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影展】《熱與塵》(1983)— 在漫漫沙塵中追尋生命意義的女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1982年,英國女子Anne在私人書信中,發掘不為人知的家族秘密。原來,在1923年,Anne的姨婆 — 新婚的Olivia跟隨丈夫來到印度。殖民地的炙熱焦灼,非但沒有令Olivia窒息難耐,反倒讓她的心湖漣漪不斷,陷入英俊的印度王侯所編織的情網。最終,Olivia毅然離開丈夫,不知去向。

深受這段神秘過往吸引的Anne,決定遠赴異國,尋覓姨婆的足跡。沒想到,黃沙漫漫的熱土,讓Anne的心也變得躁動徬徨。命運的變化多端,將不同時空的兩代女子,人生交織成共同的一條線…

【文學電影三頭神,與誕下的結晶《熱與塵》】

默詮艾佛利影業的「三頭神」

默詮艾佛利影業的「三頭神」

要談《熱與塵》(Heat and Dust)前,似乎有必要先介紹電影的製作陣容,被影迷公認是文學電影改編的翹楚,默詮艾佛利影業(Merchant Ivory Productions)「三頭神」— 導演James Ivory、監製Ismail Merchant 與編劇Ruth Prawer Jhabvala。1961年,James Ivory與Ismail Merchant 成立了默詮艾佛利影業,首部作品《The Householder》即是改編Ruth Prawer Jhabvala的小說。既然要將自己的著作搬上銀幕,Jhabvala索性親自擔綱編劇,三頭神自此結下不解之緣,展開日後漫長的合作生涯。

1983年的《熱與塵》,一樣由Ruth Prawer Jhabvala的同名小說改編。原作出版於1975年,並榮獲布克獎(Booker Prize)[1]的殊榮。《熱與塵》電影版上映後,票房與評價皆不俗,更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 Awards)[2]8項大獎提名,由Jhabvala奪得最佳改編劇本獎(這也是Jhabvala的首部劇本獎)。

Greta Scacchi飾演女主角Olivia

Greta Scacchi飾演女主角Olivia

演員部分,飾演Olivia的Greta Scacchi是首次主演電影,表現不俗,並獲得當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新人提名。Greta秀麗的外型,宛如清新純潔的百合,詮釋我見猶憐、溫婉浪漫的Olivia極有說服力(片中Olivia的服飾以素雅的白色調為主,相當符合人物性格)。第二女主角Anne由知名女星Julie Christie飾演,不羈的現代感特質頗適合角色,演出稱職。印度演員Shashi Kapoor從默詮艾佛利影業的首部電影《The Householder》起,便多次與影業合作,在《熱與塵》則飾演主要角色 — 迷惑Olivia的俊朗印度王侯(劇情未提及實際姓名)。

【人生同步的兩代女性】

Olivia與同志友人Harry

Olivia與同志友人Harry

劇情為古今交錯的雙線敘事,縱然時空迥異,有著共同血緣[3]的兩名女子,人生的路途漸漸重迭,步向類似的軌跡,形成橫跨時代的巧妙共同體。Olivia與Anne皆因故來到印度,為異國環境及文化感到著迷,與異族男子共譜禁忌戀曲,身邊皆有特立獨行、與印度水土不服的男性友人作伴(Harry是舊時代隱身的同志,Chid是放棄繁華的美國苦行僧),過後也在同一處住所度過餘生。

Anne與自稱苦行僧的Chid

Anne與自稱苦行僧的Chid

時空背景相異,後代的人生自然不可能是上一代的複寫。Olivia來到印度是為了追隨丈夫,Anne是出於自身選擇;Olivia備受社會規範禁錮,能隨心所欲的Anne卻迷失人生方向;Olivia與生活周遭的印度人之間有條隱形鴻溝,Anne則能平等自在地與印度房東一家共處;同樣暗結珠胎,Olivia和Anne對於腹中胎兒,作了截然不同的決定。

