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孫子兵法》怎麼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孫子兵法之邏輯

孫子兵法之邏輯

傳統的觀點

傳統上,幾乎可說無一例外地,都認定「形、勢、虛實(通行本)」是《孫子兵法》的中心。雖然大家都將「始計(通行本)、作戰、謀攻」置於所謂的「大戰略」的地位,但是真正的心力大多用於「形、勢、虛實」三篇。由於誤認,以至於《孫子兵法》到底如何使用,沒人說得清。

通常,十三篇都被割得破碎,以便於人們以『現代思想』運用孫子兵法。那麼,每一篇是不是完整的?如果是完整的,何以將之割裂?如果是不完整的,為何卻沒人發現呢?

大牌學者、網紅學者真的讀通了《孫子兵法》嗎?顯然不通。

五階段

第一:軍隊或說行軍打仗,是國家大事;所有人都有共識。不可以有人兒戲。

第二:軍隊包含五個層面:道天地將法。所有人都要知道各個定義。

第三:從五個層面,衍生出七個比較的操作型定義。且,主將提出的比較的結果是不是為大家(可能參戰的將軍)所接受?如果接受,主將即將那些將軍留用;反之,則另尋他人參戰。

第四:經過比較我方是有利的而且將軍們都聽命於主將,那麼主將即思考如何造勢,以便於打仗。

第五:戰前「廟算」能勝——即預期可以得勝,是因為獲得較多勝利條件(算)。

一階段:國家大事

國家大事,很多。軍隊是哪一種?有可能是最血腥的那一種。所以絕不可兒戲。參與其中的一切人員,從上至下,平時都必須知道一旦要用軍隊打仗,對於生命的發展,必然是一種嚴重的損傷。

但是,以上是對於基層人民、基層士卒而言,對於財閥企業、高官政要等等,戰爭可能只是一門生意、一個有利可圖的市場。因為他們不需要為戰爭付出生命、付出肢體。甚至,他們的子子女女,可能也都不需要做出任何犧牲。

因此,美其名曰「國家大事」,其實沒那麼「國家」,有些人可以透過「運作」而使自己與家族,置身事外。基層人民、基層士卒應該張大眼睛、拉長耳朵,看清、聽清,自己做出的犧牲(經常是被迫的),到底是不是為了自己?

在是非黑白之前,無論是什麼顏色,政客都具備不可信任的成份。實際上,他們在骨子裏都是灰色——隨時能黑、隨時可白。

二階段:五個層面

因此,「道」是第一個層面。國家的領導人持身不正,何以為國?又有什麼資格與立場,要求人民同意戰爭?雖然士卒們在「服從」的大旗下,沒有自由意志,但是當他們了解,領導人在戰爭這一事不得民心,又有誰能一心一意地投入戰爭而為國犧牲?

第二個層面「天」。關注的是晝夜(陰陽)、季節(寒暑)。冰天雪地的季節,是沒有可能好好地打仗的。也許有人會說,特種部隊就可以在那種環境戰鬥;是的,同意。但那是特種部隊,其人數不可能「多」,所以才稱之為「特種」。

訓練數十萬、上百萬的「正規軍」每一個兵都能如同「特種部隊」?沒有可能做到。光是生理條件,就造成絕對的限制,遑論心理素質。所以,不得不挑選恰當的時間。敵我雙方都如此。

「地」是第三個層面。其實雙方主將都應該能約略地「感覺」到,決戰之處在哪裡?「感覺」並不是「毫無道理的猜測」,對於有長期經驗的專業者而言,因為得出結論的時間太過短暫,以至於使旁人認為那只是「感覺」。不是那樣的。

決戰之前,要經過、佔據哪些「地」,其實可以推測。當然,外行人做不到。雙方在不同的途徑中「運動」,最後到達了雙方預期中的「決戰之處」。

第四個層面「將」。受命主將掌握著生死,此人的品格與能力,不能不深思。第一個要求,自然是智;智就是知,無知何謀?信,「人言」。淨說「鬼話」、不說「人話」,能信?仁,是兩「人」組成,我是人、你也是人,以「人」相待,「人人」都願意「間關赴難」。勇,心、氣、力三個部份。心至、氣至;氣至、力至。嚴,兩口。因為兩張口,可知那是急急如律令、不容許抗命了。

「法」是第五個層面。軍隊夠不夠專業(曲制/組織)、軍官夠不夠素養(官道)、領導人夠不夠決策能力(主用)?適才適所,說難不難、說易不易。舉一例言之。一個身體素質、內心所嚮都適合於在前線衝鋒陷陣的士兵,長官卻把他放在衛生單位;看來是不想打贏。

