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變得幸福的話語

讓孩子變得幸福的話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圖片來源:金石堂

圖片來源:金石堂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感到安心,其實都在站在自己的立場為出發點,而不是抱持著同理心或好奇心去了解孩子做與不做的真正原因。


《讓孩子變得幸福的話語》這本書的作者田中茂樹是一名醫師及心理師,同時也是擁有四個孩子的父親,他以自身養育孩子的經驗及多年輔導許多家長度過養育難關來與讀者分享如何讓孩子變得幸福,也告訴家長該以何種心情來面對煩躁不安的時期。


比如書中提到小孩挑食的問題,我非常認同作者提到逼迫孩子吃下不喜歡的食物是弊大於利,也不要以「如果不解決會成為大問題」的心態來看待。由於我本身從小到大一直被長輩逼迫吃各種不喜歡的食物,也確實每次都成功抵禦,但仍舊很難理解為什麼會寧可破壞他人的心情,也要堅持他人接受自己的命令呢?即便出發點是好的,難道不能以尊重的心態去面對他人的選擇嗎?說到這裡,想必會有許多人會說「好的東西為什麼要拒絕?」但換個角度去思考,拒絕又怎麼樣呢?再更深一層去思考,其實希望他人聽命於自己是一種控制欲,而背後潛藏的很可能是自己內在的焦慮與不安,而這也是許多父母最大的問題,而小孩無形中成為了被壓迫者,還要被灌輸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好」的思維。


作者也同時提到許多家長讓孩子克服不擅長之處的方法是「讓他習慣就好」並且稱為這是一種「鍛鍊」。其實這是很常聽到的一個論點,但我也一直難以苟同,原因是既然孩子不喜歡或感到不舒服,為什麼還要勉強他處於這樣的環境或情況,這難道不是一種虐待嗎?我認為所謂的「克服」必須建立在當事人本身也有意願做的情況下,而不是打從一開始就抗拒的狀態,這很容易讓孩子的心靈受到傷害而造成長久的影響。


其實,要讓孩子變得幸福,並不是在學業成績上取得良好的成績,而是父母給予孩子充分表達自我想法的能力,這不僅能讓他們對父母產生信任,也會培養他們能在他人面前暢所欲言的能力,而不是難以拒絕或貿然接受他人的意見。


與其說這本書是教導父母如何說出讓孩子幸福的話語,不如說是告訴所有的父母應該以輕鬆的心態去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種種問題,並且以觀察者及陪伴者不疾不徐的腳步去引領孩子一同學習茁壯。


非常推薦所有的父母閱讀這本書,作者在書中所闡述的想法與論點都能讓親子關係更加緊密,同時又給予孩子足夠安全感及空間去自由發揮,也可以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重新省思自己是否該放慢速度,給孩子多一些傾聽與耐心?




avatar-img
射手媽咪婷婷的沙龍
210會員
1.2K內容數
射手媽咪婷婷的 Premiu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當你做不完堆積如山的工作,你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我猜測多數人會選擇花更多時間來處理,於是工作超時所導致的後續問題讓我們的生活品質及身體健康出現危機。 如果可以,我們都希望可以少花點時間工作,而《慢速工作力》便是告訴我們其實並不需要瘋狂忙碌,也能讓我們的工作既有意義又同時具有價值
相信許多人聽過「男兒有淚不輕彈」這句話,代表的是男性就必須要展現剛強的氣概,不能被人發現軟弱的一面。 也因為如此,養育男孩的標準注定與女孩不同,比如男孩不能喜歡粉紅色,或是玩娃娃會被取笑,都是對於男性有著既定的框架,也使得許多氣質較為不同的男性感到痛苦,甚至在成長的過程飽受霸凌。
身為快小姐,我實在對於動作慢吞吞的人感到沒有耐性,但有些人就是怎麼樣都快不起來,猶如樹懶一樣是天性使然,而非故意放慢速度。 《慢先生快小姐》講的就是兩位個性截然不同的男女相遇,總覺得兩個人的步調不一致,在相處上也有所困難,那到底該怎麼辦呢?還是乾脆換一個人相處看看呢? 繪本中的兩
當你做不完堆積如山的工作,你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我猜測多數人會選擇花更多時間來處理,於是工作超時所導致的後續問題讓我們的生活品質及身體健康出現危機。 如果可以,我們都希望可以少花點時間工作,而《慢速工作力》便是告訴我們其實並不需要瘋狂忙碌,也能讓我們的工作既有意義又同時具有價值
相信許多人聽過「男兒有淚不輕彈」這句話,代表的是男性就必須要展現剛強的氣概,不能被人發現軟弱的一面。 也因為如此,養育男孩的標準注定與女孩不同,比如男孩不能喜歡粉紅色,或是玩娃娃會被取笑,都是對於男性有著既定的框架,也使得許多氣質較為不同的男性感到痛苦,甚至在成長的過程飽受霸凌。
身為快小姐,我實在對於動作慢吞吞的人感到沒有耐性,但有些人就是怎麼樣都快不起來,猶如樹懶一樣是天性使然,而非故意放慢速度。 《慢先生快小姐》講的就是兩位個性截然不同的男女相遇,總覺得兩個人的步調不一致,在相處上也有所困難,那到底該怎麼辦呢?還是乾脆換一個人相處看看呢? 繪本中的兩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對我來說,開始整理就是「有意識活著」的開始,特別是在育兒階段的家長們,總是感覺時間匆匆溜過,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累什麼。如果你覺得自己總是在「瞎忙」,那麼適當的停下腳步,整理自己、整理時間、整理想法是很重要的,整理之後再出發,或許就能找到忙碌的方向與意義。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對我來說,開始整理就是「有意識活著」的開始,特別是在育兒階段的家長們,總是感覺時間匆匆溜過,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累什麼。如果你覺得自己總是在「瞎忙」,那麼適當的停下腳步,整理自己、整理時間、整理想法是很重要的,整理之後再出發,或許就能找到忙碌的方向與意義。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