【炙熱愛慾下,暗湧的政治波動】

Shashi Kapoor飾演與Olivia相戀的印度王侯

Shashi Kapoor飾演與Olivia相戀的印度王侯

《熱與塵》1923年的時間線,正是英屬印度(British Raj)時期。在《熱與塵》上映的1980年代,恰巧影壇推出諸多英屬印度的相關作品,例如真人實事改編的《甘地》(Gandhi)、E. M. Forster小說改編的《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 )。相較於後兩者,《熱與塵》雖細膩柔和,仍可從細枝末節中,留意到時代變革的暗湧。由於歷史淵源的複雜,讓人悸動不已的不倫之戀,背後依然是政治性的。

Olivia明明有位溫文體貼的丈夫,新婚燕爾的夫妻起初那麼相愛,為何Olivia還是走上出軌一途?莫非是印度燥熱的氣候、瀰漫的沙塵,蒙蔽了她的雙眼和心靈?或許真正的關鍵,還是她不能再忍受封閉的環境。遠赴異地,終究無法擺脫僵固保守的禮儀規範。丈夫、殖民地官員、貴婦人們,全部緊盯著她的一舉一動,這些人只要她待在英國的狹窄社交圈,安分守己地作個溫順的「好妻子」及文明人。

Olivia受王侯之邀,一同出遊嬉戲。

Olivia受王侯之邀,一同出遊嬉戲。

所以,對英國人而言落後奇異的印度文化,在Olivia眼中卻是生動、誘人的新鮮體驗。她不願遵循官夫人到遠方避暑的不成文規定,炎熱無比的高溫反而燃起探險的心。Olivia成了反派者,打破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疆界,推開了門扉(界線),映入自詡尊貴的印度王侯眼簾。也讓聰慧但不知未來何去何從的Anne,感受到親族冒險基因的招喚,踏上另種意義的尋根之旅。

跨越種族的禁忌愛慾

跨越種族的禁忌愛慾

Olivia與王侯的愛戀,是情慾的湧動,亦是柔情的靈魂共鳴,至少對Olivia是如此。可是王侯呢?對Olivia的真心有幾分?王侯無疑為清麗可人、熱情友善的Olivia傾倒,然而他的政權也受到英國政府百般牽制,暗中與盜匪們勾結,不時重挫殖民者的銳氣。若能成功征服身為殖民者的女子,讓她孕育流淌著印度血液的生命,即是被殖民者對帝國的最佳復仇。

不過,在Olivia失去孩子後,王侯依舊接納了她,特地為伊人打造隱密的居所。即便大勢已去、流亡他處,王侯直到逝世前,仍會定期探望Olivia。究竟是假意還是真情,想必銀幕前的觀眾心中自有答案吧!

【從「墮胎」一窺陰性同盟】

意外懷孕的Anne一度尋求墮胎

意外懷孕的Anne一度尋求墮胎

此外,在Olivia與Anne欲墮胎的段落,筆者窺見了陰性結盟的緊密連結。Anne向在印度結識的女性長者求助,用所謂的「按摩法」墮胎,但過程是宛若撫慰的輕柔觸碰,並無瀰漫絲毫獵奇的驚悚氛圍。王侯高傲的母親,對於Olivia有「非我族類」的忌憚,也有爭奪同一名男性的較勁意識,最終仍為了不願節外生枝的政治因素,秘密協助Olivia墮胎。對比用父權思維批判Olivia不檢點的Saunders醫生,「墮胎」這個女性的共有連結,讓本欲敵對的兩名女子成為共度難關的同盟。

印度王侯住所的女眷

印度王侯住所的女眷

無論是懷孕、生產或墮胎,皆是獨屬於女性的生命經歷。雖然篇幅不多,《熱與塵》能讓立場、膚色相去甚遠的女子們,因墮胎走到相互支持的道路上,不被父權的道德標準所審判,筆者喜見這樣的呈現。

