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摩爾,
歡迎來到台股大報社。
今天主計處公布六月景氣燈號,
景氣對策信號很爭氣的亮紅燈,
從其中內容來看,
燈號改變項目分別是:
1.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 37-32分(轉向) 到 31-23分(穩定)
2.工業及服務業加班工時 31-23分(穩定) 到 37-32分(轉向)
3.海關出口值 31-23分(穩定) 到 45-38分(熱絡)
第一項的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內容為透過詢問受訪者對未來景氣的看法,分別有「好轉」、「不變」或「轉壞」三種選項,將結果編製成指數,可用來觀察受訪企業對於未來景氣的樂觀或悲觀程度。
製造業包括鋼鐵、成衣服飾、塑膠製品、紡織、化工、電子機械、汽車等產業,其中電子機械業為最大權重。
從6月的數據來看,受訪者普遍偏向保守面對。
第二項的工業及服務業加班工時,內容代表正常工時以外的實際工作時間,通常加班工時呈現成長趨勢時,代表景氣復甦,反之為景氣下滑。
從6月的數據來看,Q2看起來相當熱啊,大家卯起來拚經濟。
第三項為海關出口值,內容為財政部公佈並以台幣計價的出口值。
從6月的數據來看,從穩定到熱絡,分數大增了15分左右,為本次數據變動最大的一個;而今年在遭遇紅海危機後,可以留意到3月創下1319.58億的最高值後,第二季在廠商擔心旺季的預期心理下,提前拉貨,讓今年第二季已經達到3700億的出口總額,比去年同期的3200億多出15%以上的成績,或許這也能說明為什麼海運能在第二季出現一波讓人驚訝的漲勢。
針對這三個指標,我會這樣解讀:
1.製造業營業氣候訪問人可能是公司派或是高層主管,領先指標。
2.工業及服務業加班工時為同步指標,觀察趨勢走向。
3.海關出口值,我個人這塊好像可以再細分為電子與非電,但整體覺得有點小落後,主要是通常在指數見高點後,他會小小的創高一下,但看到近期2021 & 2022 的創高後,好像都蠻波折的喔?
加上再一個領先指標"股價",近期台股也從 24000 往下修正,目前每天都給我一種悶悶的崩,但還沒血崩的感覺(怎麼感覺很像生理期?),所以短期來看,即使未來在有許多利多刺激下,也要關注個股或產業"買不買單"?像最近電子股就呈現利多刺激小跌3%,看淡後續就直接綠燈鎖死,看看創意開的法......說會,不過說消費性復甦不如預期就反應熱烈。
當資本市場出現比較明顯的修正,大家的消費加減也會降級的,雖然在短影音滑到的都是千來萬來大手大腳的花錢,但畢竟那還是屬於金字塔頂端的消費,像我的日常還是在1+1跟友善時光,最近不排除要一天一餐,減肥之餘也順便把消費降級一下。如果市場再明顯的羸弱,像我這種敗家子開始回頭少花錢的話,勢必會蠶食終端消費市場的需求(難道創意要加入台股老實樹俱樂部!?)
所以,在現在廣告度不動折折折、或是AI PC之類的照三餐打,如果市場榮景沒有辦法支應多數人的"好生活",那就會慢慢地變成"生活",終端需求有沒有可能面臨萎縮,看看西台灣那個天天喊復甦,卻持續血海殺價、跟降級到跑出窮鬼套餐,就可以略知一二。
不過,也不用擔心得太快,畢竟上一次景氣燈號亮紅燈後,可是亮了足足9個月,從2021年的2月到10月,途中歷經了萬七後的勞動節閃崩後,一度在航海王之亂時摸到萬八,最後在年尾來個向上攻擊,然後......空頭隨著烏俄的交戰悄悄來了。
如果說,在多頭大循環止於2021年,空頭循環在2022肆虐,那或許自2023重啟多頭循環的頭幾年,我們能更有擁抱風險資產的底氣;現在的問題就是,以往台股所認知的多空循環時間,約為7~11年之間,但如今是否因為全球政經局勢的變化,而加速多空循環?
不管怎麼說,今年在AI﹑綠電相關族群熱鬧一輪後,出現修正或許是看好相關產業卻又空手者的上車機會,但對於買在高檔的人來說,好公司拉回就是買進的策略,可能要再評估一些因子,像是產業本益比、產業競爭程度、訂單能見度等等......畢竟前年我們也才見證電子業的供不應求到overbooking,也不過就幾個月的事情;而像政治風向也是很重要的因子,例如西方國家的能源政策,換黨會不會換個策略?
以我個人來說,後續的選擇方向會朝向更"確定"潛在爆發獲利力的、並且相關因子受限較小的族群上面;不然就是得等盤勢止穩,再來拚個年底作夢+隔年新年新氣象的行情了。(跟我的減肥計畫87%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