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藥》之閱讀省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魯迅的《藥》為一篇反映社會現實的短篇小說,內容大意為革命烈士為遊行示威慷慨赴死,然而他的鮮血卻被無知迷信的大眾認為是癆病的治方,使得主角爭搶著「人血饅頭」去治兒子的病。

 

《藥》從文學史的意義上來看,魯迅創作《孔乙己》、《狂人日記》,和《藥》等小說時期正值五四運動的時代,當時人民在歷經帝制破滅和東西方思想更迭之際,卻未見一番新氣象反倒亂象橫生,正如社會學家涂爾幹(Durkheim)曾說「社會變遷迅速、生活步調加快,面對日益失序的社會,個人無所適從……當社會處在脫序(anomie)的狀態之中,社會的秩序的穩定與和諧過度震盪,人類生活在緊張與不安之中,使得人越來越自私自利。」,故而在此背景下魯迅藉《藥》強調革命的不徹底性,導致思想未開化者的現實悲劇,以此做出沉痛的呼告,此作品也反映新五四文化運動強調「言之有物、反孔非儒」之精神。

 

若以文學意象去分析,從題名《藥》觀之,「藥」一詞應是為治病所用的藥材之意,然而在文本中出現的「藥」卻是象徵迷信的血饅頭,那麼真正的藥在哪裡?從文本線索來看,真正的「藥」其實應當是革命志士的思想,唯有像小說中烈士先驅宣揚理念,科普知識文化,才能真正改善社會底層百姓的生活及振興國家。但小說中無知的群眾仍擁抱著「迷信偏方」的舊中國傳統思想,而棄烈士等西方思想為鄙履,卻將革命志士之血當成無上珍稀之「藥」,這何嘗不是一種捨本逐末之行為?作者透過結尾愚昧百姓對於治癒疾病的希冀,及烈士悲壯犧牲呈現強烈的對比,猶如古詩詞中以「樂景襯哀情」之諷諭手法,讓已知偏方無效的讀者們為其感到既諷刺又憐憫,呼應作者冷峻批判下悲憫那些社會弱者的心境。

 

談及作者本身,曾赴日學醫的魯迅說過「學醫救不了中國」,並想以文字的力量來改善社會,而《藥》正是作者用來「醫治」普羅大眾的這樣一篇作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折疊思考的沙龍
5會員
21內容數
隨機放置一些推書心得、教育理論,及觀影文,整理記錄的集散地
折疊思考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20
最近快過了半年,實習期也要結束了! 從來沒想過自己會這麼期待回象牙塔的日子:D 拉回正題,這個標題大概是我觀察後得出來的方法,適用於對你帶有成見或惡意的對象,當這個特定對象特別喜歡抓小辦子、挖坑給你跳,或是好為人師進行指教時,你可以進行以下對話: 嘿!某某,你剛才表達了你的觀點,我認為這是一個
Thumbnail
2024/12/20
最近快過了半年,實習期也要結束了! 從來沒想過自己會這麼期待回象牙塔的日子:D 拉回正題,這個標題大概是我觀察後得出來的方法,適用於對你帶有成見或惡意的對象,當這個特定對象特別喜歡抓小辦子、挖坑給你跳,或是好為人師進行指教時,你可以進行以下對話: 嘿!某某,你剛才表達了你的觀點,我認為這是一個
Thumbnail
2024/09/11
〈蝶戀花〉這首詞講述青春易逝、時光匆匆的感受。
Thumbnail
2024/09/11
〈蝶戀花〉這首詞講述青春易逝、時光匆匆的感受。
Thumbnail
2024/09/11
 明清女性在社會上有獨特的「貞女現象」,意即不論未婚夫的生死,女子將終生忠貞其丈夫,故而在社會風俗上明顯透過道德意識約束女性行為,禮教仍是女性的枷鎖。 然而在清代中葉時,卻出現了像吳藻這般在清詞史上揮灑濃墨重彩一筆的女詞人,從她的創作中可看出其不同於時代的性別意識。
Thumbnail
2024/09/11
 明清女性在社會上有獨特的「貞女現象」,意即不論未婚夫的生死,女子將終生忠貞其丈夫,故而在社會風俗上明顯透過道德意識約束女性行為,禮教仍是女性的枷鎖。 然而在清代中葉時,卻出現了像吳藻這般在清詞史上揮灑濃墨重彩一筆的女詞人,從她的創作中可看出其不同於時代的性別意識。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魯迅繼〈狂人日記〉、〈孔乙己〉之後,在一九一九年四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上發表了短篇小說〈藥〉。魯迅自承想利用小說的力量改良社會:「我的取材,多採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在這篇〈藥〉中,魯迅揭示的迷信與冷漠,時至今日,仍值得我們反思與討論。 一
Thumbnail
魯迅繼〈狂人日記〉、〈孔乙己〉之後,在一九一九年四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上發表了短篇小說〈藥〉。魯迅自承想利用小說的力量改良社會:「我的取材,多採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在這篇〈藥〉中,魯迅揭示的迷信與冷漠,時至今日,仍值得我們反思與討論。 一
Thumbnail
魯迅的《藥》為一篇反映社會現實的短篇小說,內容大意為革命烈士為遊行示威慷慨赴死,然而他的鮮血卻被無知迷信的大眾認為是癆病的治方,使得主角爭搶著「人血饅頭」去治兒子的病。
Thumbnail
魯迅的《藥》為一篇反映社會現實的短篇小說,內容大意為革命烈士為遊行示威慷慨赴死,然而他的鮮血卻被無知迷信的大眾認為是癆病的治方,使得主角爭搶著「人血饅頭」去治兒子的病。
Thumbnail
《七劍八俠》第六、七回寫呂壽診斷兩症,連篇累牘地寫診症文字和藥方⋯⋯
Thumbnail
《七劍八俠》第六、七回寫呂壽診斷兩症,連篇累牘地寫診症文字和藥方⋯⋯
Thumbnail
一男中嗜心魔蠱,求一苗女醫治。苗女告訴他,魔蠱可解,但代價要嘛生,要嘛死,要嘛一輩子當她奴隸。於是男子抉擇……
Thumbnail
一男中嗜心魔蠱,求一苗女醫治。苗女告訴他,魔蠱可解,但代價要嘛生,要嘛死,要嘛一輩子當她奴隸。於是男子抉擇……
Thumbnail
王度廬曾寫了一部名為《新血滴子》的小說,又名為《雍正與年羹堯》⋯⋯
Thumbnail
王度廬曾寫了一部名為《新血滴子》的小說,又名為《雍正與年羹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