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篇] 母親的戰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很久很久以前,我就跟老媽媽說要買輪椅帶她出門。她總是說不要,似乎是嫌坐輪椅不好看,還說出門有什麼好的,不如在家舒服。比同齡人老化更快的她,今年腿腳更加不便,幾乎是足不出戶。

舅舅對她說:「買個輪椅好,可以跟著孩子一起出門,走走看看很好的。」契機出現,老媽堅持不肯買輪椅的想法終於鬆動了。

在一個黃道吉日,我們一同挑選了輪椅,當天我就推著老媽到大學裡散步,就像遊車河一樣,一路上看到不少高齡長者坐在輪椅上,也許是外勞、也許是子女,推著、走著。在晴朗但不炎熱的午後四點,行至便利商店買了點心,在湖邊停下,邊吃點心邊聊天,像是野餐一樣,偶爾,老媽下來走走,練習一下腳力,我們都對這台體重八公斤的輪椅感到滿意。

從兩隻腳到三隻腳、四隻腳,三、四隻腳的材質形式或有變化,一開始還講究美觀,愈來愈趨向穩妥可靠,這次哄著加買在家使用的四爪手杖,讓老母親起身與行走時,髖關節較為不痛,她愈用愈滿意。

更為開心的可能是我。母親添了新玩具,其實是另類的戰袍,日後我便能推著母親,或去賣場採購物品,或沿著捷運路線採集都會風情,有閒情逸致時,來個野餐或下午茶,選擇交通與如廁方便的地方,一次一個點,不會累才願意出門看看,平日都關在家中,假日轉換環境,出門走走逛逛,心情或許會開朗些。