軍官們能不能激勵士官兵、能不能獎懲士官兵、能不能共患難、能不能以身作則等等,在在考驗其素養充不充分。一個步兵軍官也許不需要是步槍高手——是的話當然好,但他必須要能讓在他麾下的士官、士兵,充分發揮戰鬥力。

領導人的決策能力是不是基於正確的邏輯(體系、體制)而建立。戰爭決策是很殘忍的,心理要夠堅強(當然有很多領導人視百姓如無物),因為無論決策的對錯,都可能導致大量的生命喪失——敵對雙方都是。這個「一念之間」,代價很高。

三階段:七個比較

這七個比較項目,受命主將要設定衡量標準、比較條件,以認定強弱優劣。設定衡量標準、比較條件,不是那麼困難;困難的是,結論能不能說得通?說服人?尤其是說服人。鬼谷子的高徒蘇秦、張儀都無法總是說服每一個人,那還有什麼理由要求自己必然做到呢?換人吧,不認同結論的少數人,就換了他吧。

「校之以計」應該不是單單表面上比較七個項目的優劣強弱,然後說服大家就結束了。在這一階段,應該要勾連到「謀攻」而思考「不戰而勝」。再更進一步勾連到「形」、「勢」,以確定力量的運用。

經過了「謀攻」、「形」、「勢」的思考與論述,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校之以計」;才能合理地在接下來發生「聽不聽」的橋段。然後,才能決定誰該留下、誰該離開。

四階段:造勢

完成了三階段,就要決定造勢的手段。造勢當然是為了欺敵、欺敵自然是為了「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欺敵的手段八種。造勢的原則一條。欺敵八法其實都是反向操作,為什麼如此?因為造勢的原則是「因利而制權」—「因利而制權」就是根據自己的利益(以及敵人的利益),在輕、重、緩、急做出變化。

同樣的,「乃為之勢」若僅僅如此,不夠完整;還應當延伸至「五變」,更清楚的表列:什麼途不由、軍不擊、城不攻、地不爭以及什麼令不行。同樣,還須更進一步延伸到「地形」、「九地」以掌握「地之理」;畢竟打仗在「地」面。

「乃為之勢」經過「五變」、「地形」、「九地」的充實,才算完整。至此,連同三階段的成果,進入最後階段——廟算。

三、四階段的交融

「校之以計」與「乃為之勢」是一對;自然「謀攻」與「五變」也是一對;則「 形」與「地形」、「勢」與「九地」當然各是一對。固然在行文上為求整齊,分成順序的三、四階段,但在實際的思考時,卻應當時刻相互對參,才真正達到節節貫串、一體成形。

節節貫串、一體成形之後,才能布局「快速」(作戰)與「迂迴」(軍爭)。「快速」是為了撙節成本、「迂迴」同樣是為了撙節成本。「作戰」有『因糧於敵』、「 軍爭」有『無糧食則亡』。都是為了在戰場上吃飽。

怎麼「快速」?比敵人「先處」戰地(實虛)、比敵人「先知」敵情(用間)。此處的「用間」所獲得的,與「校之以計」所需要的,不是一件事。雖然都可以稱為情報,但是「用間」是戰場情報、是比「校之以計」的情報更為瞬息萬變。在「校之以計」,那些都是比較長期的資訊、比較穩態的資訊。

怎麼「迂迴」?比敵人更懂得在戰場「隨遇而安」(行軍)、比敵人更懂得在戰場「放火掠奪」(火攻)。不懂「行軍」,如何在戰場上安身?無法安身,如何做到「軍爭」要求的機動?不懂「火攻」,如何在戰場上掠奪?無法掠奪,如何做到「軍爭」要求的爭利?

