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碩專班專題演講感想『基於軟硬體共同設計之機器視覺技術』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今年又被邀約至碩專班做專題演講,我還是想玩點新花樣,畢竟都過了一年如果還是講同樣的題目,那不就代表自己這一年來都沒什麼進步嘛。


一般來說針對聽眾的背景差異,我在選擇演講題目時的傾向性會比較明顯;像在職專班都是業界人士,我就會思考比較專業與深入的主題。


一、主題設定

有鑒於去年在碩專班的演講題目是「機器視覺技術之即時性應用」,今年還是持續針對這個主題討論,但換個角度去探討「機器視覺技術」,把演講主軸從「即時作業系統的導入」轉移至「軟硬體共同設計」。


軟硬體共同設計是我自己正在進行的主題,把這領域的發展分享給大家當然沒有問題,但我轉念一想,畢竟這個場合的聽眾是來自不同系所的人,要是專業領域落差太多,那不就跟鴨子聽雷一樣。


因此,我想辦法加了點料,在討論專業領域前,先講一些工程領域通用知識的內容,這包含:

  1. 技術驅動創新。
  2. 安索夫矩陣 (Ansoff Matrix)。
  3. 技術驅動創新的決策思維。


話說我為何會想講這些東西,主因來自於我自己本來也搞不清楚狀況,從我自身的困惑出發,猜測其它工程專業的同學也會有同樣的疑惑,所以才特別準備相關的內容,並參考以下幾篇的摘要:

  1. 科學不等於科技。
  2. 青黴素的「從 0 到 1」。


從這些內容中,我萃取出自己覺得重要、並想要分享的部份,其中有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話:

  1. 科技其實包含了兩個不同的概念 → 科學和技術。
  2. 「科學研究」就是把錢變成知識;「技術開發」就是把知識變成錢。
  3. 技術強調新穎性,而工程則強調可重複性,能大量複製,能產生可預期的效果。
  4. 解決了從「技術」到「工程」的所有問題,只是成功的第一步。
  5. 從科學到技術、再到產品,最後到商業成功的全過程。


以上簡短的幾句話,就把從科學到商業的流程給說完了,並且讓我們清楚明白「工程」在這整個流程中扮演什麼角色。


坦白說,我自己以前一直對於科學研究、技術、工程這幾個名詞感到困惑;就連拿到博士學位後,我都還搞不太清楚自己做的哪些工作是研究、哪些是技術開發,又或著是在解決工程問題。


說起來很蠢,但我原先真沒搞懂過,就傻乎乎地一路走到畢業;反倒是這幾年從商業視角回推過往所做的事情時,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什麼都不知道。


二、內容呈現

這次演講時,特地在開頭時就把這段一直困擾我的事情,說清楚、講明白;然後再透過「青黴素」跟「E-Ink」這兩個案例,說明怎麼從科學研究到最後的商業模式成功。


像上述兩個「技術驅動創新」的案例,從最初的科學研究到技術開發,然後再到工程量產以及商業銷售,整個週期都是幾十年起跳的、非常困難;但相對地,困難的事一旦挑戰成功,其影響力就非常巨大。

其實,我主要是想跟在場的教授說,很多時候你們的研究主題之所以可以技術轉移,是因為已經很接近技術開發跟工程量產的交界處;所以要搞清楚自己的主題到底是在做研究、技術開發還是工程上的量產問題,這點「認知」非常重要。


如果覺得自己是在做前瞻的研究主題,那就別一天到晚想要技轉搞錢了;反之,如果知道自己就是著眼在技術開發或解決工程量產的問題,那就趕緊讓它可以落地應用賺錢,證明自己的解決方案可行,別用「只是做研究」的說法,來掩飾無用的技術開發或工程量產問題。


接著,我提到「安索夫矩陣」,主要用在分析企業策略以及個人職涯規劃上;分析工具本身並不重要,但利用工具的思考過程對自己肯定會有所幫助。


社會人士每天都太忙碌了,忙到都忘了自己到底在幹嘛,只顧著解決眼前的問題、趕著當救火隊員,根本無力思考自己的職涯規劃;我特意加入這段內容,主要是想說同學們都來在職進修了,肯定是希望自己在專業及職涯上,都能有所改變吧!


