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一代宗師》提到過習武之人有三個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對我而言,教學之路亦是這樣的歷程。王家衛對於「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解釋十分簡潔:
就是一個所謂的宗師之路,只不過是三個簡單的過程,一個是見自己,你必須要知道自己的志向是什麼樣。二是見過天地,最後,則是你要去見眾生,把所有學到的東西還給眾生,那個才是你,到那個階段你才能稱得上是一代宗師。
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我會不斷回溯自己的過往,思考小時候的我在想什麼,在意什麼,有什麼痛苦是藏在心裡但說不出口的?
小孩並沒有大人誤以為的無憂無慮,有的孩子面對父母離婚,在心底一直認為是自己的錯,從小就必須學習當個小大人,去照顧父母的情緒;有的孩子在學校被歧視、排擠,於是習慣性貶低自己,討好他人;有的孩子始終感受不到父母的愛,他認為只有他「成績好,表現好。」父母才會愛他。
看著這些孩子,他們有時候會像刺蝟一樣把自己武裝起來,像烏龜一樣把自己縮進殼裡,是他們受過傷,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傷痛的表現,大人能做的只有耐心等候,並且堅定地告訴他「我會等你願意開口,我會一直都在。」
回顧自己所遭受過的兒時創傷,我更有勇氣面對過去,也從中更了解自己。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也逐漸了解自己是怎樣的人,適合怎麼樣的教學模式。老師對學生應該因材施教,但學生也要學會適應老師的風格。
「你只能成為你自己。」
是我在觀摩了無數的優秀教學,又親身實踐、反覆試錯後的體悟。
教學之路的第一境界是「見自己」
只有見到自己還不夠,必須了解這個世界。否則只會侷限在自身狹隘的幻想之中,就像井底之蛙一樣,以為天空只有那麼小。
見天地的方式有很多,閱讀、旅行、與人交流、親身體會......只要能夠不斷接觸新的觀點,就有機會產生碰撞,多一種觀看世界的角度。在過程中可能會很迷茫,因為很多觀點常常矛盾且互相駁斥,有些甚至是有心人士刻意販賣焦慮,想要煽動觀眾情緒而放出的。
但仍必須去經歷,只有實際經歷,才能對世界有更真實的認識,從中培養更柔軟且彈性的觀點,知道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理,但我們仍舊能信仰自己所相信的價值。
教育一項是充滿爭議的議題,大至不同的社會階層,小至家庭、個人,對教育都有不同的需求和想像。舉個淺顯的對比,台北都會區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期待,怎麼可能和山區原住民部落的父母一樣呢?
對孩子應該要嚴厲管教,還是放任自由?
學什麼對他們的未來才真正有幫助?
我認為沒有對錯,因為每種教育觀點的產生,背後一定都有他們的脈絡,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就好。
教學之路的第二境界是「見眾生」
我們生來所擁有的一切,本來就是宇宙所賜予的,一路走來,受過別人的幫助甚多,才能成就今天的自己,所以教學之路的最後一個境界是「見眾生」
我很喜歡魯迅的一句話: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是一個犀利的作家,他的作品總是能夠一針見血地諷刺人性最卑劣的地方。他是一個極度剛強,敢於對抗公不義之事的人,但他同時對社會又充滿關懷與柔情,願意彎下腰來,關懷弱小,提攜後進。
要教的東西很深奧,但我試圖用最簡單、有趣的方式去傳遞。教學不是為了炫技,賣弄自己有多優秀,而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同理他們的困境和需求。這是在見到自己之後,又把自己給拋開的歷程,我不再需要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因為經歷過前面的境界後,內心沒有那麼多匱乏需要填補。
教學是一門體貼的藝術,生命真的會因為付出而有愛。
而在簡化道理,傳遞知識的過程中,收穫最大的其實是自己。我必須反覆研讀,真正了解一件事之後,才有可能用簡單的方式傳遞給學生。
教學之路的第三境界是「見眾生」
你在做什麼的時候,也經歷了「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三境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