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設定最終目的-影響電影成功與否的關鍵

如何正確設定最終目的-影響電影成功與否的關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篇講何謂最終目的,個人認為是否正確設定最終目的,影響到一部片成功與否。觀眾期待看到最終目的,以及它是否能成功,作者如何說服觀眾這樣做能成功,是作者與觀眾的戰爭,也是一部片看點之一,因此如何正確的設計出最終目的,就是本篇的內容。

正確設定最終目的需要幾點:

1.最終目的

2.主角的特殊技能或長處,以及與最終目的組合方式

3.目標加上某事件(已發生或是即將發生)

4.必須完成最終目的的原因(阻止3)

5.成功後的利益(委託人的,與主角的)

6.任務名稱


以上順序是我個人的思考習慣,到時正式在故事裡鋪陳的順序應該是631245,以下我會以異星入境作為範本幫助解釋。


1.最終目的:

是一個明確的行為,只要一句話就能說明完畢,甚至一個詞就可以。我也建議只用一個辭去定義最終目的。

重點不是最終目的有多炫砲,是如何達到最終目的才需要炫砲。


異星入境的最終目的是:了解對方意圖。


2.主角的特殊技能或長處,以及與最終目的組合方式:

先設定好最終目的,再進行技能長處的設定,雖然叫做特殊技能或長處,其實作者盡量別設計一個沒人可以理解的技能或長處,當然名稱可以很華麗,但使用方式與效果也是要讓觀眾直觀理解,如果是看不懂聽不懂,所以好像很厲害的感覺發生,只會讓觀眾無法理解而分神,甚至是離去。留住觀眾的方法不是天馬行空,是意想不到又具有內建邏輯的組合方式。


異星入境的特殊技能或長處是:主角是教授,擅長語言學、教學。

組合方式是:使用語言學去跟外星人溝通,理解它們的意圖,翻譯給人類聽。


3.目標加上某事件(已發生或是即將發生):

雖然我建議目標最好是人類,或是具有人類智能(設定的思維是披著XX外皮的人類,或是一個語言不通的外國人)的有機質物。

目標是無機質物的故事也所在多有,通常會有偏向明確類型的比較適合以無機質物作為目標,比如隕石地震等災難片就是明確的無機質物,瘋狂的史前巨鯊、地底竄出的殭屍老鼠、克蘇魯降臨、十三號星期五等等,這些不具備人類智能或是超越人類智能可以想像的都歸於無機質物。如果你想要寫這類的故事,那麼盡量不要讓目標有人類智能。

回到題目上——目標加上事件(已發生或是即將發生)是什麼意思呢?

以他委型故事來說,所謂目標是委託人的目標。


異星入境的目標加上事件(已發生或是即將發生):劇情裡的委託人是將軍,目標是美國總統,事件是即將發生型,組合起來就是美國總統想要發動戰爭。


4.必須完成最終目的的原因(阻止3):

完成最終目的與能夠阻止目標加上事件的邏輯,作者必須建立好讓觀眾可以理解,組合的漂亮就能產生新穎感,讓人想看下去。


異星入境必須完成最終目的的原因(阻止3):了解對方意圖,我(將軍)才可能說服總統,阻止一場即將爆發的世界大戰。


5.成功後的利益(委託人的,與主角的):

在他委型的電影可以看到委託人給予主角任務,是因為這件任務的成敗攸關委託人自身的利益,主角只是一名打工仔。但是任務成功,主角也能從委託人身上獲得自己無法獲得的獎勵,兩人一榮俱榮、休戚與共。

雖然是個小點,但我必須再三強調,不要讓觀眾覺得委託人會背棄主角,只是利用主角並且將來肯定會毀約,千萬不要做這種設定,會毀了你的故事,除非你想講的就是一場背叛。


異星入境成功後的利益(委託人的,與主角的):將軍是和平,主角是成為學術權威


6.任務名稱:

任務名稱其實不重要,放最後思考是為了避免因為先想出了炫砲任務名稱而讓任務偏斜。另外一點是,某些故事會取華麗的任務名稱,但是實際上任務的最終目的也不是什麼炫砲內容,會讓人感覺華而不實。

要如何兼顧華麗的任務名稱又有炫砲的最終目的呢?有個明確的方法可以完成設定,以故事的線性邏輯歸納,其實故事就只有兩種走法,其一就是炫砲到底如同全面啟動,但因牽涉較深入的邏輯條件,容後再談。


異星入境的任務名稱:溝通


將之以觀眾視角重組順序631245

任務名稱:溝通

委託人是將軍,目標是美國總統,事件是即將發生型,組合起來就是美國總統想要發動戰爭。

最終目的是:了解對方意圖。

特殊技能或長處是:主角是教授,擅長語言學、教學。

組合方式是:主角擅長語言學,用語言學去跟外星人溝通,理解他們在講什麼,翻譯給人類聽。

異星入境必須完成最終目的的原因(阻止3):了解對方意圖,我(將軍)才可能說服總統,阻止一場即將爆發的世界大戰。

異星入境成功後的利益(委託人的,與主角的):將軍是和平,主角是成為學術權威。


以上,希望能對各位有所助益。



avatar-img
omega的編劇學習心得
4會員
51內容數
這裡寫的是個人多年來對於故事如何編寫的心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本文探討故事創作中主角動力的來源,指出壓力並非有效的動力來源,應以主角內在的自私慾望為基礎,並最終透過自我犧牲展現故事的核心精神。文中以Netflix電影《i人質危機》和《鬼才之道》為例,說明使用壓力作為動力會導致結局可預測、缺乏轉折和層次感等問題。
這篇文章討論故事構型的重要性,並以電影《全面啟動》為例,說明如何利用「主角+(獲得或逃離)目標+阻礙+解決行為+憑什麼」的公式,建構一個完整且具吸引力的故事。文章強調「憑什麼」是故事創意的核心,決定了故事的類型、畫面、行動和整體風格。
主角不反應危機 近期看完了鬼才之道,深覺台片總有這個問題,因此寫出這篇,希望能幫到現在陸續又開始參賽的各位。 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主角不要總是它X的反應世界的危機。 這真的每次看到就是翻白眼,身為主角不去追求完成自己的夢想,整天擔心危險,不會有觀眾喜歡一個被危機踢著屁股跑的消極主角。 請設計一
本文探討故事創作中主角動力的來源,指出壓力並非有效的動力來源,應以主角內在的自私慾望為基礎,並最終透過自我犧牲展現故事的核心精神。文中以Netflix電影《i人質危機》和《鬼才之道》為例,說明使用壓力作為動力會導致結局可預測、缺乏轉折和層次感等問題。
這篇文章討論故事構型的重要性,並以電影《全面啟動》為例,說明如何利用「主角+(獲得或逃離)目標+阻礙+解決行為+憑什麼」的公式,建構一個完整且具吸引力的故事。文章強調「憑什麼」是故事創意的核心,決定了故事的類型、畫面、行動和整體風格。
主角不反應危機 近期看完了鬼才之道,深覺台片總有這個問題,因此寫出這篇,希望能幫到現在陸續又開始參賽的各位。 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主角不要總是它X的反應世界的危機。 這真的每次看到就是翻白眼,身為主角不去追求完成自己的夢想,整天擔心危險,不會有觀眾喜歡一個被危機踢著屁股跑的消極主角。 請設計一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