【銀幕內外的「新生」】

王侯與喜彈鋼琴的Olivia交談,鋼琴隨後也伴隨Olivia度過餘生。

王侯與喜彈鋼琴的Olivia交談,鋼琴隨後也伴隨Olivia度過餘生。

尾聲,Olivia巧妙地躲過為男性爭奪戰獻祭的宿命(Olivia的丈夫或情人,都希望她誕下屬於他們血緣的孩子,展現自己的勝利),後半生揮別了(被視同是陽剛代表的)國族鬥爭,沒有服膺舊時代認定的女性價值 — 成為妻子和母親,而是開創獨屬於她個人的天地,終生伴隨著洗滌身心的悠揚琴聲,遠離塵囂紛擾。Anne尋尋覓覓,選擇傾聽內心順其自然,如願尋得平靜的歸屬。體內孕育著新生命的她,殷切期盼下一段「新生」的來臨。Olivia與Anne的殊途同歸,看似桎梏,筆者卻看到女性跨越傳統阻礙、追尋自我的堅定。

《窗外有藍天》劇照

《窗外有藍天》劇照

兩個世代的女子,皆在異鄉重獲新生。血緣、種族等種種原生條件,不足以全然定義個體的價值,不禁令筆者想到電影的幕後陣容。默詮艾佛利影業成立的宗旨,是希望在印度製作能發揚國際的英語電影,結果陰錯陽差成了英美文學改編的佼佼者。不論是E. M. Forster的《窗外有藍天》(A Room with a View)《此情可問天》(Howards End),Henry James的《波士頓人》(The Bostonians),石黑一雄的《長日將盡》(The Remains of the Day),都是獲得無數獎項提名及肯定,令影迷津津樂道的經典。

有趣的是,默詮艾佛利影業的三頭神,沒有一位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James Ivory是美國人,Ismail Merchant 是印度穆斯林,兩人不僅為合作長達44年的事業夥伴,私下亦是相偕一生的伴侶。Ruth Prawer Jhabvala是生於德國的猶太人,1939年因時局逃往英國,之後與印度丈夫結褵,1975年又搬往紐約定居,一生可謂多采多姿。然而三位「非典型英國電影製作人」,卻製作出許多連英國人都望塵莫及的文藝佳作。由此可見,原生條件固然重要,後天形塑的內在精神,更能作為生命的主宰。就像《熱與塵》的Olivia與Anne,生於英國,最後在異國尋得歸處。

《熱與塵》主演及製作團隊合影

《熱與塵》主演及製作團隊合影

《熱與塵》沒有過於強烈的戲劇張力,筆者依然在觀影過程中,為這個細緻綿密的女性故事深深觸動,後韻無窮。同時慶幸優秀的編導,讓劇情沒有淪於異國情調的剝削,而是展現不分世代的女性自主。《熱與塵》這首柔和的生命探尋之歌,細細聆聽便能尋獲啟發。


[1] 創立於1969年,每年頒發給用英語書寫、在英國出版的優秀小說,是國際重要的文學獎項之一,也有許多獲獎著作改編為影視(例如《英倫情人》、《長日將盡》、《少年Pi的奇幻漂流》、《狼廳》)。另外,不少曾獲得布克獎的作家,日後也獲得諾貝爾獎的殊榮(例如石黑一雄)。

[2] 原名為British Academy Film Awards,簡稱BAFTA Awards。是英國影視產業的最高榮譽,其公信力及權威性相當於美國的奧斯卡獎,因此華語媒體有時也稱為「英國奧斯卡」「英國金像獎」

[3] 在原作小說中,Olivia並非現代敘事者(書中未提及姓名)的姨婆,而是step-grandmother(敘事者是Olivia丈夫與再娶妻子的後代),所以兩代之間沒有血緣關係。電影可能為了敘事精簡,改為血脈相連的親屬。


