安了許多。
我試圖保持穩定,不論是心裡或身體。
我發現,我不能猶豫。
為了保持穩定,我一直在消耗心神體力。
這樣耗下去,跳出去抓住橫桿的成功率,只會下降,不會上升。
所以,我馬上喊123。
而且為了給自己「虛假的信心」,我喊得很大聲。
喊完後,不是假動作,我真的跳出去了。

帥氣的承陞

帥氣的承陞


事後,我回想這個訓練的幾層目的。
第一層∶適應高空,不懼怕。
第二層∶在高空中,判斷距離、控制肌肉,去抓橫桿。
第三層∶能不能了解、檢查、信任整個「安全確保系統」?
第四層∶如何與團隊溝通?隊員間如何互相協助、提醒、鼓勵、支持?

今天課程總感想∶
我在中搜研習營的每一天,都在突破自己的舒適圈。
每次,我覺得差不多是極限了。
結果是,看似可及的極限,其實是海市蜃樓。

The sky is the limit





67會員
116內容數
這是一個背包客的探索之旅 更是一個英雄的成長歷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鄭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中搜20期_學習筆記(五)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地震下的雪山西稜( 一)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中搜20期_學習筆記(六)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中搜20期_學習筆記(七)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中搜20期_學習筆記(八)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中搜20期_學習筆記(九)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