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簡要:《箴言》

更新於 2024/07/31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這是過去幫某教會在讀經之外,幫助信徒能更明白聖經相關背景所寫,
力圖用字精簡,外加少許的信仰反省。
至於未來是否還會繼續更新,尚不得知……
所有相關內容的的標籤,都會加上「讀經簡要」。


箴言簡介
  聖經裡面屬於智慧文學的共有三本:《箴言》、《傳道書》、《約伯記》,智慧文學是古代中東特有的文學體裁。智慧文學的特色,是常借用大家耳熟能詳的場景或是生活經驗,來關切較為抽象的議題,像是:公義、苦難或是死亡。

  《箴言》裡面收集很多格言,這些格言的確切來歷並不可考,但卻反映出當時代對人生的體驗與洞察,雖然最後集結的場域應該是皇宮,但這也反映出智慧文學雅俗共賞的特質,使得智慧文學能夠很適切地適應不同的文化,而廣為流傳。

  《箴言》常採用家庭為其場景,以父親為其說話者、兒子是為聆聽的對象。這個「父子之間」的隱喻其實不限於親子關係,一樣可以套用在師生、主僕上。如同先知的弟子(bĕnê-hannĕbî'îm = 先知的兒子)也常常稱呼他們的領導者為父親一樣。

  在希伯來文裡面,智慧 חָכְמַת (ḥok-mâ)是陰性單數,這也是為什麼在《箴言》裡面,智慧常常使用女性化的擬人象徵出現。同樣地在寓意使用上,就會使用外邦女子(7:5)、愚昧(9:13),作為智慧的陪襯。要留意的是《箴言》裡面的「智慧」在萬有之先就存在(8:22-30),某些解經學家將這段經文,與耶穌自述祂比亞伯拉罕還早存在的這段敘事(約8:58),做為互相參照。間接地作為耶穌也「存在」於《箴言》裡面的經文根據。


默想
  當以色列人讀到「敬畏耶和華是知識(dha-'at)的開端; 愚妄人藐視智慧(ḥok-mâ)和訓誨。 」(1:7)時,他們也會立即聯想《創世紀》提到的「分別」(ha-dha-'at)善惡樹就是跟「知識(dha-'at)」同一個字根。他們會很快地去警惕自己,不要跟始祖犯同樣地錯誤。

  我們是否相信「分辨的智慧」是從敬畏上主而來呢?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真的有在每一件事情上尊主為大嗎?其實,當我們每次在做抉擇或決定時,那每一次的當下,就是在「分辨」了。然而,我們是否願意更多地倚靠祂來分辨,並盡可能地滿足上帝的心意與指示,而不是按照自己的經驗呢?當我們願意如此行時,就是敬畏上主,並得著 dha-'at (分辨與知識)了。


默想二

  第八章是智慧擬人化的登場,並在17節她提到說:「愛我的,我也愛他;懇切尋求我的,必尋得見。 」這一句話是否似曾相似呢?是否有印象在福音書中的那個地方,出現過類似的語句嗎?

  下面列出兩處經文,看看讀者們是否有其他更深地體會?

「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
愛我的必蒙我父愛他,我也要愛他,並且要向他顯現。」(約14:21)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太7:7-8)

對於你來說,追求智慧是否是實踐信仰生活的其中一環呢?


默想三

  《箴言》第九章可以說是第一~八章的總結。在第九章用非常戲劇性的鋪陳,讓「智慧」和「愚蠢」分別設宴,並各自招呼人們來參與她們的宴席。假設我們都無法從外表分辨誰是「智慧」跟「愚蠢」的話,更甚至他們做的事情幾乎都一樣。例如:同樣都是在高處喊叫(v3, v14),也同樣都稱客人為愚昧的(v4, v16)。我們該怎麼選擇呢?

  麥子與稗子是非常相似地作物(太13:24-30)人有限地知識與經驗,很難真正地區分兩者。那當我們不得不選擇時,我們又該如何正確地做決定呢?

