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孫子兵法》軍爭篇全文翻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孫子兵法之邏輯

孫子兵法之邏輯

「軍爭」當是介於「五變」與「謀攻」之間,可類比為少陰或少陽。何解?「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有「乃為之勢、因利而制權」之分;「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計』者也」——有「校之以計」之分。勢計互交而成「軍爭」。

知迂直之計

總而言之,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受命主將接到來自國主的命令,集合軍隊、凝聚眾人,以相呼應(交和)的安排,下寨紮營;最難辦的莫過於與敵軍互相爭敓,此中的難處在於,以迂迴取代直線、以患難取代利益。因此,一方面繞道而進、一方面以利誘敵,而能後於敵人進發,卻能先於敵人到達,這將軍可稱之為了解迂直計算的人。

主流解釋都認為「交和而舍」的「和」是軍門,而將「交和」解釋為軍門相交——互相交錯。那是什麼?難以理解。各種圖說都沒有展示軍門互相交錯長什麼樣。所以,還是按慣例搬出《說文解字》:和,相應也。舍,當然是營舍。結合來看,應當是每個營舍依據某一種安排,使得各個營舍可以相應(救、支援),才能團結;否則就是一盤散沙。

「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很違反常識,繞道不走直路、又要挑不好走的。但孫子有解釋:「迂其途而誘之以利」——白白送給敵人一些甜頭來搭配繞道走險,才能「後人發、先人至」;做到這樣才可以稱之為「知迂直之計」。如果沒有「利誘」這個配套,光是迂迴則不具效果。

亡亡亡

軍爭,可以是有利的、也可以是有害的。全軍共同進發去爭,速度趕不及;戰鬥部隊趕赴去爭,後勤部隊就等著被敵人打劫、甚至消滅。因此,將甲衣束緊、趕赴前線去爭,日夜不停,以兩倍的行進速度:衝刺百里(五十公里)相爭,那麼無論多優秀的將軍都會被擒殺,而身強體壯的趕上了、精神渙散的脫隊了,到前線的只有十分之一。衝刺五十里(二十五公里)相爭,那麼無論多優秀的將軍都會被打倒,而會有半數的部隊到達前線。衝刺三十里(十五公里)相爭,會有三分二的部隊到達前線。所以,軍隊沒有槍砲彈藥的補保、沒有糧草食物的補充、後方沒有庫存,那就是亡亡亡、三連亡。

現代的「里」,在中國大陸是五百公尺。歷朝各代並不一致,但一里不會超過五百公尺,則百里不多於五十公里;以此類推。

通行本是「卷甲而趨」,依朔雪寒的《孫子兵法論正》,當是「絭甲而趨」。何解?因為前者不合理。既然「日夜不處,倍道兼行」,代表是要「趕路」。把甲衣「捲收起來」、輕裝趕路,看似合理;其實不然。到了目的地,再把甲衣穿上,有那時間?甲衣可不是內衣。而「絭甲」是「束甲」的意思。《說文解字》曰:「絭,纕臂繩也。」穿戴甲衣、束緊、趕路,才能在抵達時,立即投入戰鬥。這才合理。同樣地依朔雪寒的《孫子兵法論正》,「擒三將軍」不對,當是「擒上將」;同理,「蹶上將軍」不對,當是「蹶上將」。

這一大段所說,就是強行軍。

先知迂直之道

所以,不了解其他國的計謀,無法事先結交;不了解山、林、困難、阻礙、低窪、沼澤的地理情形,無法安排行軍;不利用了解當地的嚮導,無法獲取地形的有利條件。因此,行軍打仗必須憑藉欺敵而立足、依賴利益而行動、運用分散而變化。所以,軍隊有如風之疾、如林之緩、如火之侵略、如山之穩固、如陰雲之難測、如雷聲之震撼的動靜自如。指明方向、分散部隊,擴大佔領、分享利益,權量輕重、伺機而動。先了解迂直原則的一方,勝。

什麼都不知道,陰溝裏翻船就你的分。又,《說文解字》曰:「詐,欺也。」軍隊在戰場因欺敵而立足、因利益而行動、因分散而變化。「以分合變」乃是朔雪寒的《孫子兵法論正》的考訂。通行本此句則是「以分合為變」。若依據孫子的文理,此句應與「以詐立、以利動」的語法相同;那麼,大膽地推測,此句或許應是「以分變」——以分散而變化。『合』,可能是後人誤解而加上。「以分合變」其實可以別為解釋,「以分散應合變化」;但,這樣就有些「被動」的意味。孫子所想的,是「致人」,故而「以分變」才符合主動原則、才真正符合「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

