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紋草(Fittonia albivenis)原產於哥倫比亞、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和巴西北部等地的熱帶雨林,在台灣是很受歡迎的觀葉植物。看到那美麗的深綠色葉片上的白色或粉紅色網紋,總會讓人忍不住讚嘆大自然的奇妙,然後可能就帶一盆回家了。
但是,網紋草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讓它成為科學家非常感興趣的植物。
什麼特點呢?原來,網紋草有顯著的紅外光(far-red light)吸收能力。植物的葉片在吸收光線後,裡面的葉綠素會被激發;當葉綠素回到基態(ground state)時,會釋放出能量,而這個能量會以螢光的形式放出,可以用螢光分光光度計測量。
一般植物釋放出來的螢光,大概都是在735 nm;但是網紋草釋放出來的螢光,卻是落在753 nm,幾乎多了20 nm。這意味著,網紋草能夠吸收更多的紅外光。
到底是為什麼網紋草會具有吸收更多紅外光的能力呢?最近發表的論文發現,關鍵可能就在它的光系統I(photosystem I,PSI)的結構。
為什麼是光系統I而不是光系統II呢?原來,在一般植物中的光系統II本來吸收的就是可見光(680 nm),而光系統I相對比較能吸收紅外光(700 nm或更長)。所以,從光系統I下手是對的。
當然,研究團隊還是有先偵測了兩個光系統,結果發現,網紋草光系統I-捕光複合體I在745.4 nm有螢光發射峰,但是光系統II-捕光複合體II主要的發射峰是位於680-695 nm。與它發出來的753 nm的螢光來看,自然是光系統I比較值得進一步研究。
於是研究團隊使用冷凍電子顯微鏡來解析網紋草光系統I-捕光複合體I的結構。
首先,他們發現網紋草的光系統I-捕光複合體I整體結構與其他被子植物類似。但是,在四個捕光複合體I的天線蛋白中,卻有一個與其他被子植物有明顯的不同:Lhca3。
有什麼不同呢?網紋草的Lhca3主要在三個區域與其他被子植物不同。
第一個,它的N端環區,在一般的植物的Lhca3裡面,這個區域是Gly-Phe-Ile-Glu,但是網紋草的Lhca3卻是Phe-Trp-Phe-Gln。也就是說,一般植物的這個區域,只有一個胺基酸具有苯環側鏈,但是網紋草的這個區域,卻有3個胺基酸有苯環側鏈,形成了一個比較大的「頂蓋」。這樣,會對葉綠素產生位阻。
第二,在網紋草的Lhca3的跨膜螺旋C,是一個具有極性的酪胺酸(Tyr);但是在一般植物中,這個位置要不就是苯丙胺酸(Phe)、要不就是白胺酸(Leu),都不具有極性。由於這個位置的胺基酸距離葉綠素很近,所以從非極性胺基酸變為極性胺基酸,會造成葉綠素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受到影響,或者會對這個葉綠素與Lhca3的互動受到影響。
最後,在網紋草的Lhca3的跨膜螺旋B與C之間,有兩個胺基酸(蘇胺酸Thr與纈胺酸Val)的距離大約為10.3Å;但是在其他植物,通常這兩個胺基酸的位置距離要近得多,通常小於4.1Å。比較寬的距離意味著,葉綠素在這裡會有更大的自由度來改變它的構形。
過去的研究曾發現,網紋草的Lhca3與Lhca4裡面有一些可以吸收更長波長的葉綠素a,被稱為「紅色葉綠素」(red chlorophyll),但是萃取出來後卻發現,它們就是一般的葉綠素a而已。這個研究發現告訴我們,這些「紅色葉綠素」,可能就是因為周圍環境的不同,造成它們可以吸收更長的波長。
所以,整體來看,因為網紋草的Lhca3的結構是如此的不同,這造成葉綠素分子之間的互動發生變化,也影響到這些葉綠素分子與周圍的蛋白質的互動。或許,這就是為什麼網紋草能吸收的光波長,比一般植物長了20 nm的原因吧?沒想到花市裡一盆幾十塊錢的小小觀葉植物,竟然有這麼大的秘密!
參考文獻:
Li, X., Huang, G., Zhu, L. et al. Structure of the red-shifted Fittonia albivenis photosystem I. Nat Commun 15, 6325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06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