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 從地湧出品 第十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從地涌出品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恆河沙數。於大眾中起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需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恆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恆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佛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涌出。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恆河沙眷屬。況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恆河沙等眷屬者。況復乃至一恆河沙。半恆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復億萬眷屬。況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復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復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況復單己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及至諸寶樹下獅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右繞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以讚歎。住在一面。欣樂瞻仰於二世尊。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初涌出。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讚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在大眾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

世尊安樂 少病少惱 教化眾生 得無疲倦

又諸眾生 受化易不 不令世尊 生疲勞耶

爾時世尊於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恭敬尊重。種諸善根。此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

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諸眾生等 易可化度

能問諸佛 甚深智慧 聞已信行 我等隨喜

於時世尊讚歎上首諸大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於如來發隨喜心。爾時  彌勒菩薩。及八千恆河沙諸菩薩眾。皆作是念。我等從昔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訶薩眾。從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養。問訊如來。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知八千恆河沙諸菩薩等心之所念。并欲自決所疑。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無量千萬億 大眾諸菩薩 

昔所未曾見 願兩足尊說

是從何所來 以何因緣集 

巨身大神通 智慧叵思議

其志念堅固 有大忍辱力 

眾生所樂見 為從何所來

一一諸菩薩 所將諸眷屬 

其數無有量 如恆河沙等

或有大菩薩 將六萬恆沙 

如是諸大眾 一心求佛道

是諸大師等 六萬恆河沙 

俱來供養佛 及護持是經

將五萬恆沙 其數過於是 

四萬及三萬 二萬至一萬

一千一百等 乃至一恆沙 

半及三四分 億萬分之一

千萬那由他 萬億諸弟子 

乃至於半億 其數復過上

百萬至一萬 一千及一百 

五十與一十 乃至三二一

單己無眷屬 樂於獨處者 

俱來至佛所 其數轉過上

如是諸大眾 若人行籌數 

過於恆沙劫 猶不能盡知

是諸大威德 精進菩薩眾 

誰為其說法 教化而成就

從誰初發心 稱揚何佛法 

受持行誰經 修習何佛道

如是諸菩薩 神通大智力 

四方地震裂 皆從中涌出

世尊我昔來 未曾見是事 

願說其所從 國土之名號

我常遊諸國 未曾見是眾 

我於此眾中 乃不識一人

忽然從地出 願說其因緣 

今此之大會 無量百千億

是諸菩薩等 皆欲知此事 

是諸菩薩眾 本末之因緣

無量德世尊 惟願決眾疑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在於八方諸寶樹下。獅子座上。結跏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眾。於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涌出。住於虛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從何所來。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男子。且待須臾。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已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發堅固意。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獅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精進一心 我欲說此事 

勿得有疑悔 佛智叵思議

汝今出信力 住於忍善中 

昔所未聞法 今皆當得聞

我今安慰汝 勿得懷疑懼 

佛無不實語 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 甚深叵分別 

如是今當說 汝等一心聽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我今於此大眾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阿僧祇從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見者。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於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阿逸汝當知 是諸大菩薩 

從無數劫來 修習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 令發大道心 

此等是我子 依止是世界

常行頭陀事 志樂於靜處 

捨大眾憒鬧 不樂多所說

如是諸子等 學習我道法 

晝夜常精進 為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 下方空中住 

志念力堅固 常勤求智慧

說種種妙法 其心無所畏 

我於伽耶城 菩提樹下坐

得成最正覺 轉無上法輪 

爾乃教化之 令初發道心

今皆住不退 悉當得成佛 

我今說實語 汝等一心信

我從久遠來 教化是等眾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於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白佛言。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十餘年。世尊云何於此少時。大作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眾。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此大菩薩眾。假使有人。於千萬億劫。數不能盡。不得其邊。斯等久遠已來。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植諸善根。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難信。譬如有人。色美髮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佛亦如是。得道已來。其實未久。而此大眾諸菩薩等。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巧於問答。人中之寶。一切世間甚為希有。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時初令發心。教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我等雖復信佛隨宜所說。佛所出言未曾虛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然諸新發意菩薩。於佛滅後。若聞是語。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唯然世尊。願為解說。除我等疑。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亦不生疑。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昔從釋種 出家近伽耶 

