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女子圖鑑.05 ▏《購物狂的異想世界 》我只是想要幸福快樂而已,無法停止消費的我們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還記得我們是孩子的時候,到玩具店總想要眼前的芭比娃娃或無敵鐵金剛?又或是在逛街時,看到的任何衣服或鞋子都好想帶回家?


那時我們默默被植入一個信念:需要錢才能得到想要的東西


念書時除了有些父母會給零用錢,也有些人需要靠著打工賺取生活費。賺錢肯定是不容易,也是辛苦的,為了想犒賞自己的努力,買點讓我開心的東西不為過吧?


抱歉了,錢錢。但我真的需要那個酷東西。


《購物狂的異想世界》藉由一位不擅理財的女主角Rebecca,展示了當慾望大於需求,追求外表的包裝而逃避現實的族群故事。


來源:購物狂的異想世界

來源:購物狂的異想世界

追求完美的人生,於是逃避現實

電影開頭就展示Rebecca的媽媽精打細算,追求高CP值,看重物品實用性,所以買了一雙小女孩根本不會喜歡的皮鞋。這讓Rebecca處在女生小團體裡很不自在,因為她沒能擁有一雙漂亮的鞋子。


這樣不健康的比較和議論,她從小就能深刻感受到,意識到自己沒有就是輸家,也會嫉妒或是羨慕,這些我所沒有的,都是一種否定,進而讓自己沒有自信。


等她開始上班賺錢,有能力購物後,這個內心的黑洞逐漸失控。因為沒有自信,所以我需要一些行頭來包裝自己,然而每次的購買就是一種否定自己,透過購物告訴自己,有了這個,我就會變好、更幸福了


但要面對那些無法負擔的卡債,她寧可逃,再三逃避就讓她更想鑽進購物的世界裡,買了能獲得一時的快樂,但是幸福感會遞減,她很快又陷入不滿意的人生。


來源:購物狂的異想世界

來源:購物狂的異想世界

說謊成性,活在人設包裝的世界

Rebecca是個非常活在自己世界的人,好比逃避債務會用一堆藉口和理由來搪塞債務員,為了買一條圍巾撒小謊爭取現金。在她的世界裡,所有塑膠模特兒都會爭取她的注意力,說服她買下眼前的酷東西。


為了買東西找購買的理由,每個人都有類似的經驗。但分不清楚想要和需要,過頭就顯得致命。


要讓自己看起來體面,物質是最快能烘托理想人設的方法,好比購入精品、跑車、3C科技等等,如果沒辦法讓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反而成為負擔,簡直得不償失。


Rebecca喜歡閃亮發光的酷東西,一點錯也沒有,她自己也想成為一個閃亮會發光的酷妹,但不肯接納自己曾經是一雙黑黑醜醜的皮鞋,她不認同真實的自己,因而不停向外尋求。


來源:購物狂的異想世界

來源:購物狂的異想世界

別自己躲起來,請勇敢向外求助

劇中安排了一位出身名門的男主角Luke,和她形成對比。Luke因為母親的名聲能快速獲取關注和資源,但他想要用實力和能力證明,而不是當初投胎投對了。


正巧Rebecca的各種懵,吸引Luke的注意,Rebecca的觀點和個人魅力與眾不同,但她看不見自己。


她想成為知名集團的時尚雜誌編輯,只關注嚮往的模仿範本,把自己的外表變得和她們一樣,卻跌了一大跤。儘管擁有敏銳的品味,和說故事的能力,讓她在工作事業上受矚目,仍救不了遲遲無法面對債務的自己。


對自己負責,在某種程度上也需要接納黑暗面向的自己。染上購物狂症候群的人,可能是透過購物在逃避、填補空虛、滿足安全感等等,如片頭她跟著專家指示,選出該斷捨離的衣物,重新出發了嗎?沒有,她只是塞到衣櫃裡,假裝看不見,就沒這回事。


面對債務,她也是假裝看不到,無論是壓力或是不安,一頭埋進購物的世界,彷彿這些阻擋她美好生活的困擾都會消失。


直到她失去愛人和朋友的信任,轉而接受專業團體和家人的幫助,透過二手清倉販賣她以往的戰利品,終於將債務還清。



在工業革命後,隨著社會和經濟的成長,消費主義文化對於大眾的影響時至今日。消費力代表一種社會認同,更是綁架了每個人的自我認同感。行銷推廣最終目的是為企業賺錢,也提供我們購買的理由,以及利用錯失恐懼的效應,深怕錯過折扣和最低價。


消費主義也強調物質對於幸福的影響,滿足情感需求和精神感官,透過消費行為滿足是最容易的一條路,但不持久也不是唯一的方法。長期過度依賴消費來獲得快樂,更容易導致我們產生心理問題,好比焦慮、抑鬱和自我價值感低落。


如果在消費前,我們能夠多想一點,可以大量減少非必要的費用,這裡提供幾個我常用且有效的方法給讀者參考:

1.網購的情況下,先把物品放入購物車但不結帳,過一個禮拜後再觀察自己是否有需要,搞不好就忘了當初想買的理由是什麼。消費的理由消失,購買欲望也消失。


2.現場逛衣服或鞋子,回想家裡的衣櫃、鞋櫃,和眼前要買的單品是否能搭配。搭配度過低就建議不買。


3.中期來說可以規劃每月花在非必需品的預算,只要控制在預算內就沒有太大問題,但前提是生活費用是充足的,也才不至於造成先刷卡,後面遇到卡債償還利息的代價。


4.遇到折扣非買不可?除了特定情況和活動,通常折扣不會只有一次,折扣是行銷最慣用的手法,目的就只是希望消費者下單而已,如果真的不是剛好有需要,那就下一次再買也沒差。


撇除工作或其他的需求,以上提供的方法需要在生活中觀察自己的消費習慣,同時也可以留意自己的穿搭風格。


隨著經驗的累積,也會逐漸了解自己,便很快能上手哪些是需求,哪些只是單純的慾望。

8會員
20內容數
內容私廚,創自己的食譜,也幫別人料理內容的廚師。 想了解自己是怎麼運作的、想了解自己的思維,輸出多向思考的觀點。 提供讀者對自己人生的提問,鼓勵讀者用行動去即知即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