默默地找尋適合老人家走動的景點,我們母女的約會,即將開始。

人間福報刊登於2024/5/31

raw-image



avatar-img
62會員
350內容數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曾箏。女子生活學 的其他內容
捷運是一個能聽到很多八卦的地方,一不小心,別人家的故事就入了耳。「妳就是沒有努力過,一個沒有成功經驗的人,有什麼資格說話。」、「小孩不求進取,就是被妳教壞的……」一對夫妻聲量雖不大,站在他們面前,還是聽到了不少家事,約莫是媽媽不希望給小孩過多壓力,爸爸認為壓力能使人成長,最後用睥睨、責備的語氣,數落
周日,天氣好到有些熱,一上午的家事完工後,帶著書本,到大學校園走走。挑了棵樟樹下入座,女兒準備她的國文課報告,我則看著大陸作家王欣寫的《雖然苦,還是想活成令人羨慕的樣子──那些在都會流淚築夢的女子們》。 這本書說了十個北京女子的故事。所有國家的首都,都承載著人民「成功」的夢想,很喜歡第九篇的故事─
三年前雙胞胎女兒考高中,我和一群媽媽到文昌宮為孩子們拜拜,祈求女兒能考上合適她們的學校;三年後女兒要考大學,我帶著女兒到文昌宮祈福,在女兒勤奮自律讀書三年基礎下,請求神明護佑她們,能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小女兒告訴我,她同學說有時間拜拜不如多讀點書。我跟女兒說,也許她們家是基督徒不拜拜,也許是父母
周末,煮了絲瓜枸杞蛋花湯,配著包子,就是一頓餐點。 絲瓜是娘家媽媽很喜歡的食物,中年之後,也成為我簡單料理的主菜之一,加了枸杞與蛋花,女兒的接受度就提高了。 與女兒一起用餐時,總會聊聊生活的經驗與觀點。等女兒上了大學之後,課業不會是生活唯一重心,最近看的台劇《此時此刻》,變成我們愛情話題的來源。
文青對我來說,是動詞而非名詞,營造喜歡的文藝生活,建立清新獨特的生活品質,就是我認知的文青。 假日上市場採購一周食材是例行事務,順便稍上幾朵花,夏秋之間有野薑花,玫瑰、百合全年可見,根據心情挑選喜歡的花朵,讓花香瀰漫屋內。當完家政婦後,取出茉莉香片沖泡,以手機播放喜歡的音樂,找個舒服的坐姿,
清晨等公車,遇到一台公車很特別,停靠點不是在站牌前,而是至少十步的距離,所有乘客必須往後走十步以上才上得了車。 第一次碰到時,我猜是不是司機心情不好?上車一看,中年司機看來平和,也沒什麼不佳態度,許是特殊情況吧,我這樣想。 第二次又碰到,特意記了一下車號,也特意看了司機一眼,看看下次還有沒有。
捷運是一個能聽到很多八卦的地方,一不小心,別人家的故事就入了耳。「妳就是沒有努力過,一個沒有成功經驗的人,有什麼資格說話。」、「小孩不求進取,就是被妳教壞的……」一對夫妻聲量雖不大,站在他們面前,還是聽到了不少家事,約莫是媽媽不希望給小孩過多壓力,爸爸認為壓力能使人成長,最後用睥睨、責備的語氣,數落
周日,天氣好到有些熱,一上午的家事完工後,帶著書本,到大學校園走走。挑了棵樟樹下入座,女兒準備她的國文課報告,我則看著大陸作家王欣寫的《雖然苦,還是想活成令人羨慕的樣子──那些在都會流淚築夢的女子們》。 這本書說了十個北京女子的故事。所有國家的首都,都承載著人民「成功」的夢想,很喜歡第九篇的故事─
三年前雙胞胎女兒考高中,我和一群媽媽到文昌宮為孩子們拜拜,祈求女兒能考上合適她們的學校;三年後女兒要考大學,我帶著女兒到文昌宮祈福,在女兒勤奮自律讀書三年基礎下,請求神明護佑她們,能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小女兒告訴我,她同學說有時間拜拜不如多讀點書。我跟女兒說,也許她們家是基督徒不拜拜,也許是父母
周末,煮了絲瓜枸杞蛋花湯,配著包子,就是一頓餐點。 絲瓜是娘家媽媽很喜歡的食物,中年之後,也成為我簡單料理的主菜之一,加了枸杞與蛋花,女兒的接受度就提高了。 與女兒一起用餐時,總會聊聊生活的經驗與觀點。等女兒上了大學之後,課業不會是生活唯一重心,最近看的台劇《此時此刻》,變成我們愛情話題的來源。
文青對我來說,是動詞而非名詞,營造喜歡的文藝生活,建立清新獨特的生活品質,就是我認知的文青。 假日上市場採購一周食材是例行事務,順便稍上幾朵花,夏秋之間有野薑花,玫瑰、百合全年可見,根據心情挑選喜歡的花朵,讓花香瀰漫屋內。當完家政婦後,取出茉莉香片沖泡,以手機播放喜歡的音樂,找個舒服的坐姿,
清晨等公車,遇到一台公車很特別,停靠點不是在站牌前,而是至少十步的距離,所有乘客必須往後走十步以上才上得了車。 第一次碰到時,我猜是不是司機心情不好?上車一看,中年司機看來平和,也沒什麼不佳態度,許是特殊情況吧,我這樣想。 第二次又碰到,特意記了一下車號,也特意看了司機一眼,看看下次還有沒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那天要帶妹妹出門 在對街的斜坡上看到一位阿嬤坐在那裡 面容笑笑的,陽光晴朗、附近有穩穩站好的手推車。
