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則貼文,認識了蒔芳,聽說那則貼文,在不大的水池裡,激起了不小的漣漪,水面上的漣漪會隨著時間消逝,但心上的漣漪不會,它會慢慢消融,刻在骨子裡,化在血液裡,改變或重整未來的生活。那則貼文是這樣寫的:
「我見過一個溫和有禮的青年,陽光下的他,熠熠生輝。青年身邊有個女子,如向日葵般燦爛,玫瑰般嬌豔,登對不已。有一天,燦爛嬌豔不在,青年垂頭喪氣,如受傷的折翼大鵬,低垂在屋簷下.
一粒米一滴水,我餵養著大鵬,直到大鵬能再起飛。
大鵬在藍天中翱翔,我如家燕班銜土築巢,守著四方屋宇,等待大鵬歸家。
時光悠悠,青年成為壯年,我也不再年輕。
向日葵出現了,壯年依戀著年少時的陽光,想離巢。
大鵬的陽光,成了家燕的狂風暴雨,那些年的相濡以沫,最終成了笑話。
致諸親好友,
沈蒔芳與何展鵬,於今解除婚約,從今往後,恩斷義絕,不復相見。」
Day 1
飛機落地北京,蒔芳取了行李離開機場前,在新設定好的粉專「蒔光」上發布第一則貼文,「北京,請多多指教!」配上飛機下降時蒔芳拍攝的第一張北京照,第一次單獨出國,雖然文化語言並不陌生,蒔芳心裡還是忐忑的。
轉換地鐵到了時光旅店,當初看到評論介紹旅店鬧中取靜,到景區都很方便,蒔芳便決定就是它了,大千世界花花事物中,能一眼瞧見,又能有好感,也是緣分,況且,就是短期休憩的地方,乾淨安全就可以了。
入住手續辦理好後,離飯點還有些時間,蒔芳繞著胡同走,想看看北京居民的日常,大樹下坐著大媽,扯著嗓門聊天,大叔穿著背心站在門前,默然地看著門外,沒有被整理過的胡同十分有煙火味兒,有些狹小,也不十分乾淨,有些轉角還堆著可回收的資源垃圾,就像蒔芳小時候走過的巷弄,彷彿走到底轉個彎就到家,回到家就能看見父親的笑臉。
弟弟時元問過蒔芳,為什麼選擇北京旅遊而不是日本東京或韓國首爾?也許是因為念書時苦苦背誦卻從未見識過的壯麗江山、人文史蹟,也許是因為看過的幾部陸劇,再加上想當個既疏遠又靠近的遊客,那麼還有什麼城市比北京更加合適呢?
繞了一圈,繞到大街上了,逛逛超市,超市旁有間燒餅舖,甜的鹹的看起來都很好吃,還有雞蛋灌餅餐車,買了一些準備回去當晚餐,正好此時看到一個年輕女孩抓著機車上的中年男子不給走,兩相僵持不下,男子下車抓著女孩打,女孩打不過就叫圍觀路人報警,男子扯著嗓門說我是你爸報什麼警,推了女孩一下就騎上機車離去,女孩罵了幾句也離開了。蒔芳明白,這世界並非都能父慈子孝,但親眼目睹親與子如仇人般敵視的畫面,也是奇觀了。
天全黑前回到旅店,蒔芳用過晚餐、梳洗過後,在粉專上紀錄今天~
「以前,一直等著某個人有空,與我一起出國看看,某人始終很忙,忙得抽不出時間,和我看看外面的世界,到不是我們都沒出國過,他常因公出差交流,我則帶著孩子去孩子能去的地方,後來孩子長大,不想跟媽媽出門,不能跟家人一起出國,我也缺了興致,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過去。
現在,踏出這一步,獨自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想走的路,想看的風景,一人份的勇氣不多也不少,凡事剛剛好就好,背起行囊,帶上筆電,第一站,是北京。
抵達北京已是下午,搭機場快捷到東直門轉地鐵到時光旅店,旅店小而美,櫃台備有到著名景點的交通介紹,身處於胡同之間的地理位置,算得上鬧中取靜,喜歡胡同裡參天的大樹,一看就很有歷史感,我摸摸樹身與它打招呼,如果它能說話,會跟我說什麼呢?沙沙的樹葉聲是在鼓勵我吧!一路向前,不要害怕,也不要放棄。
