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可能難有確定答案的問題,這兩天想到《莊子.逍遙遊》裡,惠施與莊子討論「樗樹」是否有用的故事。我想,文科也許就像「樗樹」那樣「無所可用」,但若能讓學習者感到有所得,能夠因此思考「有用」與「無用」,那也就有用了吧。 惠施說,「樗」這種不好的木材,帶有臭味,根本臃腫,枝幹攣卷,木匠是看不上眼的。如今莊子你所講的東西,就像「樗樹」那樣「大而無用」,人家是不會理會你的。 對於惠施的批評,莊子說,看看狸狌,卑伏等待老鼠上鉤,不在乎地之高下地東跳西跳,最後卻中於機關,身死其中。反觀斄牛,形體甚大,遠看著牠彷彿「垂天之雲」,雖不如狸狌能夠捕鼠,但處於藪澤之中,卻能逍遙養性。「樗樹」也是一樣的,你覺得無用,但若將其樹於寬曠無人之處,那麼,這種不為木匠一顧的樹木,反倒能讓人徘徊、憩息、寢臥於其下。 莊子強調,「樗樹」雖不被木匠看上眼,但也因此不會面臨夭折之災,反得終其天年、盡其生理。既然「無所可用」,又怎麼會有困苦可言呢? 在此容我超譯一下:文科也許就像「樗樹」,看來沒用,但卻是我們能夠暫時停歇的地方,讓我們有機會靜下心來思考各樣的問題,這樣看來,應該也頗有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