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老狐狸》裡的老李,在投資上犯的3項致命錯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無論是買房,還是投資金融商品,最重要的都是量力而為與風險控管,若沒有適切的評估自己的財務狀況,去買了自己超過自己能力負擔的房子,或是金融商品,絕對是在財務上過度冒險的決策。

今(2024)年夏天的天氣很熱,跟天氣一樣熱的,還有房市的買氣,你也參與了今年的買房活動了嗎?我沒有,因為目前的財力還有待加強,倒是看到愈來愈熱的房價,讓我的心愈來愈冷,股價、房價、電價、物價......不斷飆升,在所得不變下,實質的可支配所得縮水的很有感覺,隱隱感覺有一股無形的力量,把我往M型社會的左方推。去年上映的電影《老狐狸》,講的雖是1990年代前後的台灣故事,但我卻彷彿看到2024年的台灣,正在部分重現當年的歷史。


《老狐狸》主要是透過男孩「廖界」(白潤音飾)的視角,講1990年前後,台灣的經濟情況,如何影響他的家庭、他周遭人事,以及他的價值觀。


導演蕭雅全在這部片獲得當年度的第60屆金馬獎的最佳導演獎,而片中飾演老狐狸的陳慕義,也在此片獲得最佳男配角獎,在技術獎項上,最佳原創電影音樂與最佳造型設計獲獎,我覺得比較可惜的是,最佳美術設計僅有被提名,沒有獲獎,在看這部電影時,大至廖界家的家具陳設,小至飲食器具小物,都讓我覺得是完整的複製了那個時期的硬體與氛圍,尤其是廖泰來(劉冠廷飾),買回家跟廖界一起吃的白色保麗龍便當,更是讓我秒回到小時候的學校午餐現場,家裡那時經濟狀況不是很優渥,我們家一年的外食次數,一隻手的手指頭數得出來,外食太難得,所以小時候我超級羨慕,同學能夠吃著這些用白色保麗龍裝的便當,後來因為環保因素,保麗龍餐盒大部分被紙盒取代


1990年代的投資狂潮,熱到人人都想要買股票

關於台灣的1990年前後,現在中年以上的人,對那個時期一定有印象,那是個狂放的年代,離1987年7月15日正式解嚴不算太久,憋曲了幾十年的政治,如野馬脫韁般奔放,總體經濟環境,竟也跟政治一般,上演一場熱鬧歡騰的嘉年華。《老狐狸》的開場橋段,廖界家裡,傳統映像管電視裡播放的股市上漲新聞,就是當時很頻繁上演的場景。就如同今年度的房市一般,股票與房子,彷彿只會漲,不會跌。


那時我是個中學生,那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股票」這種東西,在這之前,這個名詞,從來沒有在我的生活圈出現過,那時的股市熱到,連我父母這樣單純的低階公務人員與全職家庭主婦,都在好奇股票投資怎麼做;跟著熱絡股市一起被談論的,還有券商交易員有多賺,獎金有多高,老狐狸前面大部分的場景,廖泰來服務的大餐廳裡,絡繹不絕的客人,完全反映了當時開始流傳的「台灣錢淹腳目」景況。


社會的大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了很多人,《老狐狸》裡,一直渴望有個房子的廖界,後來成為建築師,而我,也是在那個時間點,立下志向,將來要進金融業,我如願大學念了商學院,畢業後在金融業任職十餘年,卻也是在金融業多年後發現,職業的志向,若是只向「錢」看,久了也會滿心空虛,得不到幸福感。


一場股災,造成多少家庭分崩離析

然而,再美好的慶典,也會有落幕的一天,1990年前後,郭婉容宣布課徵證所稅,股市無量下跌19天、台灣金融史上最大的龐氏騙局「鴻源案」爆發、波斯灣戰爭爆發、美元大幅升值,這些重量級的金融歷史,雖是個別獨立的事件,但在我的記憶裡,它們卻是在很短的時間內,一個接著一個,緊接著發生,台股如迅速消風的氣球,指數在八個月內,從1990年2月12日的12,682點,崩跌至2,485點,整整跌掉超過八成的市值。