走出胡同,看到大街上的超市,進去看看北京的物品與台北有何不同?五穀雜糧幾乎都是散裝的,就像市場一樣,可以自行選取需要的種類與份量,水果種類也不少,台灣不產櫻桃,價格自是昂貴,這裡的櫻桃新鮮也便宜,可以大吃特吃,還有蟠桃,樣子扁扁的又叫扁桃,據說這是神話故事裡王母娘娘蟠桃宴裡的蟠桃,台灣沒有,當然要來吃吃看,
走出超市,看到餐車上寫著雞蛋灌餅,不少人排隊等著買,好奇上前觀看,原來是一片餅皮受熱後會慢慢膨脹,到某個程度之後以筷子戳破,將打散的蔥花雞蛋液灌進去,再慢慢兩面烘熟,在將辣椒醬刷在金黃色的雞蛋灌餅上,看起來就很好吃。
最讓我驚奇的是馬路上幾乎都是電動車,電動公車、電動汽車、電動三輪車,電動化普及率真高,最特別的是老人家載孫子女的三輪車,車體有各種好看的平面造型,車裡有小孫子小孫女的娃娃奶音,真是一道美麗的人間風景。」
挑了五穀雜糧、水果、雞蛋灌餅和有著祖孫的電動三輪車照片,一起發文出去,闔上筆電,躺在床上打開電視,看著看著,意識漸漸模糊.電視裡的聲音,陪著自己度過北京的第一夜。
Day2
蒔芳住的旅店是沒有提供早餐的,看到麥當勞蒔芳走了進去,餐點跟台北最大不同的地方在於有中式早餐的選項,回過神來後才發現原來在陌生的地方,熟識的連鎖商店竟然成為依靠的對象,蒔芳在心裡笑了一下自己,說要探險,還是不自覺會選安全的路。
北京的第一個景點是頤和園,介於四環與五環之間,蒔芳住在二環,搭乘地鐵就能到的地方都不算遠,研究地鐵轉乘,也是一種樂趣。下車後不用特別看地圖,跟著遊人走就行了,買好了票進園,昆明湖映入眼簾,湖面上有遊船,湖畔楊柳青青,長廊裏遊客不少,還能順著指示方向慢慢走著,一波波團客走來,人越來越多,讓人感到煩躁,離開長廊之後不再擁擠,上了萬壽山佛香閣,逛了蘇州街,蒔芳發現這麼大的園區是走不完的,知道中國地大物博,可真正親臨用腳丈量,那差異不是一點點,北京面積16411平方公里,台灣面積36197平方公里,將近半個台灣大;北京人口數2154萬人,是台灣人口七成多, 知道跟體會是完全不同層面,頤和園長廊的遊客就能讓蒔芳感到巨大壓迫,看來這趟北京行景點要修改一下,人太多的地方,恐怕得放棄。
離開頤和園後蒔芳轉去北京中軸線上的前門大街,名店小吃都有,有吃有逛,累了就到星巴克,寫完當天的旅行紀錄才回旅店。
「五月的北京很美,陽光正好,風吹過成林綠蔭,早晚還有涼意,正午較熱,避開就好。
今日走訪景點是皇家園林頤和園,頤和園前身叫清漪園,是乾隆向母親祝壽的禮物,集中國各地建築為大成,昆明湖仿杭州西湖,景明樓及望蟾閣仿岳陽樓及黃鶴樓,不過1860年英法聯軍破壞殆盡,光緒重修更名為頤和園,慢慢地變成現在我們看到的樣子,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到了北京,當然一定要來看一看的。
園林裡最著名的是那一道長廊,全長728米,是世界上最長的畫廊,是為了方便慈禧散步用的走廊,每個廊柱都有雕刻故事,但人實在太多了,到了舉步維艱的地步,我便離開長廊了。光緒對慈禧來說是魁儡,重修頤和園應該是慈禧的意思,這道長廊,有看到拍了照,就可以了。
在萬壽山上的佛香閣往下俯瞰昆明湖,大片園區一覽無遺,十七孔橋連結湖中的南湖島,湖面上有許多腳踏船,除了巨石雕成的石舫外,這昆明湖與其他湖似乎也沒有太大差異,觀光財永遠要放在優先考量,還好我是在佛香閣往下看,若是擠在湖畔的人堆裡,怕也不能看到全貌吧!
