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京都大學的人類學家梅棹忠夫出版了一本《知的生産の技術》的書,其中提到一個重要的觀念:「我們的人類社會充斥著大量的信息。而且,我們的人類社會還期待著所有人都是信息的生產者。人們獲取信息,而後進行整理,再通過思考得出結論,並傳達給別人,然後付諸行動。」人們如何透過處理信息,運用一己的思考,使經過處理的信息能夠成為付諸行動的資源,即是信息的意義所在(《知的生産の技術》後來有簡體中譯本,「信息」這個詞彙即使從簡體中譯本借用來的)。
梅棹忠夫所說的道理固然看似簡單,但卻蘊含著一個深刻的內涵:信息之所以需要被處理,是因為我們要藉著信息來完成某些事情。梅棹忠夫認為,查找資料、整理資料、歸檔文件、釐清思路、確定構思、形成大綱、做出紀錄、寫出報告等,這些看似是學者才從事的事情,其實對現代人而言,已成為必備的「生活技術」,倘若缺乏運用此種「生活技術」的能力,恐怕連工作也難以找到。
在《知的生産の技術》這本書中,梅棹忠夫從非常務實的角度來談論一個可能在我們生活中常被忽略的事,即「寫卡片」(或者,稱之為「寫筆記」也可以)。在許多人的經驗中,我們都有「寫卡片」(或「寫筆記」)的習慣,但梅棹忠夫在整本書中,都圍繞著「寫卡片」這回事來闡述其奧妙之處。事實上,惟有我們將在生活中所觀察到的有趣的現象,或一己的所思所想形諸文字後,我們才能真正地了解我們自己的想法。梅棹忠夫強調,在我們的腦海中,常有許多奇思妙想,但卻往往支離破碎、雜亂無章,惟有我們將其形諸文字,才能使之被以具有嚴謹邏輯的方式組織、排列,進而表達出來。
很有意思的是,梅棹忠夫說:「我們似乎總是將一種與無限世界的聯繫作為自己的心靈支柱。一張張小小的卡片卻將這種夢幻連根打碎,徹底顛覆了。我們那種本該是無限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與思想,卻抱轉化為極其渺小、弱不禁風、不堪一擊的物理量,呈現在自己的眼前。」當那些奇思妙想在我們腦海中,我們可能誤以為那是極有創意的想法,然而,我們將那些東西寫成一張張的卡片時,才會意識到,原來那些「極有創意」的想法,充其量只是自己的幻覺。
作為一個初入學術研究的年輕學徒,梅棹忠夫所提到的經驗的確是很能引起我的共鳴,許多時候,我對於撰寫學術論文也會有莫名的恐懼感。雖然知道自己腦海中有些想法,但也確實經歷過,當那些想法寫出來後,發現可能彼此之間的關聯並不如自己原來所想像的那樣,且其中充滿各種邏輯上的漏洞。當我多次地體驗到這種心理上的壓力時,我漸漸地明白,那種感覺就像是「心魔」一樣,必須被克服,而弱一但稍有退縮,那種感覺就會再度地浮現出來。
事實上,「思考」這回事,也許並不只是個僅存在於腦海中的活動。從經驗上來說,我們的頭腦很容易進行聯想,但究竟那些聯想是否合乎邏輯,或有清楚的脈絡可循,實有賴我們將其形諸文字。關於這點,其實蘊含著一個我的指導教授時常提醒我的道理:如果不能以清晰的文字表達出來,那就表示自己還沒有想清楚。將所思所想形諸文字,是讓我們能夠反覆評估、衡量自己的想法的過程,那些想法也許零碎,但當那些零碎的想法被持續地寫下來時,自己才有機會反覆地去深化那些想法。正如梅棹忠夫所說:「將知識與知識翻來覆去進行多方組合。或者,翻來覆去進行多方排列。這樣一來往往就會發現,乍看似乎風馬牛毫不相及的卡片與卡片之間,竟然存在著我們意想不到的千絲萬與聯繫。」將零散的想法持續地寫下來,不斷地觀察其中所存在各種可能的關聯,這其實就是「思考」的運作,這不僅讓我們可以重新回顧過往已有的想法,同時也可以讓我們在看到那些承載著零散想法的卡片時,可能得到一些靈感。此即梅棹忠夫所說的「智識生產的技術」。
近兩年來,隨著生成式AI開始深入到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已能藉由它來對龐大的資訊進行快速的篩選,或是透過它來幫助我們「閱讀」、「摘要」繁雜的資訊內容。從「智識生產」的角度來看,生成式AI能夠使得梅棹忠夫所說「將知識與知識翻來覆去進行多方組合」這件事變得非常容易,我們僅需要透過簡單的問題,生成式AI就能依據我們提供的問題,找處眾多資訊彼此之間的各種組合方式。如果「智識生產」的目的在於透過對於資訊(「信息」)進行處理,使之成為我們從事某些行動的資源,那麼,當生成式AI能夠讓「資訊處理流程」變得相當容易、快速時,對我們而言,重要的問題是:對我們而言,什麼是我們面對到的問題?為了解決那些問題,我們需要哪些資訊?我們如何依據現實的需要來處理那些資訊?那些資訊如何幫助我們解決問題?諸如此類的問題,並不會因為生成式AI的流行而變得不再重要,相反地,當資訊唾手可得,當「資訊處理流程」變得更簡便時,這些問題反而更顯出其重要性。
「智識的生產技術」,從來就不只是資訊如何被處理的流程,而是我們帶著什麼樣的問題來思考資訊可以如何輔助我們解決問題,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釐清想法,以及知識彼此間被以各種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被關聯起來時,我們從中得到的「洞見」(insight)。將我們腦海中零散的想法寫下來,評估它們彼此間的各種可能的關聯,從而讓自己能夠有機會梳理、深化那些想法,進而使我們解決問題,這始終是「智識的生產技術」的核心。我們需要的,只是將我們腦海中的所思所想形諸文字,並讓它們有機會被反覆地評估、衡量,進而拓展我們的思考深度。我們是否能專注於思考,深化「智識生產」的可能性,是生成式AI對我們的極大考驗,它也許在許多方面會取代我們,但它也促使我們思考:「智識生產」,是否正是我們最寶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