電視機裡播放的哀鴻遍野新聞,不及身邊親友的變故,來的怵目驚心,兩個從小學就非常親密的閨蜜同學,原本家境都非常優渥,跟經濟環境普通的我相比,很長一段時間,我覺得她們真是生活在天堂,他們家裡有三角鋼琴,還同時學習著多項才藝,我卻因為預算有限,什麼才藝都沒辦法學。然而,這場股災,卻讓我這兩位同學,一夕之間,從天堂跌落地獄。


同學A的父親是公家機關裡的專業人員,他在股市狂漲時期,太過樂觀,融資劵操作,也一度賺過大錢,股市下跌之後,不但沒有止損,還因為不甘心,借了丙種資金,作更大的槓桿操作,最後結果是欠了一大屁股債,房子遭法拍,他也為了躲債,人間消失到現在,A從高中開始,就被迫得自食其力。


同學B的狀況好些,她的父親原本是銀行高級主管,雖然也是欠了高額的債務,但還有能力慢慢償還,房子也還能保住,但他心理有些扛不住,辭了工作,從此斷絕一切社交,窩居在家到現在,B的母親,能屈能伸,到菜市場賣衣服養家;B則是一出社會,就在幫家裡還債,足足花了十幾年,才把債務全部還完。


金融投資裡的「必要」注意事項

在那一波股市狂漲的狂歡Party裡,我家不像A、B兩家,都曾經大賺過,也就因為完全沒有吃到甜頭,所以我家在這場股災裡的受災程度,算是非常輕微。


儘管如此,我父親其實也做了一件,在金融投資上很錯誤的事情,就是像《老狐狸》中班鐵翔飾演的老李一般,聽信同事說的絕佳投資機會,沒有多做調查,就把現金交予同事;只是父親個性保守,僅有拿出小額資金嘗試,而且,很幸運的是,父親交出現金後不久,台股就泡沫破裂,父親馬上警覺到情況不對,要求同事返還資金,但也僅索回少部分,其餘大部分的資金,仍然血本無歸。


老李的悲劇,在於他是把他這輩子所有的積蓄全部投入,而且他年事已高,很難承受得住這樣的風險,看著《老狐狸》電影裡,老李喜孜孜地把鈔票一疊疊的交給少校時,我作為一個曾經見過1990年代股災的見證者,以及多年專業金融從業人員的判斷,早已知道,老李的結局必然悲涼,只是令人難過的是,劇組給老李的結局,比我想像的還要悲慘。


透過老李,想提醒格友,以下幾件投資一定要注意的事情:


  1. 任何金融投資商品,都一定要把功課做好做滿,不懂的商品,寧願錯失機會,也不要任意參與,除非這筆錢的金額不大,全部損失也沒關係,那就可以當作是,繳學費學投資
  2. 即使做足了功課,覺得可以投資,也絕絕對對「不能」把所有的雞蛋,放到一個籃子裡,除了必要的保險與一定期間內的生活費以外,也一定要保留一定程度的存款,以及分散投資。
  3. 除了你自己作的專業功課以外,不要相信任何人給你的投資好康訊息,即使是親密的伴侶或家人,不僅是怕他們會害你,也是怕他們可能也被別人害到,老李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太相信少校。


關於《老狐狸》,本來也想聊聊大部分人會談的老狐狸跟廖泰來,這兩位富爸爸與窮爸爸的差別,過去在金融業從業多年的職業病使然,不知不覺竟然還是談到了金融。


時序拉回到2024年的現在,我不懂房市,只是覺得今年度的房市,熱度高的有些誇張,讓我有那麼些回到1990年前後的感覺,無論你有沒有參與到這波買房Party,我認為,無論是買房,還是投資金融商品,最重要的都是量力而為與風險控管,若沒有適切的評估自己的財務狀況,去買了自己超過自己能力負擔的房子,或是金融商品,而無論房價,或是這項金融商品的展望有麼看好,這都絕對是在財務上過度冒險的決策。


如果你跟我一樣,也沒有參與到這場買房嘉年華,有可能是錯失了一次致富的機會,但我們都不知道,台灣的房市未來會如何,但說不定,幾年後回頭看,我們卻是避過一場災難?



