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大徹大悟帶來再也不無知的全知全能,那也不是該追求的給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大徹大悟之所以令人嚮往,是因為可以看得更多更遠,而在這個認知決定一切的世界裡,便顯得無比重要。 再者,就是大徹大悟的心境,已經在極樂世界,甚至在他身邊就會感受到極樂世界存在,所以由內而外都彷彿在冥冥之中潛移默化的,宛如在指引著人們走向大徹大悟,但是這並非是大徹大悟的根源與來源。 

什麼是大徹大悟的根源與來源?

對我而言是「使命」,用生命肩負著「不可承受之重」,因此體會到沒有使命時的「不可承受之輕」,昂首闊步向前行用生命的生生不息推動著使命,未達成之前無法回去,於是在往使命前進的同時,也是在回家,說是往最美好的未來邁進,其實只是看著初衷進步而已。 而在體會到生命中的最重與最輕,以此為基礎超脫昇華到無重力狀態的真空時,再在落實最重與最輕時的經歷與感受,就會知道地心引力的凝聚,來自於當初對使命的專注與貫徹。 而在執行使命前中後的榮耀裡,彷彿還可以自由地,在不可承受之輕重中,再在應所需而同時加重任務、減輕負擔,才懂得榮耀的光輝是透過極致的凝聚,用天人合一在核心處四兩撥千斤。 而在看見到達最遙遠的美麗未來,與回家是同一條道路時,大徹大悟就只是可以用一以貫之的人人平等,瞭解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形容詞罷了。

人真不該追求大徹大悟! 那是只要活在當下,貫徹使命,幸福與榮耀的甘之如飴自然就會形成的給予。



潛台詞:
在最遙遠的美麗未來裡,大徹大悟的狀態就像是旅途上的走馬看花而已。

因無知而跌倒的傷真的很痛,但也請別追尋大徹大悟,因為活在當下讓很榮「幸」可以這樣「運」用自己的能力,而經由犧牲付出形成的給予,持續地讓榮耀生生不息時,「施比受有福」就會持續地以自己為核心凝聚幸福,而又再給予。 在貫徹使命中,一以貫之的人人平等裡,「大徹大悟」只是自然的產物,不應該是人生的追求與目的地。

