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猶大支派的大衛(David)不是掃羅王朝的合法繼承人,成為以色列王必定會引起非議,所以歷史記載特別要處理好他登基的過程,合法化大衛王朝的統治。但聖經更進一步理想化大衛,推崇大衛為以色列王的典範,確立猶太文化中君王的角色形象。[1]
掃羅(Saul)死時,大衛統領猶大支派,幾年後掃羅的堂兄弟,軍頭押尼珥(Abner)控制北方眾支派,擁護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Ish-bosheth)做以色列王,但不久因伊施‧波設的無能和押尼珥的背叛瓦解。於是,北部眾支派的長老來到希伯崙(Hebron),請求由大衛來做以色列王,他們對大衛說:
「看哪,我們是你的骨肉。從前掃羅作我們王的時候,率領以色列人出入的是你。耶和華也曾對你說:『你必牧養我的百姓以色列,你必作以色列的君王。』」[2]
大衛具備了這三項條件:1.以色列十二支派的血統 2.百姓眾望所歸 3. 上主的乎召。在大衛與以色列眾長老立約達成協議後,長老們就膏立大衛為王。
大衛在希伯崙登基後,不是以自己地盤希伯崙為新都,也不是去到舊都──掃羅的故鄉基比亞(Gibeah),而是攻取耶布斯人(Jebusites)在基比亞對面的耶路撒冷(Jerusalem),建造成為以色列國新的首都。此後的耶路撒冷,也就是錫安(Zion),大衛的城與上主的城,成為了以色列的重要象徵,以及上主同在的重要象徵。
參考資料:
1. Arnold, Bill T. 1 & 2 Samuel. The NIV Application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2003. p. 1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