同理,「作戰」與「軍爭」為一對;「實虛」與「行軍」為一對;「用間」與「 火攻」為一對。相互對參、節節貫串、一體成形。此一體源自於前一體,所以兩體其實是一體。

至此,根植於「校之以計」與「乃為之勢」的四篇「用兵之法」、八篇「實戰操作」,交互融合,計畫於焉產生。

五階段:廟算

終於進入最後階段:評估計畫的可行與否。認定為可行,代表自認比敵軍優勢;反之,則劣勢。用直接的方式表達:誰得分高?差距多大?評分完畢,就看領導人的意志。

領導人的意志,才真正是勝敗的關鍵。

avatar-img
5會員
28內容數
包贏?怎麼包贏?作弊都不保證包贏,你竟說打仗要包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dgjj.hu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孫子兵法十三篇的內容載於此,供參考。內容會以朔雪寒所考訂為基礎,加上一些自己的心得,例如五變、九地的內容,會與朔雪寒所考訂有相當差異。 《呂氏春秋‧離俗‧上德》:「為天下及國,莫如以德,莫如行義。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勸,不罰而邪止,此神農、黃帝之政也。以德以義,則四海之大,江河之水,不能亢矣;太華之
「行軍」、「火攻」兩篇是「軍爭」篇的實戰操作 「行軍」開篇即是「處軍相敵」:處置軍隊、觀察敵情。這當然已是在戰場上。一支數百人、數千人、甚至數萬人的軍隊,在戰場上的運動,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即使是單純的移動、紮營、埋鍋造飯,絕非夏令營那種遊戲。「行軍」應當解釋為「軍隊移動、行動、行進」。 「火攻
「實虛」、「用間」兩篇是「作戰」篇的實戰操作 「實虛」篇告訴世人如何「致人而不致於人」——將敵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玩弄其於股掌。「用間」篇告訴世人如何「先知」——知道敵人的毛病是什麼、知道敵人的習慣是什麼,擺佈其於股掌。 「作戰」篇主張「兵貴速」;若能玩弄其於股掌、擺佈其於股掌,要「速戰速決」
「地形」、「九地」兩篇是「五變」的實戰操作 該兩篇都有「地形者,兵之助」語句;篇名也都具備「地」的元素。 「五變」:「故將通於五變之利,知用兵矣;將不通五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兵不通五變之術,雖知九地,不能得人之用矣」(此乃參照通行本與朔雪寒的《孫子兵法論正》而改),明白指出,欲得地
「形」「勢」兩篇是「謀攻」篇的實戰操作 「形」篇以「如決積水於千仞之隙」結尾;「勢」篇以「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結尾。前者要求集中力量、等待時機,後者要求運用環境、激發力量。「謀攻」即是告訴世人,不同的力量等級,有不同的運用法門,目標就是「不戰而勝」。是故,「形」、「勢」是「謀攻」的實戰操作。 先
「軍爭」當是介於「五變」與「謀攻」之間,可類比為少陰或少陽。何解?「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有「乃為之勢、因利而制權」之分;「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計』者也」——有「校之以計」之分。勢計互交而成「軍爭」。 知迂直之計 總而言之,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受命主將接到來自國主
孫子兵法十三篇的內容載於此,供參考。內容會以朔雪寒所考訂為基礎,加上一些自己的心得,例如五變、九地的內容,會與朔雪寒所考訂有相當差異。 《呂氏春秋‧離俗‧上德》:「為天下及國,莫如以德,莫如行義。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勸,不罰而邪止,此神農、黃帝之政也。以德以義,則四海之大,江河之水,不能亢矣;太華之
「行軍」、「火攻」兩篇是「軍爭」篇的實戰操作 「行軍」開篇即是「處軍相敵」:處置軍隊、觀察敵情。這當然已是在戰場上。一支數百人、數千人、甚至數萬人的軍隊,在戰場上的運動,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即使是單純的移動、紮營、埋鍋造飯,絕非夏令營那種遊戲。「行軍」應當解釋為「軍隊移動、行動、行進」。 「火攻
「實虛」、「用間」兩篇是「作戰」篇的實戰操作 「實虛」篇告訴世人如何「致人而不致於人」——將敵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玩弄其於股掌。「用間」篇告訴世人如何「先知」——知道敵人的毛病是什麼、知道敵人的習慣是什麼,擺佈其於股掌。 「作戰」篇主張「兵貴速」;若能玩弄其於股掌、擺佈其於股掌,要「速戰速決」
「地形」、「九地」兩篇是「五變」的實戰操作 該兩篇都有「地形者,兵之助」語句;篇名也都具備「地」的元素。 「五變」:「故將通於五變之利,知用兵矣;將不通五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兵不通五變之術,雖知九地,不能得人之用矣」(此乃參照通行本與朔雪寒的《孫子兵法論正》而改),明白指出,欲得地
「形」「勢」兩篇是「謀攻」篇的實戰操作 「形」篇以「如決積水於千仞之隙」結尾;「勢」篇以「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結尾。前者要求集中力量、等待時機,後者要求運用環境、激發力量。「謀攻」即是告訴世人,不同的力量等級,有不同的運用法門,目標就是「不戰而勝」。是故,「形」、「勢」是「謀攻」的實戰操作。 先
