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醫療發達,現在的人逐漸遺忘在過去的年代,「治病」與「痛苦」幾乎是同義詞。現代的醫療時常標榜「無痛」,我是連做醫美都喊痛的人……
在19世紀以前,人家是生命的鬥士,醫生則是科學的先驅,而非現在醫護過勞。
這本書除了彙整了歷史上荒誕、怪奇的病史以外,也不外乎出現一些生命奇蹟。
例如:古時候吞刀的人、喜愛將下體到處亂塞的男性數名,還有次次危及生命的受傷史,卻都死不了的士兵,果真是硬漢,讓人想起眷村裡的一些國軍老爺爺說起自己吃老鼠、吃沙子的刻苦過往。
某個女人接連懷孕,前一、二次都順利生產,直到第三次是在第二次生產後的幾個月後開始,大肚子到了第九個月,卻突然停了,肚子不再變大,沒生出孩子,也沒有覺得不適。
孕婦竟然不以為意地就讓自己停經了六年,直到某日,人非常不舒服,終於就醫,從身體取出了一坨黑色的腐肉,即為那在懷孕到第九個月不明原因而死的胎兒,腐爛在腹中,並待在身體裡六年。
放在現在實在讓人難以想像這樣消極的態度,但也或許就是那一開始所提的,因為在過去不發達的醫療,讓人諱疾避醫。
在電影《可憐的東西》裡,呈現的就是過去學研併進的醫療環境。
這本書真的是很有趣,並不是閱讀後就能增長醫學知識,但一窺醫學史的演變確實是娛樂性十足。
作者類似旁白的寫作手法,即使是在解釋醫學裡有些艱澀的用字,也不會覺得難以下嚥。
不過最讓我佩服的是,譯者田菡,在閱讀翻譯的書籍本來就會有一些不是很口語化或地方化的現象,但是在我閱讀本書以來,從沒有這個問題,而且還能偶爾被幽默擊中笑點,或許本來作者就是這個口吻,但就像是網路上的迷因,如何一句話知道誰是台灣人……心照不宣。
這是1726年的一個案例,全家八口人,病情兇猛,每個人的身體都部分壞疽,最小的嬰兒死亡。壞疽的意思就是肢體變黑,細胞壞死,只剩父親倖免於難。
可以想像在那個年代,肯定會有像是被詛咒的一家流言四起,最後調查病因是製作麵包的穀物受到真菌感染,有毒的化學物質即使加熱也不會受到影響。
天啊!這是不是超有既視感。可不就是今年的寶林茶室中毒事件雷同,受菌汙染的米製品。
過了將近300年,相同的食安問題竟然再現。
感謝最終陪伴在病痛身邊的都是熱心關切的醫護人員,願病者病情逐漸好轉如同300年前一樣。
推薦指數:★★★★★
通過/不通過:PASS
※以上分享非常不客觀,也不具任何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