下午家訪一個一百歲的阿嬤,本來預期應該是個瘦弱的虛弱長輩,沒想到到案家一看,是個帶著長珍珠項鍊,滿頭雪亮白髮,霸氣的獨居老太太! 問住在外縣市,特別會來等家訪的兒子,媽媽今天有特別打扮嗎?兒子搖搖頭說,沒有,媽媽每天穿著就是這樣! 聽說老太太九十六前都還會騎腳踏車,兒子請過幾個外勞都被老太太辭
Thumbnail
女兒說想把腳踏車輔助輪拿掉已經一段時間了,這篇文章描述了父親在教導女兒學習騎腳踏車的過程以及其中的心情起伏。文章中講述了父親內心的害怕和期望,以及女兒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和挑戰。這是一篇關於家庭和成長的故事。
Thumbnail
Covid-19 疫情前,老媽的腳就因年老退化行走不便,不然就是擔心出門在外如廁不便,屢屢婉拒與我們一同出遊,這幾年來若非就醫,最多就是在社區中庭散步,維持基本的肌耐力。只是隨著年紀越大,加上生理上的病痛,走沒有幾步路就氣喘吁吁疲累猶生。看著老態龍鍾將近八旬的她,心裡不禁期盼「時間能走慢一點嗎」!
三月初回老家, 後來.... 得知, 媽媽最近都在第二間(所謂的正常床)臥房就寢, 源於過年前的腳問題(先前的騎腳踏車跌倒, 後來的急性痛風), 相對於通舖上擺一張彈簧床墊(第三間), 第二間 "正常的床" 比通舖, 和室對老人家而言方便多了.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透過和長輩的對話,回顧了過去的生活經歷,以及自己在不同年齡段的心境轉變。文章中融合了個人人生體悟,以幽默的筆觸透露出作者對於生活的感悟和反思。
年初跟老公討論著規劃家人一同出國旅遊, 加上部門剛決定了今年國外旅遊地點, 關於「跟團旅遊」這件事, 我探詢了一輪口風: 老公:「這個我有興趣。」 (出國都有興趣) 婆婆:「小的孩子帶出去不方便,我幫你帶,你們去玩就好。婆婆:我看來回都是OO機場,怎麼花的時間不一樣。」 (行程看得
自從去年底媽媽右肩開刀之後,大概三個月的時間出入都需要家人載,老人家復原期似乎比較長° 昨天還在上班的時候,媽咪打電話來公司,很開心的跟過客說:她今天終於騎摩托車去菜市場了,買了很多泰國蝦還有蓮霧,只是太久沒有騎車,手伸直催油門覺得很酸,還蠻開心的媽咪終於可以自己出門了° 重點是
Thumbnail
那天要帶妹妹出門 在對街的斜坡上看到一位阿嬤坐在那裡 面容笑笑的,陽光晴朗、附近有穩穩站好的手推車。
下午家訪一個一百歲的阿嬤,本來預期應該是個瘦弱的虛弱長輩,沒想到到案家一看,是個帶著長珍珠項鍊,滿頭雪亮白髮,霸氣的獨居老太太! 問住在外縣市,特別會來等家訪的兒子,媽媽今天有特別打扮嗎?兒子搖搖頭說,沒有,媽媽每天穿著就是這樣! 聽說老太太九十六前都還會騎腳踏車,兒子請過幾個外勞都被老太太辭
Thumbnail
女兒說想把腳踏車輔助輪拿掉已經一段時間了,這篇文章描述了父親在教導女兒學習騎腳踏車的過程以及其中的心情起伏。文章中講述了父親內心的害怕和期望,以及女兒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和挑戰。這是一篇關於家庭和成長的故事。
Thumbnail
Covid-19 疫情前,老媽的腳就因年老退化行走不便,不然就是擔心出門在外如廁不便,屢屢婉拒與我們一同出遊,這幾年來若非就醫,最多就是在社區中庭散步,維持基本的肌耐力。只是隨著年紀越大,加上生理上的病痛,走沒有幾步路就氣喘吁吁疲累猶生。看著老態龍鍾將近八旬的她,心裡不禁期盼「時間能走慢一點嗎」!
三月初回老家, 後來.... 得知, 媽媽最近都在第二間(所謂的正常床)臥房就寢, 源於過年前的腳問題(先前的騎腳踏車跌倒, 後來的急性痛風), 相對於通舖上擺一張彈簧床墊(第三間), 第二間 "正常的床" 比通舖, 和室對老人家而言方便多了.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透過和長輩的對話,回顧了過去的生活經歷,以及自己在不同年齡段的心境轉變。文章中融合了個人人生體悟,以幽默的筆觸透露出作者對於生活的感悟和反思。
年初跟老公討論著規劃家人一同出國旅遊, 加上部門剛決定了今年國外旅遊地點, 關於「跟團旅遊」這件事, 我探詢了一輪口風: 老公:「這個我有興趣。」 (出國都有興趣) 婆婆:「小的孩子帶出去不方便,我幫你帶,你們去玩就好。婆婆:我看來回都是OO機場,怎麼花的時間不一樣。」 (行程看得
自從去年底媽媽右肩開刀之後,大概三個月的時間出入都需要家人載,老人家復原期似乎比較長° 昨天還在上班的時候,媽咪打電話來公司,很開心的跟過客說:她今天終於騎摩托車去菜市場了,買了很多泰國蝦還有蓮霧,只是太久沒有騎車,手伸直催油門覺得很酸,還蠻開心的媽咪終於可以自己出門了° 重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