【延伸閱讀】

☆ 金馬影展的焦點導演(James Ivory)介紹

☆ 內文圖片取自IMDbThe Movie Database金馬影展官網默詮艾佛利影業官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海邊的離島
86會員
130內容數
愛我所愛,寫我所感。努力分享自己熱愛的事物。
人海邊的離島的其他內容
2024/12/26
1941年的《狼人》(The Wolf Man)不是影史首部狼人電影,也非環球影業第一部狼人電影。1935年,環球便推出《倫敦狼人》(Werewolf of London) ,可惜票房並不理想。六年後,捲土重來的《狼人》叫好叫座,狼人自此成為環球影業最具代表性的怪物之一。
Thumbnail
2024/12/26
1941年的《狼人》(The Wolf Man)不是影史首部狼人電影,也非環球影業第一部狼人電影。1935年,環球便推出《倫敦狼人》(Werewolf of London) ,可惜票房並不理想。六年後,捲土重來的《狼人》叫好叫座,狼人自此成為環球影業最具代表性的怪物之一。
Thumbnail
2024/11/20
宋存壽執導的《母親三十歲》,以爭議性十足的題材,挑戰傳統的性別框架。時至今日的台灣,銀幕中的母親形象,仍是以所謂的「賢妻良母」居多。而在1973年,距今半世紀前的台灣,《母親三十歲》便大膽描繪母親私密的情慾,與女性在婚姻、親職與維持自主性的兩難,是非常前衛的作品。
Thumbnail
2024/11/20
宋存壽執導的《母親三十歲》,以爭議性十足的題材,挑戰傳統的性別框架。時至今日的台灣,銀幕中的母親形象,仍是以所謂的「賢妻良母」居多。而在1973年,距今半世紀前的台灣,《母親三十歲》便大膽描繪母親私密的情慾,與女性在婚姻、親職與維持自主性的兩難,是非常前衛的作品。
Thumbnail
2024/07/27
本片改編自1952年同名戲劇 ,以知名的公主仿冒者 — 安娜.安德森(Anna Anderson) 的生平為藍本,融合《賣花女》(Pygmalion) 式的架構,讓眾說紛紜的傳聞 ,帶有如幻似真的傳奇色彩。
Thumbnail
2024/07/27
本片改編自1952年同名戲劇 ,以知名的公主仿冒者 — 安娜.安德森(Anna Anderson) 的生平為藍本,融合《賣花女》(Pygmalion) 式的架構,讓眾說紛紜的傳聞 ,帶有如幻似真的傳奇色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1983年的《熱與塵》,由Ruth Prawer Jhabvala的同名小說改編。原作出版於1975年,電影版上映後票房與評價不俗。劇情為古今交錯的雙線敘事,有著共同血緣的兩代英國女子,皆因故來到印度,沒想到兩人都陷入不倫之戀,人生的路途漸漸重迭,形成橫跨時代的巧妙共同體。
Thumbnail
1983年的《熱與塵》,由Ruth Prawer Jhabvala的同名小說改編。原作出版於1975年,電影版上映後票房與評價不俗。劇情為古今交錯的雙線敘事,有著共同血緣的兩代英國女子,皆因故來到印度,沒想到兩人都陷入不倫之戀,人生的路途漸漸重迭,形成橫跨時代的巧妙共同體。
Thumbnail
看完「可憐的東西」之後,對導演尤格藍西斯非常敬仰,於是就想找他的舊成來看,沒想到找到的「真寵」,女主角之一竟然也是被䁥稱石頭姐的艾瑪史東。
Thumbnail
看完「可憐的東西」之後,對導演尤格藍西斯非常敬仰,於是就想找他的舊成來看,沒想到找到的「真寵」,女主角之一竟然也是被䁥稱石頭姐的艾瑪史東。
Thumbnail