坐於菩提樹 爾來尚未久

此諸佛子等 其數不可量 

久已行佛道 住於神通力

善學菩薩道 不染世間法 

如蓮華在水 從地而涌出

皆起恭敬心 住於世尊前 

是事難思議 云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 所成就甚多 

願為除眾疑 如實分別說

譬如少壯人 年始二十五 

示人百歲子 髮白而面皺

是等我所生 子亦說是父 

父少而子老 舉世所不信

世尊亦如是 得道來甚近 

是諸菩薩等 志固無怯弱

從無量劫來 而行菩薩道 

巧於難問答 其心無所畏

忍辱心決定 端正有威德 

十方佛所讚 善能分別說

不樂在人眾 常好在禪定 

為求佛道故 於下空中住

我等從佛聞 於此事無疑 

願佛為未來 演說令開解

若有於此經 生疑不信者 

即當墮惡道 願今為解說

是無量菩薩 云何於少時 

教化令發心 而住不退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柏慎的沙龍
0會員
47內容數
柏慎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5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名《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是《法華經》中的第二十五品,也是最為人熟知和廣為流傳的一品,常簡稱為「普門品」。
2025/03/25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名《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是《法華經》中的第二十五品,也是最為人熟知和廣為流傳的一品,常簡稱為「普門品」。
2025/03/23
《法華經‧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品),是《妙法蓮華經》中極具意境與象徵性的一品。這一品主要敘述妙音菩薩的來歷、神通力及其供養佛陀的殊勝功德,進一步展現菩薩自在神通、恆常供佛、普化眾生的莊嚴德行。
Thumbnail
2025/03/23
《法華經‧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品),是《妙法蓮華經》中極具意境與象徵性的一品。這一品主要敘述妙音菩薩的來歷、神通力及其供養佛陀的殊勝功德,進一步展現菩薩自在神通、恆常供佛、普化眾生的莊嚴德行。
Thumbnail
2025/03/23
《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重點整理,包含主題意涵、主要內容概述及象徵意義與修行指引,闡述藥王菩薩過去生中精進修行、捨身求法的精神,並強調供養《法華經》的無上功德,鼓勵信眾效法菩薩大悲利他精神。
Thumbnail
2025/03/23
《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重點整理,包含主題意涵、主要內容概述及象徵意義與修行指引,闡述藥王菩薩過去生中精進修行、捨身求法的精神,並強調供養《法華經》的無上功德,鼓勵信眾效法菩薩大悲利他精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西方淨土思想依據佛陀在耆闍崛山所說《無量壽經》、王舍城所說《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祇樹給孤獨園所說《阿彌陀經》等三經而來。《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又稱《往生論》,與「淨土三經」、《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等五部經合稱「淨土五經一論」。欣逢 阿彌陀佛聖誕,觀音山發起助印!
Thumbnail
西方淨土思想依據佛陀在耆闍崛山所說《無量壽經》、王舍城所說《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祇樹給孤獨園所說《阿彌陀經》等三經而來。《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又稱《往生論》,與「淨土三經」、《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等五部經合稱「淨土五經一論」。欣逢 阿彌陀佛聖誕,觀音山發起助印!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十方法界佛國淨土,數如恆河沙難以計算,區分上、中、下三級,需證悟到五道十地的見道位以上,始得往生。唯有慈悲的 阿彌陀佛,因地修學時為 法藏比丘,發下四十八宏願,創造了極樂世界,只要具足信、願、行,當生必能往生極樂淨土,九品蓮花悟無生,八功德水滌罪障,與 阿彌陀佛相應。極樂世界不聞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十方法界佛國淨土,數如恆河沙難以計算,區分上、中、下三級,需證悟到五道十地的見道位以上,始得往生。唯有慈悲的 阿彌陀佛,因地修學時為 法藏比丘,發下四十八宏願,創造了極樂世界,只要具足信、願、行,當生必能往生極樂淨土,九品蓮花悟無生,八功德水滌罪障,與 阿彌陀佛相應。極樂世界不聞
Thumbnail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由來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為觀音部果德之尊;「千」為無量及圓滿之義,以「千手」表示大慈悲的無量廣大,以「千眼」代表智慧的圓滿無礙。根據《陀羅尼經》記載:「千手千眼觀世音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隨眾生之機,相應五部五種法,而滿足一切願求。」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身體膚色潔白無瑕,具十
Thumbnail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由來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為觀音部果德之尊;「千」為無量及圓滿之義,以「千手」表示大慈悲的無量廣大,以「千眼」代表智慧的圓滿無礙。根據《陀羅尼經》記載:「千手千眼觀世音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隨眾生之機,相應五部五種法,而滿足一切願求。」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身體膚色潔白無瑕,具十
Thumbnail
大慈大悲的 觀世音菩薩在久遠劫以前,仍是一位初地菩薩時,當時住世的佛陀是 千光王靜住如來,如來憐憫眾生悲苦,將〈大悲咒〉傳授予 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得此咒後,心生歡喜,並發願:「假設我能夠利益、安樂、幫助未來一切眾生,就讓我的身上馬上出現千手千眼。」 在 觀世音菩薩發願的同時,身上隨即化現出千手
Thumbnail
大慈大悲的 觀世音菩薩在久遠劫以前,仍是一位初地菩薩時,當時住世的佛陀是 千光王靜住如來,如來憐憫眾生悲苦,將〈大悲咒〉傳授予 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得此咒後,心生歡喜,並發願:「假設我能夠利益、安樂、幫助未來一切眾生,就讓我的身上馬上出現千手千眼。」 在 觀世音菩薩發願的同時,身上隨即化現出千手
Thumbnail
六波羅蜜為 佈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
Thumbnail
六波羅蜜為 佈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
Thumbnail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緣由:清朝的道霈法師,年幼出家修行,第一次誦八十八佛名,身心即得到未曾有的清涼;八十八佛的前五十三個佛名,出自《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而後三十五個佛名,則出自《大寶積經》。龍德上師佛經結緣,免費索取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慶讚佛陀聖誕,觀音山2023年5月21日舉辦佛誕浴佛祈福盛典
Thumbnail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緣由:清朝的道霈法師,年幼出家修行,第一次誦八十八佛名,身心即得到未曾有的清涼;八十八佛的前五十三個佛名,出自《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而後三十五個佛名,則出自《大寶積經》。龍德上師佛經結緣,免費索取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慶讚佛陀聖誕,觀音山2023年5月21日舉辦佛誕浴佛祈福盛典
Thumbnail
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迴向?普賢菩薩告善財言: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Thumbnail
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迴向?普賢菩薩告善財言: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此利益願頌文的前面是講修因,後面則說到果,就是能夠「獲諸無盡功德藏」,即能夠得到諸佛的無盡功德藏。為什麼「諸佛的功德」稱為功德藏呢?因為它含藏著無量無邊的功德。 丑七、「轉法輪願」。 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此利益願頌文的前面是講修因,後面則說到果,就是能夠「獲諸無盡功德藏」,即能夠得到諸佛的無盡功德藏。為什麼「諸佛的功德」稱為功德藏呢?因為它含藏著無量無邊的功德。 丑七、「轉法輪願」。 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