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百合花:追念彭蒙惠老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有這樣一個人,她的人生之路,就是學習不斷地放棄和割捨的旅程,沒想到後來卻獲得結實纍纍的果實。她,就是臺灣人的英文老師:彭蒙惠博士。

1948年,21歲那年,彭蒙惠放棄了紐約伊士曼音樂學院(Eastman School of Music)全額獎學金,在西雅圖的碼頭揮舞著她的手,準備前往國共內戰激烈的中國宣教,心裡想著哪天一定要再回來。

這一去就是七十年餘載,彭蒙惠跟隨國民政府,輾轉逃難到了臺灣。就在此刻,她接到了來自遠方的消息,親愛的父母親已離世。

縱然傷心欲絕,踏上寶島的彭蒙惠,感念這塊土地,決定在此長住下來。西雅圖的一切,仿若前塵往事。而她已決定把自己奉獻給神,奉獻給她後來常常向別人說的「臺灣,我的家」。

彭蒙惠一開始在花蓮服務,因為原住民很少看過外國人,宣教困難重重。她不怕苦,開始學習原住民語,參加籃球隊,深入山區探望原住民。


raw-image


她真摯的情感讓她如山嵐吹過的花朵,吹著她終生都不離手的小號,融化了族人的心。泰雅族人甚至為她取了一個族名「利百加(Libeck)」的名字,意思是「山谷中的百合花」。

這段花蓮之旅,給了彭蒙惠很大的鼓勵和啟發,因為就是在這段日子,她發現臺灣普遍都有收音機,這讓她思考廣播作為英語教學的可能性。

1960年代彭蒙惠1960年搬至台北,成立「救世傳播協會」。兩年後獲復興電台委託製作英語教學節目,空中英語文摘(即「空中英語教室」(Studio Classroom)前身)正式開播。而隨後入門級的「大家說英語」雜誌的那句「Let's Talk in English」更成為好幾代臺灣人共同的青春回憶。

彭蒙惠割捨了家人,割捨了人人稱羨的獎學金,也許最動人的,是她割捨了自己的好姻緣。28歲那年,彭蒙惠遇上了門諾慈善醫療小組醫生羅以。兩人很快就墜入愛河,兩年後羅以因公被派遣越南服務。臨走時,羅以說,「我一定會回來臺灣的,請妳放心,也請妳一定要等我。」

羅以並非《蝴蝶夫人》中一去不復返的平克頓。等越南的公務告一段落,他真的回臺灣向彭蒙惠求婚,然後兩人就可以回到美國,開展他們自己的人生。彭蒙惠卻放心不下這片土地,婉拒了羅以醫生的多次求婚。

raw-image


為了臺灣,彭蒙惠再一次放棄了自己的人生,但這樣的割捨,換來的其實更多,彭蒙惠老師總是在廣播節目中,說自己是大家的一生的朋友(A Friend for Life)。 而我喜歡的一個說法也許是,「雖然我沒有生養小孩,但我現在是很多人的媽媽」。

彭蒙惠老師2003年就預立遺囑選擇火化,並欲歸葬於淡水的基督教墓園。在遺囑中,有這樣一段願望:把一切都捐出去。

這樣終生無私奉獻的彭蒙惠老師,值得我們最深的敬意。雖然是不合時宜的說法,在父親節的這一刻,我真心想對您說:

謝謝您,Dr. Doris Brougham,臺灣永遠的女兒,也是臺灣永遠摯愛的母親。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瓦力唱片行
23.6K會員
273內容數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歌,歌聲裡有多少故事,就有多少祕密。在這裡,有些熟悉的歌,有些熟悉的生命故事,如果你覺得感動了,那是因為,這首歌正是獻給你。
瓦力唱片行的其他內容
2024/08/01
呂振裕是一位令人感到深受啟發的故事,他從事發電機和馬達的維修,而後因緣際會而開始學習小提琴。有夢想就要去追逐,無論年齡大小。呂振裕的故事如同星星般美麗,正因為冒險、可能的失敗,才更令人感動。
Thumbnail
2024/08/01
呂振裕是一位令人感到深受啟發的故事,他從事發電機和馬達的維修,而後因緣際會而開始學習小提琴。有夢想就要去追逐,無論年齡大小。呂振裕的故事如同星星般美麗,正因為冒險、可能的失敗,才更令人感動。
Thumbnail
2024/06/08
瓦力喜歡家訪,喜歡採集音響發燒友的生命故事和他們不凡的器材搭配史。透過家訪,如同一扇扇音樂之窗,能進入生命的核心。故事中描述了與音響設備相關的趣事和感悟,引導讀者去思考對真實音樂的感受和體驗。喜歡音樂的朋友可以在這篇文章中找到共鳴和啟發。
Thumbnail
2024/06/08
瓦力喜歡家訪,喜歡採集音響發燒友的生命故事和他們不凡的器材搭配史。透過家訪,如同一扇扇音樂之窗,能進入生命的核心。故事中描述了與音響設備相關的趣事和感悟,引導讀者去思考對真實音樂的感受和體驗。喜歡音樂的朋友可以在這篇文章中找到共鳴和啟發。
Thumbnail
2023/11/12
彷彿知道了曲名,好像也不是很重要的事。讓此刻綻放魔法的,始終是音樂自身。 就像張國榮在《阿飛正傳》說的: 「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號下午三點之前的一分鐘你和我在一起,因為你我會記住這一分鐘。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一分鐘的朋友,這是事實,你改變不了,因為已經過去了。」
Thumbnail
2023/11/12
彷彿知道了曲名,好像也不是很重要的事。讓此刻綻放魔法的,始終是音樂自身。 就像張國榮在《阿飛正傳》說的: 「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號下午三點之前的一分鐘你和我在一起,因為你我會記住這一分鐘。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一分鐘的朋友,這是事實,你改變不了,因為已經過去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先恭喜林郁婷拿到金牌,yes!yes! 寫在前面: 最近這兩個禮拜只要有空都在關注台灣的奧運賽事,然後前幾天就看到彭蒙惠老師過世的消息,一方面覺得不捨難過,但又覺得她終於完成她的天命,好好離開這世界,去另一個美麗的新世界,而感到欣慰。 一個女人遠離自己的家鄉,把自己的一生都犧牲奉獻在他鄉、在台
Thumbnail
先恭喜林郁婷拿到金牌,yes!yes! 寫在前面: 最近這兩個禮拜只要有空都在關注台灣的奧運賽事,然後前幾天就看到彭蒙惠老師過世的消息,一方面覺得不捨難過,但又覺得她終於完成她的天命,好好離開這世界,去另一個美麗的新世界,而感到欣慰。 一個女人遠離自己的家鄉,把自己的一生都犧牲奉獻在他鄉、在台
Thumbnail
彭蒙惠博士是臺灣著名的英語老師,她放棄了紐約的全額獎學金,毅然決然地選擇宣教之路,並最終定居臺灣。她在花蓮深入瞭解和學習原住民文化,並利用廣播推廣英語教育,影響了整整幾代臺灣人。雖然她為了臺灣割捨了自己的家庭和愛情,但她用自己的奉獻和愛心,成為眾人心中的永恆母親。
Thumbnail
彭蒙惠博士是臺灣著名的英語老師,她放棄了紐約的全額獎學金,毅然決然地選擇宣教之路,並最終定居臺灣。她在花蓮深入瞭解和學習原住民文化,並利用廣播推廣英語教育,影響了整整幾代臺灣人。雖然她為了臺灣割捨了自己的家庭和愛情,但她用自己的奉獻和愛心,成為眾人心中的永恆母親。
Thumbnail
《自我己見,積極態度》 話說林立蓮是位退休教官,民國 48 年 (1959 年) 生。早期爸爸媽媽從大陸安徽跟隨撤退過來。在台灣戒嚴時期,父親是軍職生涯,官階不小。定戶在台灣省台北,所以從小在優渥環境中成長,做事嚴謹,話少不容易近人。 在她世界裡,孤身寂寞是規律,言笑輕浮是不端。標準軍人儀態,來
Thumbnail
《自我己見,積極態度》 話說林立蓮是位退休教官,民國 48 年 (1959 年) 生。早期爸爸媽媽從大陸安徽跟隨撤退過來。在台灣戒嚴時期,父親是軍職生涯,官階不小。定戶在台灣省台北,所以從小在優渥環境中成長,做事嚴謹,話少不容易近人。 在她世界裡,孤身寂寞是規律,言笑輕浮是不端。標準軍人儀態,來
Thumbnail
臺灣的詩人學者,現任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余光中在評析她的詩時說:「她是繆思最鍾愛的幼女。」名小說家朱西寧在談到她的散文時說:「她日常生活里的敏思,一滴清露,一粒河砂,在她皆是山川日月,人世無限⋯⋯她的文章好,根子裡自是成於天趣者更多。」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朱炎則在替她的小說作序時形容:「可曾
Thumbnail
臺灣的詩人學者,現任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余光中在評析她的詩時說:「她是繆思最鍾愛的幼女。」名小說家朱西寧在談到她的散文時說:「她日常生活里的敏思,一滴清露,一粒河砂,在她皆是山川日月,人世無限⋯⋯她的文章好,根子裡自是成於天趣者更多。」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朱炎則在替她的小說作序時形容:「可曾
Thumbnail
故事對往日的回想和對「彼處」的期盼,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憶,更是對未來可能的展望和探索。在路的盡頭,周未難對「此處」、「那處」與「彼處」的反思和體悟,成為了他尋找自我、理解生命意義的關鍵。
Thumbnail
故事對往日的回想和對「彼處」的期盼,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憶,更是對未來可能的展望和探索。在路的盡頭,周未難對「此處」、「那處」與「彼處」的反思和體悟,成為了他尋找自我、理解生命意義的關鍵。
Thumbnail
「愛是一種感覺,你難道沒有感覺到?」 「沒有,我只感覺到你把我當作玩物,希望從我這裡得到情欲的滿足。」
Thumbnail
「愛是一種感覺,你難道沒有感覺到?」 「沒有,我只感覺到你把我當作玩物,希望從我這裡得到情欲的滿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