這篇文章也可以用聽的喔~



延伸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小步隨安-avatar-img
2024/10/29
看了電影簡介會讓我想看,但這麼舊的電影從哪找來看的呢? 喜歡亭安用電影和實境宣導正確的理財觀,忍不住想給妳一個大讚。
亭安 Ann Lin -avatar-img
發文者
2024/10/30
小步隨安 謝謝隨安的鼓勵,這部電影我是在Catchplay上付費看的,聽說Netflix也將在11月上架了。
avatar-img
亭安 Ann Lin 的心靈食堂
282會員
222內容數
身體需要食物,才有能量,心靈也是;電影、戲劇還有書,就是我的心靈糧食,這裡分享這些心靈糧食,帶給我的收穫與感動。
2025/03/12
每個人身上都同時有好女巫與壞女巫,好女巫是我們應對外在的人格面具,壞女巫則是我們想要隱藏的特質或秘密,在與人為善與獨善其身之間,我們尋找著適切的平衡,在自戀與自卑之間,游移著尋找自己的定位,無論最後的落點在那裡,最終我們要滿足的,不是其他人的期待,而是對自己感覺舒服,與對自己的完整接納。
Thumbnail
2025/03/12
每個人身上都同時有好女巫與壞女巫,好女巫是我們應對外在的人格面具,壞女巫則是我們想要隱藏的特質或秘密,在與人為善與獨善其身之間,我們尋找著適切的平衡,在自戀與自卑之間,游移著尋找自己的定位,無論最後的落點在那裡,最終我們要滿足的,不是其他人的期待,而是對自己感覺舒服,與對自己的完整接納。
Thumbnail
2025/02/19
這是一部看了,很容易會覺得無奈,愛莫能助的短影片,作為觀眾的我們都知道,什麼對阿努佳來說是好的,但身邊拉住她,不讓她提升的力量卻又是那麼的大,或許,這種無力感,也正是導演希望我們有的感覺,這很可能也是製作這部影片的贊助機構,長期陷入的無力困境。
Thumbnail
2025/02/19
這是一部看了,很容易會覺得無奈,愛莫能助的短影片,作為觀眾的我們都知道,什麼對阿努佳來說是好的,但身邊拉住她,不讓她提升的力量卻又是那麼的大,或許,這種無力感,也正是導演希望我們有的感覺,這很可能也是製作這部影片的贊助機構,長期陷入的無力困境。
Thumbnail
2024/10/11
旅行的目的,不一定是改變,有的時候,只是檢視自己走過的路。——《青春18×2 通往有你的旅程》
Thumbnail
2024/10/11
旅行的目的,不一定是改變,有的時候,只是檢視自己走過的路。——《青春18×2 通往有你的旅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2023年4月、5月、6月,大魯蛇進場一共買進了30張的富邦台灣加權指數反1,均價=3.17元台幣,套牢至今。
Thumbnail
2023年4月、5月、6月,大魯蛇進場一共買進了30張的富邦台灣加權指數反1,均價=3.17元台幣,套牢至今。
Thumbnail
聽老爸說,當初他蓋房時(1986年),賣掉了手中的台塑股票。在台塑股票最高價時,他曾經感慨地說,這間房子花上一千萬元。開玩笑,在嘉義鄉下地區交通不甚便利之處,土地還是祖產的農地,30幾坪的房子上千萬元,幻想吧?! 是機會成本!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是經濟行為裡很關鍵的觀念。
Thumbnail
聽老爸說,當初他蓋房時(1986年),賣掉了手中的台塑股票。在台塑股票最高價時,他曾經感慨地說,這間房子花上一千萬元。開玩笑,在嘉義鄉下地區交通不甚便利之處,土地還是祖產的農地,30幾坪的房子上千萬元,幻想吧?! 是機會成本!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是經濟行為裡很關鍵的觀念。