  《箴言》三章5~7節,11~12節有提供一個參考的指引,你覺得這也是你深深認同地建議嗎?


默想四

  「恨能挑啟爭端;愛能遮掩一切過錯。 」(10:12)

你覺得一個活在愛中的人,會有什樣的特質呢?這會是我們每天生活的期待與渴望嗎?
你是否相信你的過錯已經被上帝的愛遮掩了呢?
如果你還有所疑惑的話,是否願意跟祂求更明顯的記號呢?
如果你確信你是活在愛中的人,那你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會渴望更親近祂嗎?
最後,當你經驗到愛的恩典,你願意隨著祂的期盼,跟著祂來關心祂所要在乎的嗎?


默想五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訓誨;要得尊榮(כָּבוֹד , kâbôd),先有謙卑」(15:33《和修》)。尊榮的希伯來文是 kâbôd ,可以同時用在人與神的身上;但用在神身上所對應的中文詞彙,則是「榮耀」。

  有一段經文,可以一同來默想:

他本有上帝的形像,卻不堅持自己與上帝同等;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
既有人的樣子,就謙卑自己,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所以上帝把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超乎萬名之上的名,
使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眾膝都要跪下,眾口都要宣認:
耶穌基督是主,歸榮耀給父上帝。(腓立比書 2:6-11)

  你覺得世人所想像的謙卑,跟基督信仰有何差異呢?
  世人所期待的尊榮,跟上帝賦予耶穌基督的榮耀,有何差別呢?
  上述這兩種,你內心深處所期待的是哪一種呢?


默想六

  「就是惡人也為禍患的日子所造」(16:4《和》),這一句子在翻譯時會到一些難題。因為在希伯來文只有「禍患的日子」(rāšāʿ)與「惡人」(rāʿāh),這中間沒有其他詞語,來形容這兩者的關係,故在翻譯時有兩種翻譯。一是如同《和合本》的翻譯,另一種是《現代中文譯本》的翻譯:「邪惡人的結局就是滅亡」。

  對你而言,你會傾向哪一種翻譯,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如果其他人的見解跟你不同,你會採用什樣的心態、或是立場與他人討論呢?


默想七

  19:27的《和修》值得思考:「我兒啊,停止聽那叫你偏離知識言語的教導」,又譯成「不可聽了教導而又偏離知識的言語」。而《現中》則是用更口語方式呈現:「年輕人哪,你一旦停止學習,連你已有的知識也要遺忘」。
  對你而言,「知識」只是一種謀生與生存的技能嗎?或是認識世界萬物、與他人溝通與對話的媒介呢?除此之外,「知識」是否還有其他功能呢?在認識自己與學習上帝智慧的相關知識時,這也是一種「知識」嗎?

  然而更為關鍵的問題是:這些關於上帝的知識,如何真正地對我的生命產生影響,進而讓我有更多祂的形象呢?其實,屬於上帝的知識只是一個指引,幫助我們去檢視自己不偏離祂的教導,但要靠近祂,還是需要有渴慕的心。


默想八

20:27:「人的靈是耶和華的燈,鑒察人的內心深處。 」《和修》
「上主賜給我們心智和良心,誰也無法隱瞞自己。」《現中》

  我們的心皆「知道」我們自己最真實地狀況,也就是說,我們無法對自己來說謊。當我們的心與我們所表現的外在行為開始不一致時,我們就會感到不知所措、開始感到生活難以招架。因此,學習傾聽自己內在最真實地聲音,並按照上帝的智慧去調整我們的內在,是一件需要信心與勇氣的決定。


默想九

22:11:「喜愛清心,嘴唇有恩言的,王必與他為友。」《和修》
「純潔的心靈,是上主所愛;優雅的唇舌,是君王所悅。」《思高》

  這一句格言是很典型的「平行對仗」,《思高》翻得比較清楚。「平行對仗」是中東常用的文學手法,有同義、反義、重複等方式。在文字傳播不甚發達的年代,是容易記憶與背誦的技巧,文字簡短也方便整天默想(參:詩1:2)。

  對你來說,優雅的唇舌與純潔的心靈,哪一個比較重要,會渴望兩者同時具備嗎?