蘇州街挺有意思的,顧名思義就是仿江南街景,一水兩街,有各式店舖,最要緊的是人沒那麼多,能走路也能搭船,各取所好,我沒有搭船,想把搭船的體驗留到江南水鄉,更為真切。沿著河岸逛著店家,想著自己未曾到訪過江南的古人,看著什麼都是新鮮有趣的。
頤和園的風景是秀麗的,歷史卻是血腥的,無論是慈禧與光緒,或是後來的英法聯軍,首善之都有最燦爛耀眼的地位,自然也免不了鮮血的洗禮,作為觀光客,賞景之餘想到歷史,不由得慶幸自己生活在自由民主的現代,加上便利的網路,眼界可以是開闊的。
逛夠皇家園林後,回到現代世界,前門大街上有小吃名店與咖啡廳,明清時期的前門大街叫正陽門大街,是皇帝到天壇祭天的御道,御道上的商家,自然是不同凡響的,燕京雜記裡寫著「京師店市,素講局面,雕紅刻翠,錦窗繡户,招牌至有高三丈者。夜則燃燈,數十纱籠角燈照輝如白日。」現在的前門大街因應商業模式的變革,已有所不同,但仍是觀光勝地,到北京,沒有不來的。
我不愛吃烤鴨,一個人能吃的也不多,第一個吃的是糖葫蘆,山楂裹上糖漿,酸甜可口,算是開胃小食。與前門大街垂直的胡同裡有不少小吃,我選了莜麵品嚐,這是莜麥做成的麵食,台灣沒有,非常有嚼勁,味道也好,我很喜歡。吃完正餐,買點艾窩窩、驢打滾和棗卷果來吃,老闆人好,讓我每樣買一點品嚐,不會有吃不完浪費的問題,不過這些甜點,我不太喜歡。
頤和園與食物的照片一同上傳,照片會說話,未盡的部分就交給照片了。」
Day3
北京市有16個市轄區: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豐臺區、石景山區、海淀區、門頭溝區、房山區、大興區、通州區、順義區、昌平區、懷柔區、平谷區、密雲區、延慶區,大部分的旅遊景點都在東西城區,蒔芳住在東城區,昨日去的頤和園在海淀區,今日原本安排同位於東城區的故宮,前台的姑娘告訴蒔芳故宮人多,早點去比較好,蒔芳研究一下地圖,中軸線上的歷史文化景點從南到北,依次爲永定門—先農壇—天壇—前門大街—正陽門—天安門廣場—天安門城樓—故宮—太廟—社稷壇—景山公園—萬寧橋—鐘鼓樓,這樣吧,一早進故宮,人潮來前離開,再登景山公園俯瞰故宮。
故宮一開門蒔芳就進去了,快速地在宮殿間穿梭,這才發現故宮跟自己想的差距很大,御花園很小很小,整個宮殿就是一格一格的火柴盒,說它是牢籠真的很貼切,想著自己看過的宮廷劇,同情起宮廷裡的女子。
人潮到來前,蒔芳已從神武門離開,神武門與景山公園隔街相望,景山是元明清時期的皇家園林,也是明朝崇禎皇帝自縊的地方,見證朝代更迭,源源不絕的歷史長流。
從景山公園正門進去,看到許多芍藥,原來正是芍藥花節,萬花耀眼,偶而有幾朵牡丹,聽到旁邊遊客說才知道,牡丹花季末,芍藥花開,無論是芍藥或是牡丹,蒔芳都是第一次見,深深被它的美麗震撼了,難怪二花被稱為花中二絕,蒔芳佇足了好久,拍了好多張照片,真的太美了。
景山公園制高點是萬春亭,亭下的瞭望台正是俯瞰故宮的地方,蒔芳旁邊正好站著幾位出家師父,師父看著紫禁城感嘆地說裡面有多少冤魂呀!是呀,那裡沒有冤魂呢,朝代的中心點冤魂肯定是特別多的。
蒔芳下山後,發現街邊有家炸醬麵,進去點一碗,隔桌有對中年夫妻問蒔芳打那兒來?蒔芳說台灣,中年夫妻說他們從南京來,剛從故宮出來,肚子餓來吃麵,先生邊吃麵邊說北京人真可憐,吃這麼難吃的炸醬麵,蒔芳嚐了一口,的確不合口味,心想也許是南北口味差異,所幸量不多,很快就吃完了。
老城區除了歷史建築,還有許多年歲久遠的老樹,光是在樹下走著,就很舒服,自由行的好處就是這樣,想走就走,不必配合其他人。蒔芳發現有一團一團棉絮飄過,追蹤一下,原來是柳絮呀,詩詞裡讀過,今日總算得見了,今日真好,得見芍藥牡丹,也見柳絮。
這一天,「蒔光」紀錄著
「說起紫禁城,想到的是什麼呢?
我想到的是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是的,是《步步驚心》,四爺與若曦相愛不能相守,紫禁城裡有的只是權勢與算計,但求本心的人猶如籠中之鳥,再也無法翱翔無法快樂。
故宮與景山是相連的景區,逛了故宮後一定要上景山俯瞰故宮,那些在後宅中爭鬥的女子,因為時代關係,沒能跳出束縛自己的規矩,便只能日夜思量如何得到更多好處,若能俯視全局,就不會日夜想著討好男人吧!也許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站得不夠高,看得不夠遠,四目所及只有四方屋宇。日後若有煩憂,就往山上走,會發現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釐清自己的中心思想,至關重要。
現代的北京,新舊交替,競爭也激烈,以觀光客的角度看,撇去宮廷劇的影響與好奇,我其實覺得不要花太多時間在故宮裡,走訪大街小巷,吃遍當地小吃,跟當地人說說話,更為有趣的多。北京有很多外地打工的人,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個家庭、一串故事,無意間捕獲的浮光片影,更為醉人。
在后海巷弄間小店飲食,餐點普通,佐著店主與友人大聲聊天談笑的話語,似乎,我也是他們中的一份子,聽著他們談娃談工作甚至聊是非,真真切切感受到他們的生活。我喜歡穿梭在巷弄間,沒有陌生地的恐懼,只有悠然自得的樂趣,彷彿我能與古人相遇,也彷彿我曾經生活在這裡。
北京的芍藥與柳絮讓我驚艷,每一張照片都有圖說,就讓這些承載我心情的旅遊照片說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