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喜愛書、音樂、攝影、樹木、東京、溫德斯的人來說,其實不太可能不喜歡溫德斯的片子-我的完美日常,但片中卻又有不少細節的不合理還有刻意的成分在裡面,這部片要不是役所廣司來演,演的太自然,不然真的不可能有那麼多好評。
德國導演溫德斯在1985年,因為喜愛小津安二郎,拍下的尋找小津,也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片,無論是電影的拍法、基調、色彩等,都能感受到溫德斯對這位日本偉大導演的崇敬,還有導演對日本文化的喜愛,溫德斯真的也是一位超級哈日族。
當然,這部片,也完全也是一部東京公廁的宣傳影片,裡面有超級多有名的建築師設計的公廁,而且片裡的公廁真的都太乾淨了,也是有點過於美化。平山先生的單身生活中,無論是工作或是活生。也有不少小細節,我個人覺得並不太合理(畢竟我們自己也是藍領階級的家庭長大的,母親更是做過很多年的清潔人員,對於清潔工作內容我們也都知道)。
老實說,我不像許多人那麼喜愛這部片,畢竟裡面的刻意成分,我個人還是覺得多了些,像是後段安排平山先生的有錢人妹妹出現來接她女兒回家,我也覺得實在更刻意。不過畢竟我還是一個喜愛書、音樂、攝影的人,電影裡的許多事情還是頗為吸引我,裡面關於讀的小說,有福克納的《野棕櫚》、幸田文的《木》、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的短篇小說《十一》,其實都是頗為冷門的書,可見平山先生真的是位不跟隨他人的讀書人,我相信役所廣司真的是位愛書人,因為看他看書以及對待書的樣子,真的都太自然了。然後,我覺得這部電影最吸引人的當然就是音樂,少了電影裡那些錄音帶播放的七八零年代的經典搖滾樂,我覺得這部電影,頓時就會黯然失色了。與電影同名的歌曲就是Lou Reed 的〈Perfect Day〉,其他像是The Animals /〈House of the Rising Sun〉、The Velvet Underground /〈Pale Blue Eyes〉、Patti Smith /〈Redondo Beach〉、金延幸子 /〈青い魚〉等,電影最後出線的曲子是Nina Simone /〈Feeling Good〉,搭配著役所廣司的神情,實在也有許多想像。
這些本來就是我很喜愛的曲子,聽了自然很有感受,當然這些曲子分別出現在電影的不同橋段的連結,也是很巧妙的事情。片中,特別強調了一件事,就是所謂的日文裡的木漏れ日,意指光影穿過樹葉縫隙間落下的景象,暗喻著稍縱即逝的美好瞬間與把握當下的意涵。片中的平山先生很喜歡植物和樹木,會用底片相機去拍這些光影穿透隙縫的時刻,這一點我反而相當有共鳴,我自己也是一個很愛看這種光影的人,無論是光影穿過樹葉縫隙間落下或是光線反射在屋內、建築等的瞬間,我常常也都會為這些瞬間著迷,我記得以前住在台東的時候,常常都會望著天空以及這些光影瞬間發呆。
平山先生是一位清潔人員,住在破舊的宿舍,每天都做重複的事情,喜歡看書、聽錄音帶、錢湯、攝影,去居酒屋永遠點一樣的東西,總是知足又喜悅的重複每天所有的事。我們處在現代的資本社會,對於工作、階級、資產等,仍都有著強烈的刻板與階級之分,我們總是不滿足並羨慕著他人,只會想得到更多,我們或許很難想像有平山先生這樣的人存在。
我不太想把這部片當作甚麼勵志片,提醒我們要知足常樂、喜悅認真的面對每一天,因為那真的很難,除非遠離人群,在人群的社會中,就要面對人性的各種面向與問題。不可能有甚麼所謂的完美的日常,就只有現在的日常,現在是現在,以後是以後,至少我們都可以告訴自己,光影穿過樹葉縫隙間落下的那些瞬間,隨時都在,只是我們有沒有去感受去體會,那一瞬超越了任何的身分與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