avatar-img
31會員
865內容數
呼吸不同的空氣,彷彿自己可以從零開始重新架構,進而活出那個環境最美的可能,看見不同的最美未來。 與其說是旅行到某個地方,不如說是某個地方會帶我去旅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始力拼達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勇氣是關於如何前進的話題,原來一直都在更好之中前進,一旦沒勇氣就會不斷失去。
如果我們用真誠相待奪取了彼此的自由,那麼請原諒臨終前的躲藏,你可以認為我是要留住最美麗的自己讓你找尋,而自由是那麼的美麗,所以我想給予,讓你想起。
使命必達的榮耀裡,虔誠看起來像是在凝聚,其實只是在前進的路途上記得怎麼回家而已。
相信著神以及神的恩賜、相信著身體與大腦都是神所創造,就可以涅槃,涅槃只為再次可以待在神身邊而已。
「邏輯」只是能看見道路的工具,不應該被吹捧,但應該被訓練,透過閱讀書籍隨時訓練自己。
5/5Paris Review
起步其為緩慢的指數型成長,只為包含涵蓋所有一切,當忽略被當成無視一樣痛心時,才知道,其實指數型成長,只是想用愛照顧到一切的心,終於被體現與實現而已。 所有之前做不到的對不起,都在此時化為天下甘霖、恩澤遍野,而此時還能有效率地穩健前行,因為在初衷裡,這只是剛開始而已。
勇氣是關於如何前進的話題,原來一直都在更好之中前進,一旦沒勇氣就會不斷失去。
如果我們用真誠相待奪取了彼此的自由,那麼請原諒臨終前的躲藏,你可以認為我是要留住最美麗的自己讓你找尋,而自由是那麼的美麗,所以我想給予,讓你想起。
使命必達的榮耀裡,虔誠看起來像是在凝聚,其實只是在前進的路途上記得怎麼回家而已。
相信著神以及神的恩賜、相信著身體與大腦都是神所創造,就可以涅槃,涅槃只為再次可以待在神身邊而已。
「邏輯」只是能看見道路的工具,不應該被吹捧,但應該被訓練,透過閱讀書籍隨時訓練自己。
5/5Paris Review
起步其為緩慢的指數型成長,只為包含涵蓋所有一切,當忽略被當成無視一樣痛心時,才知道,其實指數型成長,只是想用愛照顧到一切的心,終於被體現與實現而已。 所有之前做不到的對不起,都在此時化為天下甘霖、恩澤遍野,而此時還能有效率地穩健前行,因為在初衷裡,這只是剛開始而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人生十悟,想的開、看的破,就算人生路途顛簸不順,心路也能一路平坦。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意識的本質,以及在無和有之間波動的世界觀。我們提到了從無到有的奇妙過程,以及意識和行動之間的關係。同時,文章也強調了面對現實的艱難,以及處理生活中起伏不定的時刻。無論是成功或失敗,都與財富無關,僅源自個人心態。最後,文章分享了對於平凡生活的理解,以及對於生存和夢想的反思。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是終極之意 學/則以學習始 繼而有了人格涵養后 創造己之哲學思維 順此理路發展 終/止於至善 ~~~ 至善非善行/而是 一種信仰 一種道德 一種創造出 終極自我的完美實現 ~~~ 大學之道/也只是 個人哲學理念 終極完成而已
我們都想要快樂 然而 當我們認為自己的命運 是掌握在某些神祇手中 或認為 一切的發生都是隨機的 那我們就會失去 對人生的控制權 於是就沒有機會 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 佛法中展現了 關於因果報應的法則 也就是所謂的「業」 這是最基礎的關鍵 來讓我們了解 自己是如何
因為無法百分之百理解,所以尊重, 那是我們所能給予的慈悲。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也許在世人眼裡,這是件荒唐的事 也許在家人眼裡,這是不可理喻的 凡事皆有利於我,其目的在於:「覺悟」 無非是讓自己,明白這世間 有多少酸甜苦辣、有多少悲歡離合 最終 還不是靠自己一個人度過 搖搖擺擺的、坦坦蕩蕩的 走向下一段旅程。 2024.01.06 PM 22:55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人生十悟,想的開、看的破,就算人生路途顛簸不順,心路也能一路平坦。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意識的本質,以及在無和有之間波動的世界觀。我們提到了從無到有的奇妙過程,以及意識和行動之間的關係。同時,文章也強調了面對現實的艱難,以及處理生活中起伏不定的時刻。無論是成功或失敗,都與財富無關,僅源自個人心態。最後,文章分享了對於平凡生活的理解,以及對於生存和夢想的反思。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是終極之意 學/則以學習始 繼而有了人格涵養后 創造己之哲學思維 順此理路發展 終/止於至善 ~~~ 至善非善行/而是 一種信仰 一種道德 一種創造出 終極自我的完美實現 ~~~ 大學之道/也只是 個人哲學理念 終極完成而已
我們都想要快樂 然而 當我們認為自己的命運 是掌握在某些神祇手中 或認為 一切的發生都是隨機的 那我們就會失去 對人生的控制權 於是就沒有機會 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 佛法中展現了 關於因果報應的法則 也就是所謂的「業」 這是最基礎的關鍵 來讓我們了解 自己是如何
因為無法百分之百理解,所以尊重, 那是我們所能給予的慈悲。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也許在世人眼裡,這是件荒唐的事 也許在家人眼裡,這是不可理喻的 凡事皆有利於我,其目的在於:「覺悟」 無非是讓自己,明白這世間 有多少酸甜苦辣、有多少悲歡離合 最終 還不是靠自己一個人度過 搖搖擺擺的、坦坦蕩蕩的 走向下一段旅程。 2024.01.06 PM 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