默想十

25:28:「人不制伏自己的心,好像毀壞的城邑沒有牆垣。」《和》
「性情暴躁的人就像一個不設防的城邑,易受攻擊。」《現中》

  這句經文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當一個人容易感受到攻擊時,是否表示他的內心狀態也需要微調呢?最近幾年來,也常有人提起「界限」。也就是說,開始區分「我」與「他人」的不同。別人對我的感受與建議,不等於這是我的感受與我一定要去負責的事;反之亦然。每個人都需要對他自己的感受負責,而不是要求別人改善,讓「我」的感受變好。

  當然,出於善意的建議是必要的,但有多少時候,我們的建議是出自於「我」對這件事的感受,而不是從群體的利益出發呢?如果「我」與「我們」也常常糾葛不清的時候,是不是也是時候需要思索,「我」是誰了呢?

  無論如何都不要忘記,在我們靈魂的最深處,那裡有祂的形象。


默想十一

29:25-26:「怕人批評的,陷入危險;信靠上主的,必得安寧。
人人想求君王的恩寵,只有上主能伸張正義。 」《現修》

  在社會上久了,我們總是習慣靠關係去處理一些我們不擅長去面對的問題,甚至有時候遇到一些極難的狀況時,不得不巴結一些真正有權勢的人。但如果我們真的靜下心來先釐清我們的感受,有時候我們所擔憂、煩惱的事,其實並不是沒有其他方法與出路。更加重要的是,如果到最後整個事件都非常的不順遂的話,在這當中,是否有我要學習成長與去承擔的事呢?

  或許對於上帝來說,我們以為的成功或挫敗,祂並不是那麼在意。而是在乎,在每一件事情過後,我們是否有更相似於祂的愛子耶穌基督呢?


默想十二

30:7-9:「上帝啊,有兩件事,求你在我未死之前成全:
使我不撒謊;使我也不窮也不富,只供給我所需要的飲食。
如果我有餘,我可能說我不需要你。
如果我缺乏,我可能盜竊,羞辱了我上帝的名。 」《現修》

這段經文也是你的祈禱嗎?它真正要表達的精神,你覺得是什麼?


默想十三

  每一個女人在看到 31:10-31 的時候,壓力都很大,但不要忘記一開始《箴言》就帶有智慧文學的色彩,將「智慧」擬人化。也就是說,這邊「賢妻」所呈現的生活樣貌,並不是對女人的標準,而是當每一個人得著智慧之後,最終將會如何形塑他們的生活。

  31:10-31 也可以說是擁有智慧之後,該如何實際應用給出一個確切地典範。在許多勸勉與告誡之後,也提醒人們「智慧」不是獨善其身,而是在所屬的社群中,會帶出什樣地行為與價值去影響他人。「智慧」應該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理想與目標,而不是要求,如果我們搞不清楚這一點,就很容易常常責怪他人為何達不到這個標準。但是邁向目標是需要時間與學習地,而激勵也總是比責備有效。

  另一種解讀是把這邊的「賢妻」預表成「教會」,也就是基督的新婦。雖然表面上是指「賢妻」,但其實每一個信徒不分男女都應該認真地思索,這是否也是上帝對我的期待呢?在眾人面前,我是否能成為上帝的冠冕與榮耀呢?而在群體生活裡面,我可以怎樣幫助自己與他人,更邁向智慧這共同地目標呢?

  這不容易,但祂總不失望。

身為基督新教自由派人士(ecumenicalism), 在信仰傳統與當代文化上的反思筆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