「軍爭」當是介於「五變」與「謀攻」之間,可類比為少陰或少陽。何解?「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有「乃為之勢、因利而制權」之分;「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計』者也」——有「校之以計」之分。勢計互交而成「軍爭」。 知迂直之計 總而言之,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受命主將接到來自國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份文章介紹了《孫子兵法》每一章節的重點,包括開始計算、作戰、謀攻、軍形、兵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間等內容。
Thumbnail
老規矩,先恭喜粉絲獲利: 標題典出孫子兵法: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 孫子兵法,真乃天下奇書,表面上說的是戰爭,內核卻是各種處事哲學與行事指引,許多知名成功人士,桌上都會放上一本,其價值可見一斑。 我在做股票的時候,有非常多的思維,其實也是出自孫子兵法。今天,就來分享
Thumbnail
用兵的法則是不要指望敵人不會來襲擊,而要靠自己有充分的準備,嚴陣以待;不要寄望敵人不會來進攻,而要靠自己擁有敵人不敢來攻打的實力。
Thumbnail
既已瞭解敵情又瞭解自己的,身經百戰也不會有危險;不瞭解敵情而只瞭解自己的,可能勝也可能敗;既不瞭解敵情又不瞭解自己,每戰必危。
Thumbnail
 《孫子兵法》這本書,從古代一直火紅到現代,不論是東、西方的哪個強國,無不將它奉為軍事戰略思想的最高指導原則。其實,《孫子兵法》在最初寫成的時候,書名並無「兵法」二字,儘管論述的內容是戰略,實際運用的道理卻是哲學。若能通透了解箇中玄妙,不僅有助於我們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拿來當作解決人生難題的參
Thumbnail
在一個古老的中土大地上,來自世家大族的孫武,在經歷了多次戰爭積累後,他突然有感而發地說了一句「戰爭,是國家大事,一旦發生,都會造成人民死傷無數,甚至國家破滅,為了能夠生存下去,我們必須慎重的去面對它,面對戰爭」
這是一篇簡單的導讀,簡列了孫子兵法章節,以及譯言堂之後如何帶大家到平行世界看待這本孫子兵法
Thumbnail
至今俄烏戰爭打了2年,全世界的政府都在研究這場戰爭,舉凡戰爭戰略、武器攻擊能力等等,隨便一項都能寫成好幾本書。
Thumbnail
"借勢"是從千年以前的打仗到現代投資的成功要素之一 花最少的時間或運用最少的資產成本來達到目的 例如耳熟能詳的孔明借東風、草船借箭、劉邦集結義軍反秦 孫子兵法中的兵勢篇,最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善於借勢把自己優勢放大,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常見的金融世界行為也都是在借勢居多,法人圈放利多
Thumbnail
孫子兵法再次進階 生孫子兵法 #大家都要出來投票#想生真的要趁年輕嘿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份文章介紹了《孫子兵法》每一章節的重點,包括開始計算、作戰、謀攻、軍形、兵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間等內容。
Thumbnail
老規矩,先恭喜粉絲獲利: 標題典出孫子兵法: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 孫子兵法,真乃天下奇書,表面上說的是戰爭,內核卻是各種處事哲學與行事指引,許多知名成功人士,桌上都會放上一本,其價值可見一斑。 我在做股票的時候,有非常多的思維,其實也是出自孫子兵法。今天,就來分享
Thumbnail
用兵的法則是不要指望敵人不會來襲擊,而要靠自己有充分的準備,嚴陣以待;不要寄望敵人不會來進攻,而要靠自己擁有敵人不敢來攻打的實力。
Thumbnail
既已瞭解敵情又瞭解自己的,身經百戰也不會有危險;不瞭解敵情而只瞭解自己的,可能勝也可能敗;既不瞭解敵情又不瞭解自己,每戰必危。
Thumbnail
 《孫子兵法》這本書,從古代一直火紅到現代,不論是東、西方的哪個強國,無不將它奉為軍事戰略思想的最高指導原則。其實,《孫子兵法》在最初寫成的時候,書名並無「兵法」二字,儘管論述的內容是戰略,實際運用的道理卻是哲學。若能通透了解箇中玄妙,不僅有助於我們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拿來當作解決人生難題的參
Thumbnail
在一個古老的中土大地上,來自世家大族的孫武,在經歷了多次戰爭積累後,他突然有感而發地說了一句「戰爭,是國家大事,一旦發生,都會造成人民死傷無數,甚至國家破滅,為了能夠生存下去,我們必須慎重的去面對它,面對戰爭」
這是一篇簡單的導讀,簡列了孫子兵法章節,以及譯言堂之後如何帶大家到平行世界看待這本孫子兵法
Thumbnail
至今俄烏戰爭打了2年,全世界的政府都在研究這場戰爭,舉凡戰爭戰略、武器攻擊能力等等,隨便一項都能寫成好幾本書。
Thumbnail
"借勢"是從千年以前的打仗到現代投資的成功要素之一 花最少的時間或運用最少的資產成本來達到目的 例如耳熟能詳的孔明借東風、草船借箭、劉邦集結義軍反秦 孫子兵法中的兵勢篇,最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善於借勢把自己優勢放大,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常見的金融世界行為也都是在借勢居多,法人圈放利多
Thumbnail
孫子兵法再次進階 生孫子兵法 #大家都要出來投票#想生真的要趁年輕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