執起導演筒的莒哈絲,同樣拒絕陷入男性導演的創作思維,她把攝影機當作鋼筆、把聲音和影像當做文字,繼續執行著顛覆性的文學實驗,藉由聲音和畫面的分離,用「痛苦的書寫」解構傳統電影用時間和空間建立的線性敘事,引導觀眾進入私密的女性內心世界:跳動的慾望、擺動的歡愉、死亡的驅力。
Thumbnail
執起導演筒的莒哈絲,同樣拒絕陷入男性導演的創作思維,她把攝影機當作鋼筆、把聲音和影像當做文字,繼續執行著顛覆性的文學實驗,藉由聲音和畫面的分離,用「痛苦的書寫」解構傳統電影用時間和空間建立的線性敘事,引導觀眾進入私密的女性內心世界:跳動的慾望、擺動的歡愉、死亡的驅力。
Thumbnail
《仕女圖》更像是哀悼女性的輓歌,見證一個女人生命的淪落,沒有救贖、沒有希望,確實難以打動普羅大眾的心。然而,筆者肯定珍・康萍挑戰大眾期望視角的勇氣,另闢蹊徑,關懷蘊藉地將一個世代女性群體的悲涼命運呈現在觀眾眼前,加之以精緻華服這殺人不見血的短刀,重新帶領觀眾思考羸弱女性如何被呈現、如何再現女性主體。
Thumbnail
《仕女圖》更像是哀悼女性的輓歌,見證一個女人生命的淪落,沒有救贖、沒有希望,確實難以打動普羅大眾的心。然而,筆者肯定珍・康萍挑戰大眾期望視角的勇氣,另闢蹊徑,關懷蘊藉地將一個世代女性群體的悲涼命運呈現在觀眾眼前,加之以精緻華服這殺人不見血的短刀,重新帶領觀眾思考羸弱女性如何被呈現、如何再現女性主體。
Thumbnail
《勸服》描述出身地主家庭、27歲仍未婚的「大齡女子」Anne Elliot,多年前曾與海軍軍官Frederick Wentworth相戀,然而雙方門不當戶不對,Anne的家人都極力反對這門親事。最後Anne在親友的勸說下,忍痛放棄愛人,傷心欲絕的Wentworth便選擇遠走他鄉。
Thumbnail
《勸服》描述出身地主家庭、27歲仍未婚的「大齡女子」Anne Elliot,多年前曾與海軍軍官Frederick Wentworth相戀,然而雙方門不當戶不對,Anne的家人都極力反對這門親事。最後Anne在親友的勸說下,忍痛放棄愛人,傷心欲絕的Wentworth便選擇遠走他鄉。
Thumbnail
這幾天看了希維特的《美麗壞女人》,是一部長達四小時,然後讓我看了停了六次的電影,關於到一對年輕情侶經由商人朋友的介紹認識了一名半退休老畫家還有他的妻子,而為了要幫助半退休老畫家孕育他的新作品,年輕情侶的男方沒先問女方,就替她答應女方可以留下來幫老畫家作為模特兒,而老畫家的作品需要模特兒裸體進行……
Thumbnail
這幾天看了希維特的《美麗壞女人》,是一部長達四小時,然後讓我看了停了六次的電影,關於到一對年輕情侶經由商人朋友的介紹認識了一名半退休老畫家還有他的妻子,而為了要幫助半退休老畫家孕育他的新作品,年輕情侶的男方沒先問女方,就替她答應女方可以留下來幫老畫家作為模特兒,而老畫家的作品需要模特兒裸體進行……
Thumbnail
今年金馬影展備受矚目的電影之一《默愛 Ammonite》是2017年憑藉《春光之境》橫掃國際影壇各大獎項的導演法蘭西斯‧李(Frances Lee)的新作,找來了兩大演技派女星凱特‧溫絲蕾(Kate Winslet)與瑟夏‧羅南(Saoirse Ronan),挑戰19世紀同志之間的禁忌之戀。
Thumbnail
今年金馬影展備受矚目的電影之一《默愛 Ammonite》是2017年憑藉《春光之境》橫掃國際影壇各大獎項的導演法蘭西斯‧李(Frances Lee)的新作,找來了兩大演技派女星凱特‧溫絲蕾(Kate Winslet)與瑟夏‧羅南(Saoirse Ronan),挑戰19世紀同志之間的禁忌之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