其「立、動、變」的狀態,好似風、林,火、山,陰、雷霆。孫子以這三對,描述軍隊的靜與動。接著就說「指向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通行本「掠鄉分眾」,依據朔雪寒的《孫子兵法論正》,當是「『指』鄉分眾」,而「鄉」在古代本就有方向之意,故等同於『向』。那麼,「指向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或許是這樣:『指明方向,要部隊分頭前進』,以便『擴大佔領,讓部隊分享利益』,此中隱含『權量輕重,伺機行動』的目的。

能如此,即是「先知迂直之『道』」、即可以「勝」;「此軍爭之法也」。通行本是「先知迂直之『計』者勝」,而朔雪寒認為此處不同於開頭「知迂直之『計』」,應是『道』,是指一種道理、途徑、方法。故從『道』。

舉一例為解。小說《銀河英雄傳說》有一橋段:萊因哈特統帥大軍,進攻同盟。精銳盡出。在某一空域,萊因哈特要各個艦隊指揮官分頭出擊,控制各地——尤其是補給基地。並在預定好的界線反轉回頭。而萊因哈特本艦隊並未停駐,反倒是向同盟首都進發,逼迫楊威利現形決戰;而依據萊因哈特的行進路線,決戰空域會很接近同盟首都,且雙方決戰時,正好是帝國雙壁——羅嚴塔爾、米達麥亞兩指揮官反轉之時。如此,楊威利就極可能陷入三個一流名將的包圍。

萊因哈特向同盟首都進發,就是一種『權量輕重,伺機行動』。

刪除最後之「此軍爭之法也」,像是註文摻入。

鼓金、旌旗

因此,《軍政》此書有曰:「言語互不聽聞,所以用鼓與金,擊鼓進軍與鳴金收兵;視線互不看見,所以用旌與旗,以圖騰團結與區別。」所以,晝間戰鬥大多用旌旗,夜間戰鬥大多用鼓金。鼓金旌旗之物,作用是統一部隊眾人的耳目,以達到行動一致。眾人既然已經專注,那麼勇敢者不可能自顧進攻,膽怯者也不可能自顧退避。

戰場上,做不到團進團出,如何而可以符合「迂直之道」?不能符合「迂直之道」,「兵以詐立……懸權而動」就不能實現了。那麼,又怎麼能夠「軍爭為利」?大夥兒亂成一盤散沙,掉的掉、脫的脫,「軍爭為危」。

刪除最後之「此用眾之法也」,像是註文摻入。

氣、心、力、變

可使三軍喪氣,可使將軍失心:因此,人在清晨的精神是銳利的,過了清晨就會逐漸怠惰,到了傍晚已經是疲勞了。因此,優秀的軍隊指揮官,避開敵人的精神最佳的清晨,選擇在逐漸怠惰、甚至是疲勞的時刻,發動攻擊;這是精神面的處置。我整齊而等待敵人混亂、安靜而等待敵人噪動;這是心理面的處置。我就近而等待敵人遠來、安逸而等待敵人疲勞、飽食而等待敵人飢餓;這是體力面的處置。切勿迎擊整齊劃一的部隊,切勿攻擊端正壯大的陣容;這是正反面的處置。所以運用軍隊打仗:切勿仰攻敵軍、切勿追逐敵軍的誘餌、切勿逼迫無處可逃的敵軍、切勿強攻敵軍精銳、切勿背靠高地迎擊敵軍、切勿追擊詐敗的敵軍、包圍敵軍給予缺口、切勿攔截一心回國的敵軍。

原「將軍可奪心」,改「軍將可奪心」;原「正正之旗」,改「整整之旗」。均依朔雪寒的《孫子兵法論正》。在當時,「將軍」不是職位而是事務,指帶兵打仗這件事,所以「將」是動詞,讀如江;「軍將」才是領軍之將,「軍」則指上中下三軍。

