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落葉》:異化與同化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去年的坎城影展中,阿基.郭利斯馬基的《落葉》宛如清流,在《墜惡真相》與《夢想集中營》等劇情強片的環伺下訴說著簡單的愛情故事。81分鐘的片長,帶出了現代人的孤獨與救贖。不過,成也清新,敗也清新。電影前半段所鋪陳的批判意識在愛情故事中沒有被發揚光大。雖然可惜,但也是在紛亂的世界中堅信愛情的力量,這種浪漫的視角正是這部電影的可觀之處。

無知影評|《落葉》:異化與同化

無知影評|《落葉》:異化與同化

異化與孤獨

第一幕,肉品隨著輸送帶前進,最後滑落,揭示了這部片的主題:異化。安薩為即期品貼上標籤,卻不能把過期食品帶回家,即使它們即將被扔進垃圾桶;而她在餐廳的工作就只是收杯子、洗碗盤,無法獨立產出任何完整的東西。勞動者與產品分離,從而無法在工作中找到意義,精神在重複的動作中不停墜落。於是,安薩把微波好的食物丟進垃圾桶裡,好像把自己也丟掉了。她打開收音機,卻只聽到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新聞,感到百無聊賴。

下班以後,勞動階級的休閒脫離不了飲料、音樂和電影。餐廳裡到處都是杯子,勞工們下班喝完飲料的杯子,由還在上班的其他勞工清理。人們偶爾到KTV享受音樂,或是高歌一曲,幻想自己有天能夠成為歌手。約會的時候去電影院,聊聊高達假裝自己很懂電影,安薩卻只說:「我覺得喪屍有點太多了。」不只電影裡,城市裡到處都是喪屍,做著重複的動作,過著重複的生活,還要在下班時間努力製造出意義感。這是現代人的孤獨,與自己疏離的孤獨。在名為社會的大樹上,個人從枝頭緩緩飄落。這樣的落葉如何能發著光呢?


拒絕同化

電影裡的無力感有很多種,狂烈如李滄東的《燃燒烈愛》,階級所帶來的無力感走向了憤怒,最終表現為謀殺。相較於此,《落葉》的底層無力感是內斂的,卻仍然帶有反抗精神,特別是霍拉帕:他反覆在工作中抽菸、喝酒,縱使違規行為已經害自己丟了工作,但他依然故我,不願意被改變。這些行為在健全的社會中可能會被視為惡行,但在階級不平等的社會中,卻可以代表被壓迫個體的抵抗,代表他不願意被體制所同化,而是透過違規行為來維持殘存的「自我」。


愛情的同化

愛情的偉大,有時必須透過比較才能知道。落葉般的紙條、迎面而來的火車,都沒有對他們的愛情造成嚴苛的挑戰,真正構成困難的,在於價值觀,在於生活習慣:霍拉帕近乎固著的飲酒行為,切切實實踩中了安薩的地雷。以飲酒行為作為愛情中的困難,在這部電影中比落葉般的紙條更富有意義,因為如同前文所言,喝酒對於霍拉帕而言是在無意義的勞動中維持自我的方法,但這樣的行為實際上也是在傷害自己。在此,霍拉帕面臨的不僅僅是精神與肉體的兩難,更是自我與他者的兩難,因為尋求依附勢必會讓出自由。

自由與孤獨的兩難,這個問題在前後情節的對比下顯得格外尖銳:是要孤獨而自由?還是要不孤獨但也不自由?以社會生活而言,霍拉帕不願意為了身分地位而讓出自由,寧願做一片被孤立的落葉。但以情感關係而言,他最終做出了退讓。在那首唱著「為愛成為囚徒」的歌曲後,他決心成為囚徒,決心為了另一片落葉而發光。於是,他把酒倒進洗手台,為了愛而走出了自己的房間。


愛情的童話

故事的結尾停留在霍拉帕拄著拐杖,安薩帶著小狗,兩人終於走到了一起。他們就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嗎?我們無從得知。就此而言,這部電影的結構就像是歌頌愛情的童話故事:先描繪人們在社會中受到的異化,再提出愛情作為救贖。這樣的觀點固然浪漫,卻少了幾分批判性的反思。諸如楊德昌《青梅竹馬》中:「不要想美國了,美國也不是萬靈丹,跟結婚一樣,只是短暫的希望,讓你以為一切可以重新開始的幻覺。」又如《樂來越愛你》中,為追求夢想而分離的戀人,對愛情的反思或捨棄都有助於深化當中的美感,也使幻想更趨近於真實。

其實這部電影還是帶有批判。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我們每四年都會換一次,應該不會有問題。」這是霍拉帕發生工安意外時,主管在旁邊碎念的台詞。芬蘭實質的最高決策者是總理,任期正好是四年。雖然我們後來得知霍拉帕是喝酒肇事,所以未必是機器的問題,但喝醉的駕駛也可以是一種政治隱喻,暗指無能的統治者。配合電影所呈現的社會環境,我們不禁要想:被認為是最幸福國家的芬蘭,以及其他備受讚譽的北歐國家,是否不若表面上那樣幸福美滿?然而,這種反思在電影裡只是曇花一現,之後就隨著霍拉帕的酒被倒進下水道了。當主角們沉浸在戀愛的粉紅色泡泡中,失速的火車正迎面而來。

不過,也許是因為落葉別無選擇,唯有在愛情中才有機會發光。十年前我們還會談夢想,如今已經想都不想了。資本社會壓得我們喘不過氣,在緩緩飄落的過程中,能夠被愛情同化,已經是非常幸運了。

內容總結
落葉
4
/5
22會員
46內容數
哲學背景,不斷追求更精準的寫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