我還偷渡了創業思維的決策模型,包含了「效果邏輯」和「因果邏輯」;這段的分享是我自己的私心,因為今年上半年都在接觸創業課程的內容,所以也希望能讓這群碩專班同學能了解一下這邊的差異。


很多時候,提高「認知」水準並非只是知道了什麼,而是要知道哪些事情是真的重要;但不管怎麼說都要「先知道」才有戲阿!

人最害怕的不是知道「自己不知道」,而是根本不知道「原來自己不知道」。


三、新的方向

上面講了一堆後,才進入今天的主題,但我演講時沒有抓好節奏,導致講完前面的內容已經耗掉一半的時間,後半段又是搭噴射機衝刺。


在專業的部份,跟去年演講最大的差異是加入了 FPGA 的實作,讓大家了解軟硬體設計在機器視覺上面該怎麼開發,實際上有哪些應用會需要,並透過以下兩篇論文進行講解:

  1. 基於 FPGA 的多精度神經網路推理加速系統。
  2. 基於軟硬體共同設計之可動態調整即時物件偵測與辨識加速器。


另外,還特別分享了 AMD Embedded+ 架構解決方案,以及未來 AI PC 對我們這個領域會有哪些方面的影響。


最後,我用了一個工業機器視覺的「技術驅動創新」案例來收尾,在技術開發的部份主要參考「Unsupervised Anomaly Detection and Localization for Visual Quality Inspection」這篇論文,它主要是把異常偵測的技術應用在機器視覺上面。


未來,我們在做工程實現時,就可以把「異常偵測」的技術實現在 AI PC 或 FPGA 上,這也呼應了前面所提到「從科技到商業應用」的全過程,並針對特定的應用領域提供了實際案例。


四、心得感想

在這次的演講準備過程中,我才真正深刻的體會到從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然後一路做到產品開發及商業應用等,有多麼地不容易;每一個階段都環環相扣,只要中間某個環節被卡住,就無法落地應用、也無法產生任何價值。

說也奇怪,這次演講內容所提到的每個部份我好像都有參與過,但都是很片面的了解,從來沒有過系統化的去思考整個過程與形成的脈絡。


這或許也是現代專業分工的弊端,每個人都只了解自己負責的部份,最多可能也不超過上下一階;但事實上,要真正認知到自己工作內容的價值與重要性,就必須從整體來進行考量,並非只著眼在自己擅長的那一小部份。


噴了這麼多口水,事實上有點在打高空、唱高調了;但認真地說,我自己是從整理本次演講的內容中獲益良多。


透過反覆的辨識才能定位自己所在的位置,精準定位後才知道該怎麼設計通往目標的路徑。

閱讀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得別人經驗,培養閱讀能力,一生受益。但要記住,別只讓自己的大腦永遠處於「輸入狀態」,要適當地「輸出」自己的想法。透過閱讀輸入,再利用寫作輸出,就像「費曼學習法」說的一樣,教授到別人能夠了解,自己才算是領悟了這門學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設計不僅僅是外觀和感覺。設計是其運作的方式。」 — Steve Jobs 身為一個獨立文案,許多人會以為我們的生活只需要面對電腦,從無到有,用精巧的文字填滿空白的螢幕,呈現心目中獨具風格的作品。 ——有的時候可以如此,但其實這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偶發日常。 更多的時候,白天的工作時間總被各種繁雜
Thumbnail
台股、美股近期明顯回檔,市場敘事發生改變,壞消息一樁接一樁出現,下一步該怎麼走呢?本文將探討近期的宏觀經濟事件,並分享個人的操作思考。
Thumbnail
「設計不僅僅是外觀和感覺。設計是其運作的方式。」 — Steve Jobs 身為一個獨立文案,許多人會以為我們的生活只需要面對電腦,從無到有,用精巧的文字填滿空白的螢幕,呈現心目中獨具風格的作品。 ——有的時候可以如此,但其實這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偶發日常。 更多的時候,白天的工作時間總被各種繁雜
Thumbnail
台股、美股近期明顯回檔,市場敘事發生改變,壞消息一樁接一樁出現,下一步該怎麼走呢?本文將探討近期的宏觀經濟事件,並分享個人的操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