Thumbnail
 咱不背書中租KY,卻不得不說【切老】的分析很精彩 「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幾乎是投資規避風險的最高準則,所以從投資組合、共同基金到ETF指數基金,全部都奉行這個不要與天為敵原理,偏偏本蛙與【切老】的共同偶像華倫。巴菲特卻說「雞蛋要放同一個籃子裡,最重要的是要管好它」。 神仙打架放在下篇喲
Thumbnail
 咱不背書中租KY,卻不得不說【切老】的分析很精彩 「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幾乎是投資規避風險的最高準則,所以從投資組合、共同基金到ETF指數基金,全部都奉行這個不要與天為敵原理,偏偏本蛙與【切老】的共同偶像華倫。巴菲特卻說「雞蛋要放同一個籃子裡,最重要的是要管好它」。 神仙打架放在下篇喲
Thumbnail
2023年經過了5個月,轉眼又到了6月,時間過的很快,轉眼間夏天又快到了,最近因為我家陽台種了發財樹與另外一個盆栽(木瓜、花生),吃剩的木瓜種子加上小孩從幼兒園帶回花生,經過兩個月時間,生長的很好,然後陽台就陸續出現蝸牛、金龜子,前幾天還出現一隻甲蟲,陪伴我好多天之後又飛走了,這樣的場景讓我始料未及
Thumbnail
2023年經過了5個月,轉眼又到了6月,時間過的很快,轉眼間夏天又快到了,最近因為我家陽台種了發財樹與另外一個盆栽(木瓜、花生),吃剩的木瓜種子加上小孩從幼兒園帶回花生,經過兩個月時間,生長的很好,然後陽台就陸續出現蝸牛、金龜子,前幾天還出現一隻甲蟲,陪伴我好多天之後又飛走了,這樣的場景讓我始料未及
Thumbnail
所謂「名人」以現代社會而言,就是經常出現在「媒體報導」中人物,諸位是否認真想過,平凡眾生可能終身絕緣「媒體報導」,可是卻有人消息天天見報。 資本主義社會要先思考,一則新聞背後代表什麼利益,用甚麼方法提供利益,你要真認為那些新聞,背後真的都基於公眾利益,而不涉及公關操作,你在投資路上會走得很辛苦。
Thumbnail
所謂「名人」以現代社會而言,就是經常出現在「媒體報導」中人物,諸位是否認真想過,平凡眾生可能終身絕緣「媒體報導」,可是卻有人消息天天見報。 資本主義社會要先思考,一則新聞背後代表什麼利益,用甚麼方法提供利益,你要真認為那些新聞,背後真的都基於公眾利益,而不涉及公關操作,你在投資路上會走得很辛苦。
Thumbnail
一篇文章、一則金句、一個小觀念大改變,透過文字啟發你的一週,幫助你持續成長,遇見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一篇文章、一則金句、一個小觀念大改變,透過文字啟發你的一週,幫助你持續成長,遇見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庫藏股】弊端百出,因為《金管會》沒有做好兩件事: 第一、宣佈不代表公司有「法律義務」應徹底執行,請問公司光說不練為何沒有罰則。 第二、一定有大股東趁機出脫持股,請問主管機關歷年來「偵辦內線交易」到底起訴過幾個大股東? 「放寬信用交易追繳差額之抵繳擔保品範圍」有白話解釋,請你一定要看,看到會怕。
Thumbnail
【庫藏股】弊端百出,因為《金管會》沒有做好兩件事: 第一、宣佈不代表公司有「法律義務」應徹底執行,請問公司光說不練為何沒有罰則。 第二、一定有大股東趁機出脫持股,請問主管機關歷年來「偵辦內線交易」到底起訴過幾個大股東? 「放寬信用交易追繳差額之抵繳擔保品範圍」有白話解釋,請你一定要看,看到會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