刪除最後之「此用眾之法也」,像是註文摻入。

avatar-img
5會員
28內容數
包贏?怎麼包贏?作弊都不保證包贏,你竟說打仗要包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dgjj.hu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戰」當是介於「謀攻」與「五變」之間,可類比為少陰或少陽。何解?花費需要「計算」——有「校之以計」之分;「不盡知用兵之害,則不能得用兵之利矣」——有「乃為之勢、因利而制權」之分。計勢互交而成「作戰」。 十萬之師 總而言之,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馳車一千、革車一千、裝甲戰士十萬、千里(五百公里)輸
「五變」當是由「乃為之勢」衍生而出。何解?「校之以計」是針對「道天地將法」,而「乃為之勢」是針對「校之以計」的結論而反向思考「因利而制權」;「五變」同樣可以說是「因利而制權」,則「勢」上加「勢」而成為「五變」。如同陽陽或陰陰互交,而成太陽或太陰。 有所不 總而言之(凡),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受命
「謀攻」當是從「校之以計」衍生而來。何解?「校之以計」是針對「道天地將法」,而「謀攻」當是針對「校之以計」的結論,亦即「計」上加「計」而成為「謀攻」。如同陽陽或陰陰互交,而成太陽或太陰。 不戰而勝 總而言之(凡),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使(雙方的,下同)「國」完整是優秀的,使「國」損傷是次等的。使
通常不得要領 無論是多知名的學者專家,他們對孫子兵法的白話翻譯,都不得其門而入。總是跳過某些字、詞不予翻譯,甚至以原文帶過,並指稱已經很白話,無須翻譯、也不必求甚解,意思到了即可。胡說八道。 春秋的文言不同於清朝的文言,而文言更不同於白話。同一個文字,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含意。吳王夫差當年讀十
孫子兵法之邏輯「計」為首篇,「用兵之法」四篇環之,其他八篇呢?也是孫子思想中的「兵法」嗎?看起來,孫子以後的人們,似乎那麼認為的。因未將「凡用兵之法」這一句給予重視,以至於主流觀點,皆視「形」、「勢」、「實虛」為孫子兵法十三篇的核心篇章。甚至還有唐太宗李世民與衛公李靖的加持。但,此三篇雖然有很多後世
孫子兵法之邏輯所謂「兵法」,即是「用兵之法」,說白話就是「用軍策略」——使用軍隊的策略、使用軍隊打贏戰爭的方法。「兵」即軍隊、「法」即策略。此「法」與五事之「法」無關。大家經常把「戰略」等同於「策略」,但是,前者是指『戰爭策略』,後者在本質上是指『方法』。Strategy在中譯兩者皆可,當然是錯誤的
「作戰」當是介於「謀攻」與「五變」之間,可類比為少陰或少陽。何解?花費需要「計算」——有「校之以計」之分;「不盡知用兵之害,則不能得用兵之利矣」——有「乃為之勢、因利而制權」之分。計勢互交而成「作戰」。 十萬之師 總而言之,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馳車一千、革車一千、裝甲戰士十萬、千里(五百公里)輸
「五變」當是由「乃為之勢」衍生而出。何解?「校之以計」是針對「道天地將法」,而「乃為之勢」是針對「校之以計」的結論而反向思考「因利而制權」;「五變」同樣可以說是「因利而制權」,則「勢」上加「勢」而成為「五變」。如同陽陽或陰陰互交,而成太陽或太陰。 有所不 總而言之(凡),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受命
「謀攻」當是從「校之以計」衍生而來。何解?「校之以計」是針對「道天地將法」,而「謀攻」當是針對「校之以計」的結論,亦即「計」上加「計」而成為「謀攻」。如同陽陽或陰陰互交,而成太陽或太陰。 不戰而勝 總而言之(凡),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使(雙方的,下同)「國」完整是優秀的,使「國」損傷是次等的。使
通常不得要領 無論是多知名的學者專家,他們對孫子兵法的白話翻譯,都不得其門而入。總是跳過某些字、詞不予翻譯,甚至以原文帶過,並指稱已經很白話,無須翻譯、也不必求甚解,意思到了即可。胡說八道。 春秋的文言不同於清朝的文言,而文言更不同於白話。同一個文字,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含意。吳王夫差當年讀十
