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殖民

含有「後殖民」共 2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作為粉絲引頸期盼的影像化作品,2003年首演的Wicked 所探討的議題仍舊深刻而重要。大體上本文相信電影單憑主題跟演員就能吸引很多觀眾,但同時也看到了父權遺毒以好萊塢老梗的方式跑到了電影裡。其惡俗之甚,不吐不快。
Thumbnail
以自身帝國殖民者視角遊記電影,以影像性和文學感重新虛構走出獨特的後設殖民眼光,以文學劇本改編20世紀初東亞虛構文本與場景無違和插入當代生活的紀錄片,同時想像《 壯遊》在製片層面也是一場電影之外的旅行,同時還必須在與不同國家的製作團隊合作下保持同一部電影的質地。
Thumbnail
可能對很多人來說,美術館不會是「不知道要去哪所以去一下」的地方,但經驗體感上,30元的成人票價、不限時、交通方便,鄰近的圓山和民權西路也有不少餐廳,天氣沒有太熱還能逛逛花博公園(也常常有週末戶外擺攤可以逛),幾次安排體驗都非常好!
Thumbnail
渡狼/DL 熟齡文青 看到樓上的留言討論笑出來,想到有個週五晚上去逛東京國立博物館,發現不少約會/聚會的人,像是沒事進去逛個街並(極小聲)交談更新近況,覺得有點驚訝,但應該也算是博物館文化融入生活的表現(?)另外推薦北美館的地下室,天井、小花園跟圖書館常常帶來一種秘境的感覺(只可惜沒有隱密轉角)😅
在閱讀它的時候,法農的論述一再讓我想起陷入藍綠相爭的台灣政治與台灣民主運動。法農所關切的「如何生活在『二地之間』,又,所有的人為了成為人,如何能領會,並承擔這樣的二地之間。『我並不等同於我的根源,我不棄絕它,但我做為主體的命運卻把我推向他方』」,不也是我們現今的議題!?
Thumbnail
5/5黑色吶喊:法農肖像
前面提到台灣文學作品其實不少,有日治時期的累積,1970年代之後也不斷有新的作品出現,這些作品自然成為重要的研究文本。
Thumbnail
故事對往日的回想和對「彼處」的期盼,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憶,更是對未來可能的展望和探索。在路的盡頭,周未難對「此處」、「那處」與「彼處」的反思和體悟,成為了他尋找自我、理解生命意義的關鍵。
Thumbnail
5/5烈佬傳
「女權」這個詞彙在當今臺灣乃至於全球社會,就如同佛地魔的名字之於哈利波特魔法世界。諸如漫威等好萊塢大牌電影公司,如果讓女性擔任超級英雄電影主角,便不難在電影預告片下的留言區,看到一些批評電影公司「過度政治正確」的發言。而「父權凝視」的電影敘事角度,也讓女性角色形象塑造立體化之路走得相當坎坷。
Thumbnail
2002/01/08 如果中方還是像七○年代以前一樣一窮二白,或者根本如同晉升無望、滿懷敵視的一些第三世界「小國」,其心態就不會如同今日這樣捉摸不定。更何況「殖民者」本身也不知道「單極」是否只是「片刻」,從認同、典範到戰略也還在漂移。這整個後殖民的境況,對各路論述者與實踐者而言,真是充滿焦慮與機遇。
Thumbnail
在看查卡拉巴提(Dipesh Chakrabarty)讀本《後殖民與歷史的詭計》,提到晚近民主制度中的博物館。想起前幾天去台東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看到的展覽,那種原住民民族的主體感,對我很有啟發。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