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難得幾回賞;多少人親眼看過呢?

稻花難得幾回賞;多少人親眼看過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童年時, 住家就在稻田不遠處。當然,經常看著稻子從插秧到稻子收割成長的過程。


事實上,搬到花蓮長住之前,並不清楚稻子會不會開花,如果會開花的話, 稻子開的花長得會是什麼樣子。


第一次真正面對面近距離看到,是透過荷花牽的線。 約在十年前,在五月底賞荷時,偶然注意到的。刻意去守候, 還不見得有機會觀賞得到。

幾個明顯的原因使然。包括它的花是含蓄的乳白色,纖小 (不到一元銅幣的大小)、構成簡單,因此相當程度不起眼。


如果不站到田埂之上,在一、兩公尺的近距離內仔細觀察。另外,它的花最多只維持三天清新的白色,而且如果碰到下雨,很容易萎縮變黃。


今晨發現天氣柔和,沒有吹風,陽光柔和,因此特地開車前往我熟悉的佳林村去探查一下,稻花開了沒有。結果是緣分十足,剛巧碰上最好的花況。


特別分享一張十分清晰的稻花照片,讓大家放大來欣賞,也可以體驗一個事實,雖然它們扮演的是我們主要的糧食的角色,它們的花卻是極度嬌小含蓄。


或許是蘊含著一個巧妙的啟示,重要的身份其實以含蓄的方式去流露,會更得體。


Fred Chou, May 22, 2024

avatar-img
“如詩如畫” 是人生
13會員
70內容數
詩作讓人感覺幾分玄妙,卻流露著誘人的迷惑。 從瀏覽、朗讀,到深入解析,美感的享受總是源源不斷。 既然 “新詩” 已經擺脫僵硬的形式、韻腳,與格律等侷限。更值得嘗試的是隨興寫個幾句,後續的靈感,時常會源源而來。 創作的實際經驗,也讓詩的愛好者能夠體驗詩人的技巧, 進一步融入詩作的智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住在花蓮十多年期間,鯉魚潭是我經常開車前往走動的景點。 山與水的優雅意境,足以讓它做為花蓮的最有力的地標。 這個景區吸引人的地方不少,最吸引我的是濕地生態區的一處專供 “台灣萍蓬草” , yellow water lily 生長的水池。
初夏帶來的暖意,促使荷花冒出水面。 我的賞荷經驗,四月底荷葉的葉尖就開始含蓄地鑽出水面,也會有少數幾朵信使般的細嫩荷花,對著超前到訪的花客迎風。五、六月是欣賞最佳季節。如果能在日出十分前往,荷花初醒與日出是極度的美感經驗。在台灣東側, 和南北兩端可以享受到這種奢侈。
住在花蓮十多年期間,鯉魚潭是我經常開車前往走動的景點。 山與水的優雅意境,足以讓它做為花蓮的最有力的地標。 這個景區吸引人的地方不少,最吸引我的是濕地生態區的一處專供 “台灣萍蓬草” , yellow water lily 生長的水池。
初夏帶來的暖意,促使荷花冒出水面。 我的賞荷經驗,四月底荷葉的葉尖就開始含蓄地鑽出水面,也會有少數幾朵信使般的細嫩荷花,對著超前到訪的花客迎風。五、六月是欣賞最佳季節。如果能在日出十分前往,荷花初醒與日出是極度的美感經驗。在台灣東側, 和南北兩端可以享受到這種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