孫子兵法之邏輯「計」為首篇,「用兵之法」四篇環之,其他八篇呢?也是孫子思想中的「兵法」嗎?看起來,孫子以後的人們,似乎那麼認為的。因未將「凡用兵之法」這一句給予重視,以至於主流觀點,皆視「形」、「勢」、「實虛」為孫子兵法十三篇的核心篇章。甚至還有唐太宗李世民與衛公李靖的加持。但,此三篇雖然有很多後世
孫子兵法之邏輯所謂「兵法」,即是「用兵之法」,說白話就是「用軍策略」——使用軍隊的策略、使用軍隊打贏戰爭的方法。「兵」即軍隊、「法」即策略。此「法」與五事之「法」無關。大家經常把「戰略」等同於「策略」,但是,前者是指『戰爭策略』,後者在本質上是指『方法』。Strategy在中譯兩者皆可,當然是錯誤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份文章介紹了《孫子兵法》每一章節的重點,包括開始計算、作戰、謀攻、軍形、兵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間等內容。
Thumbnail
老規矩,先恭喜粉絲獲利: 標題典出孫子兵法: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 孫子兵法,真乃天下奇書,表面上說的是戰爭,內核卻是各種處事哲學與行事指引,許多知名成功人士,桌上都會放上一本,其價值可見一斑。 我在做股票的時候,有非常多的思維,其實也是出自孫子兵法。今天,就來分享
Thumbnail
用兵的法則是不要指望敵人不會來襲擊,而要靠自己有充分的準備,嚴陣以待;不要寄望敵人不會來進攻,而要靠自己擁有敵人不敢來攻打的實力。
Thumbnail
既已瞭解敵情又瞭解自己的,身經百戰也不會有危險;不瞭解敵情而只瞭解自己的,可能勝也可能敗;既不瞭解敵情又不瞭解自己,每戰必危。
Thumbnail
在一個古老的中土大地上,來自世家大族的孫武,在經歷了多次戰爭積累後,他突然有感而發地說了一句「戰爭,是國家大事,一旦發生,都會造成人民死傷無數,甚至國家破滅,為了能夠生存下去,我們必須慎重的去面對它,面對戰爭」
這是一篇簡單的導讀,簡列了孫子兵法章節,以及譯言堂之後如何帶大家到平行世界看待這本孫子兵法
Thumbnail
《孫子兵法·兵勢篇》曰:「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
Thumbnail
至今俄烏戰爭打了2年,全世界的政府都在研究這場戰爭,舉凡戰爭戰略、武器攻擊能力等等,隨便一項都能寫成好幾本書。
Thumbnail
孫子兵法再次進階 生孫子兵法 #大家都要出來投票#想生真的要趁年輕嘿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份文章介紹了《孫子兵法》每一章節的重點,包括開始計算、作戰、謀攻、軍形、兵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間等內容。
Thumbnail
老規矩,先恭喜粉絲獲利: 標題典出孫子兵法: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 孫子兵法,真乃天下奇書,表面上說的是戰爭,內核卻是各種處事哲學與行事指引,許多知名成功人士,桌上都會放上一本,其價值可見一斑。 我在做股票的時候,有非常多的思維,其實也是出自孫子兵法。今天,就來分享
Thumbnail
用兵的法則是不要指望敵人不會來襲擊,而要靠自己有充分的準備,嚴陣以待;不要寄望敵人不會來進攻,而要靠自己擁有敵人不敢來攻打的實力。
Thumbnail
既已瞭解敵情又瞭解自己的,身經百戰也不會有危險;不瞭解敵情而只瞭解自己的,可能勝也可能敗;既不瞭解敵情又不瞭解自己,每戰必危。
Thumbnail
在一個古老的中土大地上,來自世家大族的孫武,在經歷了多次戰爭積累後,他突然有感而發地說了一句「戰爭,是國家大事,一旦發生,都會造成人民死傷無數,甚至國家破滅,為了能夠生存下去,我們必須慎重的去面對它,面對戰爭」
這是一篇簡單的導讀,簡列了孫子兵法章節,以及譯言堂之後如何帶大家到平行世界看待這本孫子兵法
Thumbnail
《孫子兵法·兵勢篇》曰:「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
Thumbnail
至今俄烏戰爭打了2年,全世界的政府都在研究這場戰爭,舉凡戰爭戰略、武器攻擊能力等等,隨便一項都能寫成好幾本書。
Thumbnail
孫子兵法再次進階 生孫子兵法 #大家都要出來投票#想生真的要趁年輕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